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新莊三山國王廟(廣福宮)

新莊三山國王廟(廣福宮)
*
廣福宮的山門未做翻新,使門面呈現出古樸的外貌。石雕是山門裝飾的重點所在,是以觀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線明確,以深雕為主。
資產類別: 古蹟-國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150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
攝影者: 陳曉偉
經 緯 度: 121.45526,25.03555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 國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確認其有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及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廣福宮建於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以三山國王為主神。三山國王發源於今中國大陸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的巾山、明山、獨山的三山信仰,是潮州的地方性信仰。相傳源起於隋朝,有神3人從巾山的石穴出現,受命於天,分鎮三山。另有陳姓鄉民,看見3位神人,招喚他為侍從,不久便跟著羽化。人們訝異神蹟,便建祠祭祀。

新莊是雍正、乾隆年間,北臺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說是當時北臺的政治、社會、經濟中心。廣福宮的興建資金與其信仰人口,源自新莊地區廣東省潮籍移民雄厚的社會、經濟勢力。新莊地區的水圳主要有2條,其中1條是泉州人所開鑿的張厝圳,又稱永安陂;另1條便是由潮州人劉姓家族開鑿的劉厝圳,也稱萬安陂,於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完成。劉厝圳的開墾使得新莊北部的生產力大增,也使得潮州移民有足夠財力興建廟宇,供奉其福神三山國王。但潮人劉厝圳的開鑿分享了泉州人的水源,纏訟數年,使得閩、粵之間形成難以彌補的裂痕。

廣福宮現存之乾隆15年(公元1750年)所立的〈奉兩憲示禁碑〉,是研究閩、粵移民之間矛盾的重要史料。碑文訴說了潮州移民領袖等人不甘被地保勒派(強行派捐或派遣),自乾隆11年(公元1746年)起,再三向淡水同知請願,一再立碑禁止的故事。閩、粵移民因戶稅而產生矛盾,爭來的示禁碑又因立於土地祠中而遭毀損,群體意識抬頭和需要奉祀原籍福神寺廟的要求也由此顯現。廣福宮便在群體意識高張和水利設施完備、生產力倍增等社會和經濟條件下興築。

後來新莊的水路運輸功能逐漸衰退,而被其他地方取代。此外,閩、粵械鬥在道光14年(公元1834年),蔓延到了新莊一帶,展開長達6年的纏鬥,直到道光20年(公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臺北情勢緊急,粵人變賣田產,遷徙至桃園、新竹、苗栗一帶之後才停止。

粵人遷離後,廣福宮因而乏人照料,而要依賴遠走他鄉的粵籍移民捐款維持。光緒8年(公元1882年),廣福宮因大火被毀。新竹仕紳陳朝綱於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發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昭和11年(公元1936年),廣福宮再次重修。日治時代,三山國王廟信徒組織神明會三國王會管理。

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廣福宮被公告為2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開始維護工程,於民國84年(公元1995年)完工。

主要特色

由於三山國王是潮屬九縣人民的福神,潮州人在移民外出之時,往往攜帶三山國王廟的爐香,作為護身之用。三山國王的信仰就隨著潮籍人士的腳步,散佈於全臺各地。據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和49年(公元1960年)間的調查,當時全臺的三山國王廟有124座。

廣福宮於乾隆45年(公元1780年)興建,不僅做為潮籍移民的祭祀中心,也顯示了不同祖籍移民,從容忍相安至衝突、對立的過程。而廣福宮的興建,也加強了不同祖籍移民的群體意識,種下日後械鬥的遠因,最終使潮州移民遷往他處。廣福宮也因此香火日稀、經費缺乏,一直未有大規模整修,保留了其古廟風采。

廣福宮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其建築形式屬於街屋式格局,採縱向發展,這種長條形的建築在實際功能上,頗能適應鬧市環境的特性。且整段側立面高低有緻、主從分明,是街屋式廟宇外觀上最引人注意的特點。

由於廣福宮的山門未做翻新,使廣福宮的門面呈現出古樸的外貌。石雕是山門裝飾的重點所在,是以觀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線明確,以深雕為主。正面浮雕線條不明顯,著重於量的表現,類似清代初期的手法。因此,廣福宮的石雕顯得非常特殊,與同時期之風格相差甚多。而其山門壁堵中石雕身垛的麒麟垛和裙垛的龍虎堵之間,有一段櫃臺腳式的腰垛,形成雙層的馬櫃臺。其脊腹之剪粘,是以黃、白、綠、紅四色做成,配合著屋面不上釉的朱紅板瓦與筒瓦,及綠釉勾滴,在對比配色中,夾以調和色,色彩豐富而不落俗套。

廣福宮在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發起重建,但可能因為募集資金不足,加以不久後又發生乙未割臺,因此廟宇重建後未再施以彩繪,反而將其樸素的面貌保留下來。

廣福宮中有一些特殊的組構,像是閩南式的屋架通樑多為兩頭削平的圓形斷面,但是廣福宮在閩南式的屋架下,其山門和正殿的步通則為矩形斷面之構材,並且此二構件的位置都在顯眼之處。廣東式的建築常用矩形的通樑及方柱,這個矩形的步通可能是出於業主的特別要求;另外是廣福宮的屋面用的是紅色筒瓦與板瓦,正殿與山門的牆也以紅磚砌成,與閩南建築相似,但後廂廊與後殿卻用烏磚砌承重牆。廣福宮以烏磚砌起的白粉牆,可能與客家建築風格有關。烏磚與灰瓦是客家建築常用的材料,在客籍住民較多的桃園、新竹、苗栗一帶,常可見到烏磚灰瓦的古宅。
廣福宮的山門未做翻新,使廣福宮的門面呈現出古樸的外貌。石雕是山門裝飾的重點所在,是以觀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線明確,以深雕為主。
廣福宮的山門未做翻新,使廣福宮的門面呈現出古樸的外貌。石雕是山門裝飾的重點所在,是以觀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線明確,以深雕為主。
閩南式的屋架通樑多為兩頭削平的圓形斷面,但是廣福宮在閩南式的屋架下,其山門和正殿的步通則為矩形斷面之構材。
閩南式的屋架通樑多為兩頭削平的圓形斷面,但是廣福宮在閩南式的屋架下,其山門和正殿的步通則為矩形斷面之構材。
廣福宮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其建築形式屬於街屋式格局,採縱向發展,這種長條形的建築在實際功能上,頗能適應鬧市環境的特性。
廣福宮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其建築形式屬於街屋式格局,採縱向發展,這種長條形的建築在實際功能上,頗能適應鬧市環境的特性。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2009)。〈臺灣大百科全書詞條:三山國王〉。邱彥貴撰稿。
  • 2.尹章義(1989)。〈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收於《臺灣開發史研究》,頁349-380。臺北:聯經。 
  • 3.杜立偉(2008)。〈臺灣三山國王信仰研究述評〉。臺灣文獻59(3):129-174。 
  • 4.徐麗霞(1998)。〈新莊廣福宮與三山國王(上)〉。中國語文82(2):107-113。 
  • 5.徐麗霞(1998)。〈新莊廣福宮與三山國王(下)〉。中國語文82(3):107-114。 
  • 6.陳春聲(2005)。〈民間信仰與宋元以來韓江中下游地方社會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14:37-75。 
  • 7.楊仁江(1992)。《臺南三山國王廟之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臺南:臺南市政府。 
  • 8.漢寶德(1985)。《新莊廣福宮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