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四結基督長老教會

四結基督長老教會
*
四結基督長老教會的設計概念引自諾亞方舟,主體為長方體的紅磚建築。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其他設施
所在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2段72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2年06月21日
創建/起源年代: 民國54年(西元1965年)
經 緯 度: 121.76939,24.69690
指定/登錄機關: 宜蘭縣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10003171號
資產保存者: 其他設施

指定/登錄理由

本歷史建築竣工於一九六五年,建築師依地區自然條件,使用鏤空的水泥花磚、導風裝置以及採光的手法,為當時現代與前衛建築之風格代表,就其建築特色以及具稀少性,表現之地域風貌,有其保存價值。

主題導覽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四結地區的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員工與眷屬為傳教對象,買下中興紙廠側門附近約151坪土地做為「四結工業職域傳道中心教會」之建築基地,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興建,1年後竣工並舉行獻堂典禮。

四結教會由梯塔及教會空間所組成,並因應臺灣的熱帶氣候,應用許多鏤空的混凝土磚與導風裝置,設計概念援引自諾亞方舟,其意象展示成簡潔的長方體與高塔間之對比並整合。一樓到二樓與及屋頂平臺間的寬距之樓梯,隱喻一對對動物登上諾亞方舟的景象。在建築材料方面,應用不加修飾的混凝土磚、空心磚,追求樸實與實用,展現現代主義的精神。

發展源流

臺灣近代基督教傳播史上,首先來臺傳教的先鋒是來自英國之長老會教士馬雅各(James Maxwell, 1836-1921),於清同治4年(西元1865年)到達臺灣;另一位則是來自加拿大的馬偕(George MacKay, 1844-1901),於清同治11年(西元1872年)抵臺。早期長老會宣教事業以醫療協助為主,馬雅各與馬偕都是以醫療傳教士之身分來臺,協助臺灣本地的醫療,奠定了長老教會在臺灣之發展基礎。

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長老教會進入宜蘭,馬偕牧師於宜蘭市的三結仔街開設宜蘭教會,此教會也是原住民噶瑪蘭族教會裡面,最早開始有漢人禮拜的教會,之後長老教會開始以宜蘭為中心,在蘭陽平原傳教,興建了不少的教會。

中興紙業建於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前身是日本時代的「臺灣興業株式會社」,二戰後歷經國民政府接管,轉型為國省合營的事業型態,即「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分為四結紙廠與二結紙廠,產能龐大、員工眾多,當年為臺灣早期首屈一指的紙廠。

長老教會在宜蘭地區的傳教事業很成功,除了平地的漢人教徒之外,也成功進入山區為原住民傳道。二戰後,民生寂寥,加上日本時代末期,臺灣總督府對於宗教的嚴密掌控,長老教會的教徒逐漸減少,因此長老教會便嘗試往逐漸發展起來的大型工業區宣教,試圖在工業區周邊建立教會據點。

民國51年(西元1962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羅東教會陳耀宗(西元1913-1992年)牧師發起建立「四結工業職域傳道中心教會」,以四結地區的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員工與眷屬為傳教對象,買下中興紙廠側門附近約151坪土地做為教會之建築基地,民國52年(西元1963年)11月12日「四結教會勞工中心」開幕,教會正式成立,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8月破土興建,1年後竣工,並於55年9月15日舉行獻堂典禮,四結基督長老教會也是長老教會裡面第一間從事職域傳道的教會。

主要特色

四結教會位於宜蘭的四結地區,一開始創立的初衷是為了就近服務羅東中興紙廠之員工與眷屬,同時也是長老教會裡面第一間從事職域傳道的教會。雖然後來中興紙廠慢慢沒落,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停工關廠,但是四結教會的教眾群體已經擴散到周邊社區,目前仍持續服務當地的教眾。
民國54年(西元1965年)興建時,由劉明國(生卒年不詳)所設計,他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曾任淡江文理學院建築系主任,主持明國建築師事務所,目前他在臺灣本地的作品,除了四結基督長老教會之外,宜蘭慧燈中學的校舍與校園規劃是他最後的遺作。

四結教會的建築語彙充滿了現代主義風格,利用幾何線條與原始的材料質感來對話,塑造出流動空間及建築元素的相對關係。例如︰一樓的長老辦公室(私領域)與二樓禮拜領域(神領域),或是清水混凝土的風格對鐘塔功能,凸顯了針對與衝突感,但又試圖調和兩者使其並存。

四結教會的設計概念援引自諾亞方舟,其意象展示成簡潔的長方體與高塔間之對比並整合,而建築空間就在其間流暢地展開來。一樓到二樓與及屋頂平臺間的寬距之樓梯,隱喻一對對動物登上諾亞方舟的景象。在建築材料方面,應用不加修飾的混凝土磚、空心磚,追求樸實與實用,符合現代主義的精神展現。另外,也有科比意(Le Corbusier,西元1887-1965年)論及的粗獷論(Brutalism)特徵,展示出再現真實,講究材料質感,並追求流動空間的建築形式。室內裝修亦少用油漆,看起來與當地工人的住宅室內空間相似,結合在地的生活環境,是二戰後非常值得讚賞的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作。

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因為省道拓寬工程,四結長老教會本來面臨拆除,經過教會與宜蘭文化局溝通後,整棟建築以人工搬移後退80公尺才得以保存。目前前方為新增建的教會,緊鄰後方的舊教會,兩棟建築緊密相倚,繼續在蘭陽平原上服務教眾。

鐘塔為混凝土建築,除了做為教堂的象徵以外,也做為梯間使用。
鐘塔為混凝土建築,除了做為教堂的象徵以外,也做為梯間使用。
鐘塔的入口處,用俗稱洞洞磚的混凝土鏤空磚與外界隔開。
鐘塔的入口處,用俗稱洞洞磚的混凝土鏤空磚與外界隔開。
鐘塔左側的附屬建物原做為辦公室使用,是以混凝土與洗石子做為建築材料。
鐘塔左側的附屬建物原做為辦公室使用,是以混凝土與洗石子做為建築材料。
目前原四結教會前方,已經於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興建新的教堂。
目前原四結教會前方,已經於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興建新的教堂。
整體四結教會建築大膽地使用多種材料以及不一樣的組合形式,梯間採用鋼筋混凝土材質,表面講究實用而不加修飾。
整體四結教會建築大膽地使用多種材料以及不一樣的組合形式,梯間採用鋼筋混凝土材質,表面講究實用而不加修飾。
二樓的邊牆設計許多通氣孔,可讓室內空氣對流,調適當地亞熱帶特徵之濕熱氣候。
二樓的邊牆設計許多通氣孔,可讓室內空氣對流,調適當地亞熱帶特徵之濕熱氣候。
一樓與二樓間的樓梯寬且緩,一方面能讓年老的教眾方便行走,也比擬了成雙成對的動物比肩步上諾亞方舟之景象。
一樓與二樓間的樓梯寬且緩,一方面能讓年老的教眾方便行走,也比擬了成雙成對的動物比肩步上諾亞方舟之景象。
二樓壁面外牆設計有十字架意象,與鐘樓一樣都是基督教建築的特徵。
二樓壁面外牆設計有十字架意象,與鐘樓一樣都是基督教建築的特徵。
一樓的外牆有「信望愛」大理石碑,上記有奠基日期西元1965年12月2日。
一樓的外牆有「信望愛」大理石碑,上記有奠基日期西元1965年12月2日。

文獻資料

  • 1.翁麗芳(199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育工作。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4),72-88。
  • 2.蘇美如編(2001)。宜蘭市志。宜蘭縣:宜蘭市公所。
  • 3.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2010)。職工教會的先驅--四結長老教會。檢自︰http://inhelix.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3373.html
  • 4.王增榮、王俊雄(2011)。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臺北市:田園城市。
  • 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2011)。工業職域傳道先驅──四結教會。檢自︰http://www.pct.org.tw/article_church.aspx?strBlockID=B00007&strContentID=C2006101900001&strDesc=&strSiteID=&strCTID=CT0016&strASP=article_church
  • 6.蔡明志(2011)。宜蘭戰後現代建築之基礎調查與研究:1950-198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檢自︰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343287
  • 7.戰後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2011)。03 The Presbyterian Sihjie Church in Taiwan|四結基督長老教會。檢自︰http://lanyangarchitecture.blogspot.com/2011/12/03-presbyterian-sihjie-church-in-taiwan.html
  • 8.編輯小組編(2014)。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