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

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
*
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原為宜蘭救主堂之分堂,建築帶有濃厚的現代主義風格。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其他設施
所在地址: 宜蘭縣宜蘭市進士里進士路39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2年06月21日
創建/起源年代: 民國51年(西元1962年)
經 緯 度: 121.74350,24.73867
指定/登錄機關: 宜蘭縣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10003171號
資產保存者: 其他設施

指定/登錄理由

本歷史建築前廊之「V」型檐柱、挑高禮拜堂、側面之洗石子斜牆、窗外之鏤空水泥花磚、及教堂建築常用之雕花玻璃等,是該建物之特點,就其建築特色、表現藝術特色、稀少不易再現,實有保存意義。

主題導覽

救主會由德國籍神父岳旦(Fr. Francis Jordan, 1848-1918)於西元1881年所創。救主會在民國10年(西元1921年)到中國傳教,落腳於福建,直到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國共內戰後才離開,民國49年(西元1960年)由歐洲直接來到臺灣宣教。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即是他們在臺灣擴展後之教堂。當時是宜蘭市區的救主堂之分堂,稱為聖彌厄爾堂。

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格局簡單,為長條形建築,內設置講臺、禮拜堂、辦公室,整棟採鋼筋混凝土建築,外觀多以洗石子披覆,外牆有鏤空水泥磚,前廊有V形檐柱;而內部的建築裝飾多用雕花彩色玻璃,這些都充分展現現代主義建築之特色,不過由於信徒減少,聖彌厄爾堂目前已經廢堂。

發展源流

天主教道明會(Dominican Order)在西元1626年進入臺灣北部傳教,是天主教到臺灣的開始,之後歷經荷蘭人驅逐,19世紀又回到臺灣,長久以來都是由道明會獨立支撐在臺灣之天主教傳播事業。經過近400年的發展,目前臺灣地區的天主教規模已經擴展到擁有7個教區,並包含1個總教區,金門、馬祖宗座署理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量的修會從中國東渡,從民國35年(西元1946年)到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大約有57個男女修士進入臺灣,正是臺灣之天主教進入蓬勃發展的時候。也是在此刻,救主會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從原本的牧區福建省邵武遷移到臺灣,落腳宜蘭後繼續天主教傳播志業。除了救主會,宜蘭地區還有其他3個修會--靈醫會(Order of St. Camillian)、耶穌會(Societas Iesu)、遣使會(Congregatio Missionis)。

教主會的總會設於梵諦岡(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於民國11年(西元1922年)來到中國的福建省福州傳教,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由歐洲直接來到臺灣宣教。救主會在宜蘭有7座教堂,最初建立的教堂為宜蘭市泰山路的聖若瑟堂,最具規模,亦是目前會部所在地;而最後一個則是在民國51年(西元1962年)於宜蘭市區成立的救主堂。當時成立救主堂的同時,在進士里購地興建分堂聖彌厄爾堂,即是現在的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但由於信徒減少,聖彌厄爾堂目前已經廢堂。

主要特色

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的建築興建年代與目前宜蘭市區之救主堂相同,依照當時天主教修會的慣例,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的建築設計很可能是由會內或友會學有專精的神父或修士負責。

因為進士里的教堂地位屬於市區救主堂之分堂,所以建築規模也比較精簡,不像救主會的其他教堂,有豐富的建築模樣,例如位於壯圍鄉的土圍分堂,聖壇的屋頂採用中國式之攢尖頂,鋪設黃色琉璃瓦,牆面也有豐富的中國式裝飾圖樣,但在內部卻用了西方的宗教彩繪,整體揉合東西方建築特色;或如總會部所在的聖若瑟堂與員山聖十字架堂,除了有現代主義風格,還帶進哥德式的教堂尖塔概念,充分應用基督宗教符碼。

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最初只有一長條的主建築,後來才增建成L形,建築側面有馬賽克貼磚,主題是聖彌厄爾屠紅龍,紅龍是撒旦在《啟示錄》的形象。本體是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採用非對稱的建築形式,類似位於聖后街上的法蒂瑪聖母堂,充滿現代主義風格。

一樓的走廊用獨特的支柱系統,讓樓面挑高且寬闊。建築本體的牆壁位置很自由,沒有局限,1樓的窗面都是大開窗,能獲得最好的採光,而且壁面除了洗石子之外,也貼了丁掛磚,同樣是當時流行的工法。最重要的是1樓與2樓看起來是各自獨立,自由地呈現非對稱感覺,互相不受影響;屋頂上鋪空心磚來隔熱,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的這些特點,使其成為宜蘭地區非常精緻的現代主義建築佳作。

山牆旁用混凝土鏤空花磚裝飾,兼具透氣功能。
山牆旁用混凝土鏤空花磚裝飾,兼具透氣功能。
1樓的壁面除了洗石子之外,也貼了丁掛磚,同樣是當時流行的工法。
1樓的壁面除了洗石子之外,也貼了丁掛磚,同樣是當時流行的工法。
1樓的窗戶皆保留當年的木窗,所鑲嵌的壓花玻璃也是當時流行的樣式,圖樣有海棠花、十字紋與草紋。
1樓的窗戶皆保留當年的木窗,所鑲嵌的壓花玻璃也是當時流行的樣式,圖樣有海棠花、十字紋與草紋。
1樓用V形檐柱撐起挑高,並充分展現現代主義建築之特色。
1樓用V形檐柱撐起挑高,並充分展現現代主義建築之特色。
2樓壁面填滿了繁複、工整的小開窗。
2樓壁面填滿了繁複、工整的小開窗。
建築的1樓與2樓各自獨立,自由地呈現非對稱感覺。
建築的1樓與2樓各自獨立,自由地呈現非對稱感覺。
建築側面山牆用馬賽克貼磚與混凝土鏤空花磚裝飾,主題是聖彌厄爾屠紅龍,紅龍是撒旦在《啟示錄》的形象。
建築側面山牆用馬賽克貼磚與混凝土鏤空花磚裝飾,主題是聖彌厄爾屠紅龍,紅龍是撒旦在《啟示錄》的形象。
1樓的窗面都是大開窗,採光非常好,且門框用色鮮明。
1樓的窗面都是大開窗,採光非常好,且門框用色鮮明。
1樓的長廊尾端原本應該可穿越,但目前已被浪板封閉。
1樓的長廊尾端原本應該可穿越,但目前已被浪板封閉。

文獻資料

  • 1.徐明松、王俊雄(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臺北縣:木馬文化。
  • 2.李孟淑(2009)。進士里天主教救主會。檢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8722
  • 3.蔡明志(2011)。宜蘭戰後現代建築之基礎調查與研究:1950-198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檢自: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343287
  • 4.曾淑鑾(2015)。天主教救主會在宜蘭的發展(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研究所。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