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开基天后宫

开基天后宫
*
开基天后宫俗称小妈祖庙,因对应于俗称「大妈祖庙」的大天后宫而来。此庙是郑成功军队甫登陆后所建的第1座妈祖庙,故以「开基」冠称。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南市北区自强街12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明永历年间(公元1646-1683年)
摄影者: 蓝星球资讯
经 纬 度: 120.20255,22.99964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开基天后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依中华民国73年2月22日颁行之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细则第48条综合评定之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现者;具建筑史上之意义,有再利用之价值及潜力者。

发展源流

开基天后宫,俗称小妈祖庙,因对应于宁靖王府邸改建、俗称「大妈祖庙」的大天后宫而来。创建甚早,是台南府城最早兴建的妈祖庙。郑成功(1624-1662)在明永历17年(公元1662年)攻下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后,选址于当时德庆溪注入台江内海出口南岸的水仔尾兴建此庙,盖庙的砖头是他第2批自厦门来台的舰队所运来的。庙内供奉1尊当年随着郑成功舰队来台的妈祖像,刻制于崇祯13年(公元1640年),也俗称为「船仔妈」。由于此庙是郑成功军队甫登陆后所建的第1座妈祖庙,故以「开基」冠称,以显其时间上最为久远。

清军来台之后,改建宁靖王府为妈祖庙,但较小的开基妈祖庙并没有被毁弃。因施琅(1621-1696)上奏康熙皇帝封妈祖为天后,连带也改称为「开基天后宫」。在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时,担任福建分巡台湾道的蒋允焄(生卒年不详)捐修该庙,使其更具规模。乾隆42年(公元1777年)时,台湾府知府蒋元枢(1738-1781)又予以修建,将形制改为三进的建筑,并赠与1尊「倾听观音」在新建的后殿供奉。这尊观音是蒋元枢所献的「府城三大观音」之一,另外2尊则在祀典武庙与大天后宫中。嘉庆以后至日治时期屡有修茸,大正15年(公元1926年)时因庙宇年久失修,故境内居民们集资重建于旧址上重建,规制上变化相当有限,目前的建筑配置与样貌,大略上乃此次重修的规制所定成。二战结束前,遭美军轰炸,庙身建筑、文物都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于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境众大修殿宇。民国60年(公元1971年)至民国62年(公元1973年),士绅境民又募款重修,庙貌焕然一新,更敦聘彩绘画师黄启受(1923-)重新绘制庙门,黄启受承袭已故名画师陈玉峰(1900-1964)画风,人物灵活色彩多样,是当时台南有名匠师。民国67年(公元1978年)的改建,增添了今日所见繁复的表面装饰。民国92年(公元2003年)进行了大修,于民国93年(公元2004年)完成。

民国102年(公元2013年)整修虽然规模不如过往,但模式特别。起于庙方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在民国60年绘制的3对、6面门神彩绘因处于半户外的开放空间,经40年风吹日晒的环境影响,已严重膨起剥落、裂痕、细裂纹劣化。且今日由黄启受绘制落款的作品,全台湾已知仅存此6面。以庙方自筹1成、文化部出资9成经费共同维护的方式,聘请台南艺术大学讲师李志上与修复师吴佩锜进行6面门神的修复工程。

主要特色

现有的开基天后宫,是1座二进纵深式建筑,座东朝西。第一进为前殿,第二进为带拜亭的正殿,但因拜亭与前殿之间,没有内埕分隔,混然成为一体。庙宇左方亦有前、后两护龙,护龙之间为内庭,可由后拜殿之八卦门及三川门左侧通道进出,庙宇后方则是两落的民房住屋,亦可从后方临接坊的沿街侧出入。狭长的格局使之融入于周遭民家之间。窄小的规模,观者难以想象此间为超过3个世纪历史的古老妈祖庙,而对比于宁静王府改建而成、建筑气派、庞大的大天后宫,开基天后宫被人们昵称是「小妈祖庙」。

三川殿面宽为三开间,屋顶迭合7段的「七架楹」混合式构造方式,在屋顶内侧两边的「山墀」头上雕塑有样貌不像汉人的「憨番」,赤裸上身,顶着上梁,雕塑生动,似乎是弯身吃力的扛着庙角。

黄启受所画的门神,板面并不似其他匠师绘制以图像填满门板;而以能容纳全身为基准,使门神图像完整。秦叔宝、尉迟恭皆为立姿做武将扮相,整体重心落在1脚,而另1脚稍微弯曲,使得胯部倾侧。而秦叔宝佩弓,尉迟恭给箭,显示两人合作无间,也暗喻圆满和睦。在门边护裆上绘制有完整的八仙图,传说中八仙皆为凡人得道成仙,且代表福禄寿喜各样人世间美好福份,使得门神不仅是避邪消灾的功用,也带有祝福信徒福禄功名的意义。另外于两侧边间的共4面门板上绘制宫女,4名宫女双髻簪花,手上所持各有不同,有进香、献花、进茶、献菓。以香炉象征香火延绵、茶壶象征有福、牡丹象征富贵、献菓为桃,象征长寿,另1手则各持如意。此亦象征祝福信众。不同于大部分庙宇绘制以满版门神的严肃气氛,开基天后宫的门面有代表福气的八仙及宫女,氛围显得柔和。

正殿的屋身为迭合13架楹来分散承重墙的构造,在两侧山墙顶部各开有八卦形式高窗,方便通风及采光。下方除了有「忠」、「义」、「节」、「孝」大字题字外,并有大幅雕塑2幅,神龛配置在后坡7架与9架楹之间,并于前方两侧各开小门以连接右侧户外及左侧护龙,门板上方则分别提有「龙吟」、「虎啸」等字样。

拜殿屋顶正脊到屋檐之间有一转折,似是停歇之势,这是庙宇常见的「歇山式」屋顶,山墙是像拱起的马背,称为锐形马脊形式,因面宽较窄,正脊采取短小接合的小脊作法,并采仰合瓦屋面等特点,可以说此类形式做法常见于台南市各个拜亭之中。

后殿主体为九架楹承重墙式构造方式,其中在7架楹下方施作曲形寿梁1道,两旁为具有蝙蝠纹样的隔扇门,寿梁下置有草形雀替。

因为开基天后宫为「开基」之庙,年代久远,庙中供奉的妈祖像,是背身刻有「崇祯庚辰年」(公元1640年)字样、随郑成功军士坐船渡海来台的「船仔妈」,此尊妈祖神像为台湾罕见之可溯至明代的古老神像。而在汉人信仰体系中,年代越久远、又与中国大陆原乡的庙宇分灵关系越相近的神像,被认为神力越是强大。所以清朝的历任首长官员,并没有因为规模狭小、邻近已有大天后宫、或因此间是郑成功时期建立的庙宇而敢忽视。无论名义上的加封、实质上的改修皆循时办理。

最为古老的「船仔妈」因其甚为贵重,并未摆设于神坛供人参拜,为防遭窃,早年曾轮祀于信徒家中,现在则由庙方另外妥善收藏。但作为最为古老的妈祖神像,亦不会与信徒全然隔绝。于农历3月妈祖诞辰之时庙方会敦请出来予信众崇拜。

现今居殿堂中的「镇殿」的妈祖像据传亦为明永历年间雕刻,另刻有1尊较小的副尊神像,为少见的「软身」神像,神像手脚关节可以活动。

开基天后宫虽庙宇历史悠久,但今日于仪式表现上,开基天后宫亦有一极特出之处。即每年妈祖诞辰出巡、进香等活动时,由副驾「二妈」出巡(镇殿妈祖像需留庙堂之中),庙方表示出门需盛装以显礼数,轿窗设置彩绘纱屏,轿口设置纱帘,此时出面巡行的妈祖神像会特意打扮,因为是手关节可活动的软身神像,妈祖手持欧洲精品名牌包、戴上宝石戒指,以现代时尚之姿出现。

如今镇庙之宝之一,为后殿中由乾隆年间台湾知府蒋元枢所捐赠之「倾听观音」,有别于一般神像皆是端坐面向众生,倾听观音是侧着脸,彷佛正听着信徒的祈求祷告。由蒋元枢所捐赠的倾听观音只有3尊,另2尊在大天后宫以及祀典武庙,可见当时开基天后宫地位是极为崇高的。

独步台湾的文物还有现今立于三川门口的两龙柱,乃是目前台湾已知最早的石雕蟠龙柱,也是唯二的三爪龙柱。原本于民国62年(公元1973年)整修时被庙方人员忽略,弃置于庙前的防空洞内,后来被专家提醒,于民国92年(公元2003年)整修之时恢复。此对三爪龙柱年代久远,应在康熙23年(公元1683年)皇帝见施琅奏折、准封妈祖为「天后」之前就做成的作品。此两花岗岩龙柱以三爪降龙为纹,朴拙简练,刀法浑厚有刀,是石雕艺术的佳作。

其他特别的文物是庙中的数方古匾,其中尤以别号「一峰亭」的书画家林朝英手书的「慈慧」、「湄灵肇造」2匾,自成一体,笔力劲秀,最为著名、为人称道。
现今居殿堂中的「镇殿」的妈祖像据传亦为明永历年间雕刻,另刻有一较小的副尊神像,为少见的「软身」神像,其手脚关节可以活动。
现今居殿堂中的「镇殿」的妈祖像据传亦为明永历年间雕刻,另刻有一较小的副尊神像,为少见的「软身」神像,其手脚关节可以活动。
庙中的数方古匾中,以别号「一峰亭」由书画家林朝英手书的「慈慧」、「湄灵肇造」2匾,笔力劲秀,最为著名。
庙中的数方古匾中,以别号「一峰亭」由书画家林朝英手书的「慈慧」、「湄灵肇造」2匾,笔力劲秀,最为著名。
立于三川门口的两龙柱,乃是目前台湾已知最早的石雕蟠龙柱,也是唯二的三爪龙柱。花岗岩龙柱以三爪降龙为纹,朴拙简练,刀法浑厚有刀,是石雕艺术的佳作。
立于三川门口的两龙柱,乃是目前台湾已知最早的石雕蟠龙柱,也是唯二的三爪龙柱。花岗岩龙柱以三爪降龙为纹,朴拙简练,刀法浑厚有刀,是石雕艺术的佳作。

文献资料

  • 1.傅朝卿(2001)。《台南市古迹与历史建筑总览》。台南: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 2.叶文荣总编辑(1996)。〈府城珍奇(一):古迹之旅〉。《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联合目录》。台南:台南市政府。
  • 3.徐裕健建筑师事务所(2004)。《台南市2级古迹开基天后宫修护工程工作报告书》。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4.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1996)。《台南市2级古迹开基天后宫调查研究及修护计划》。台南:台南市政府。
  • 5.何培夫(2004)。《台南市古迹导览》。台南:台南政府。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