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

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
*
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由珍貴的阿里山檜木搭建而成,黑色的莊嚴外觀,搭配聖潔白色的內部,是嘉義市難得一見的古老教堂。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教堂
所在地址: 嘉義市西區導民里15鄰垂楊路309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5年03月08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昭和15年(公元1940年)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44751,23.47338
指定/登錄機關: 嘉義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字第0940200321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教堂

指定/登錄理由

1.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綜合評定之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2.禮拜堂為日本人興建之教堂,除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外,其年代久遠,保存良好,尤其是建築物的外觀及內部架構均保持完整。且所呈現之風格(工法、構造、藝術表現)具稀少性,不易有重複;並具有傑出表現當地地域風貌或建築藝術之特色。

發展源流

今日的「嘉義西門長老教會」,前身稱為「日本基督教團嘉義教會」,其禮拜堂的建立與該教會的發展歷程緊緊結合。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基督教團派細川瀏(1857-1934)以隨軍「慰問使」(即軍中牧師)身分來臺宣教。明治36年(公元1903年)起在臺中、臺南兩地間傳教。明治37年(公元1904年)10月,細川牧師開始在嘉義市內岩崎敬太郎(?-1934)家中聚會,直到明治41年(公元1908年)8月9日,才在嘉義北門內500番地家屋掛牌「嘉義基督教講義所」。大正4年(公元1915年)12月,因留日信徒周福全(生卒年不詳)捐贈,教會有了北門町五丁目80番地的百餘坪土地。

大正14年(公元1925年)日本基督教團總會認可嘉義為1間不附屬其他教會的獨立堂會,「嘉義教會」正式成立。同年3月,傳道成果斐然,也開始積累資金預備建堂。昭和7年(公元1932年)教會賣掉原本北門町的土地,另取得玉川町96番地300多坪的土地,也就是今日教堂所在地址,於該地興建會堂及牧師館,工程款乃由大正14年開始信徒點滴奉獻而來。昭和16年(公元1941年)完工,並於當年4月19日舉行主教堂獻堂禮拜,傳道的區域廣達虎尾、大崙、北港等地。

昭和19年(公元1944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方熱之時,由基隆聘來釜土牧師,釜土就任後不久,嘉義就陷入激烈的美機空襲中,故自昭和20年(公元1945年)3月19日以後,主日禮拜及祈禱會等集會中止,直到終戰後約8個月才又恢復活動,此時教會中幾乎已無臺灣人信徒。戰後日本人被遣返回國,當時擔任臺灣長老教會東門教會牧師的黃武東(1909-1994),帶著長執會及會友並聚集臺灣人教會與日本人教會的會友一同為釜土牧師作「離別禮拜」,但其時教會地產已被釜土牧師贈送給臺北幸町教會(今臺北濟南長老教會原址之日本人教會)。當地教徒為將會堂的使用權留在當地,在當時政府「日產不得出售、轉讓,但可提供歸所屬機構使用」條例下,經由李連頂、詹添木、黃文陶、黃三朋(生卒年皆不詳)等數位醫師商議、周旋後,終於得到當時市長的手諭批准「奉市長手諭,派黃武東監理玉川町教堂」,東門教會順利接收教堂產權。民國36年(公元1947年)4月,今日所知的「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在原本「日本基督教團嘉義教會」基礎上成立,並聘任陳光輝(1911-1983)為第1任牧師。

民國94年(公元2005年)1月,為紀念黃武東牧師保存西門教會禮拜堂的歷史淵源,由信徒和教會一致通過,以「黃武東紀念禮拜堂」命名西門教會禮拜堂,故今日入口門楣上懸掛題有「黃武東紀念禮拜堂」的木匾。同年2月3日,嘉義市文化局召開古蹟審查會議,獲審查委員一致認同,西門教會由日人創建於日治時期,具有歷史意義且其建物保存良好,風格特殊,故通過古蹟資格審查,並於同年3月8日受嘉義市政府發函指定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為市定古蹟。

主要特色

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的前身日本基督教團嘉義教會比起其他日本教會具有幾項特殊性:

一、與臺灣人關係較緊密。創設過程中要角如岩崎敬太郎(生卒年不詳),閩南語流利,深受臺灣人敬重。另有留日臺灣信徒周福全,捐地蓋教會。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日人受遣返時的最後時刻,也能夠與臺灣人的教會一同禮拜和平道別。

二、罕見地聘用女牧師。此不僅戰前罕見,也領先戰後的臺灣長老教會數年。而比起臺灣長老教會從19世紀末以醫療作為先鋒的傳教方式,日人嘉義教會是從家戶之中慢慢傳講傳遞出去。

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保存良好,由珍貴的阿里山檜木搭建而成,有著黑色的莊嚴外觀,搭配聖潔白色的內部,窗枱玻璃造型特殊,兼具藝術結構之美,式樣古典優雅,是嘉義市難得一見的古老教堂,相當具有歷史價值。

主體建築形式為日治時期東洋風格之木構建築,屋頂為由日本黑瓦砌成的切妻造型式(屋頂與柱間有1段空間,又稱懸山),材料為;建築平面為1長方形,入口處上方的建以弧狀屋頂。這種兩側凹陷,中央凸出成弓形類似遮雨棚的建築是日本傳統建築物中屋頂建築的1種形式,稱為「兩下屋根」,進入大門後為1挑高塔樓。

建築物1樓為禮拜堂,後部有1小閣樓作為休息空間之用;壁面基座為磚造,上為編竹夾泥牆,外層批覆雨淋板,在基座部分有開氣窗;屋架及牆身、窗框之木架構為阿里山檜木,為當時最好的木材,可以防蛀,故現存木架結構依然堅固。

教堂之使用空間由7部份組成:第1部分為講臺,第2部分為後臺準備室,第3部分為禮儀空間,第4部分為會眾席,第5部分為玄關空間,第6部分為玄關與會眾席之間的中介緩衝空間,第7部分為後其擴建之準備室。
壁面基座為磚造,上為編竹夾泥牆,外層批覆上雨淋板,在基座部分有開氣窗。木架構為阿里山檜木所製,可以防蛀,因而現存之木架結構依然堅固。
壁面基座為磚造,上為編竹夾泥牆,外層批覆上雨淋板,在基座部分有開氣窗。木架構為阿里山檜木所製,可以防蛀,因而現存之木架結構依然堅固。
建築物1樓為禮拜堂,包含講臺、會眾席等部分。
建築物1樓為禮拜堂,包含講臺、會眾席等部分。
建築入口處上方的建以弧狀屋頂。這種兩側凹陷,中央凸出成弓形類似遮雨棚的建築是日本傳統建築物中屋頂建築的1種形式,稱為「兩下屋根」。
建築入口處上方的建以弧狀屋頂。這種兩側凹陷,中央凸出成弓形類似遮雨棚的建築是日本傳統建築物中屋頂建築的1種形式,稱為「兩下屋根」。

文獻資料

  • 1.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設教六十週年紀念(2006)。《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設教六十週年紀念》。嘉義: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
  • 2.黃武東(1989)。《黃武東回憶錄-臺灣長老教會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
  • 3.高井ヘラ一由紀(2003)。《日本統治下臺湾における日本人ブロテスタソト教會史研究》。國際基督教大學大學院比較文化學科論文。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