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內政部公告指定閩臺地區第3級古蹟,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大埤三山國王廟,俗稱太和街三山國王廟,位於今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新街20號。為大埔地區潮州移民發展的歷史見證,與彰化平原廟殿工藝之大成。
三山國王廟所在地舊稱為「太和街」,民國時期改稱「新街」,故稱為太和街三山國王廟。根據當地傳說,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時有潮州人張忠義(生卒年不詳)帶三山國王神像來臺,奉祀於街中自宅。當時太和街瘴氣未除,民眾多染疫病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結果病者皆得痊癒,於是信徒日眾。這時,三山國王指示供奉於太和街百姓公祠,2神協調的結果,以前殿奉祀主神三山國王,後殿為百姓公。至清嘉慶14年(公元1809年)時,當地張元國(生卒年不詳)、張元基(生卒年不詳)兄弟,招集53庄,鳩資8500銀元建廟,並從廣東陸豐縣雕造三山國王神像,迎回奉祀,廟號「太和街三仙亭」,並組織信徒組織為7大柱,負責祭祀工作。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廟宇因年久失修,廟體頗有損傷,當地信眾展開募款進行首次重修工作,並於隔年10月完工。
日治時期,明治40年(公元1907年)2月發生地震,三山國王廟倒塌,然而當時民眾經濟困難,未能立即募款修建,由信徒張建朝以茅房安祀。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9月與公元1920年9月大雨,茅房皆受到嚴重侵害。直到昭和6年(公元1931年),當時的管理人張有卿(生卒年不詳)向轄內53庄善信募款3萬餘元,重建廟宇。重建時,百姓公願指示退出禮讓三山國王。於是信徒劉守騰(生卒年不詳)獻地,信眾在廟後集資興建百姓公廟,當時三山國王指示以後到三山國王廟參拜時,應順道前去參拜百姓公廟,今成為慣例。昭和8年(公元1933年)竣工時,由梅山鄉善信謝有益捐獻樟木雕刻鎮殿大王、二王、三王神像。
至民國時期,大埤三山國王廟進行多次的擴建。民國36年(公元1947年)就前、中、後殿進行修繕工程。此後,民國64年(公元1975年)興建禪房空間,民國68年(公元1979年)與民國71年(公元1982年)分別進行較大的內部整修工程,並增建金亭。80年代末至90年初則陸續有較大規模的增建工程,然而增建營造物卻未顧及歷史景觀的完整性,無意間造成歷史文化資產的損失。民國85年(公元1996年)經內政部審查通過,成為國家3級古蹟。
大埤三山國王廟的主建築傳統木構磚造,大抵為日治昭和6年(公元1931年)與民國36年(公元1947年)修建。建築體為三殿兩廊式格局,殿與殿之間以廂廊連接,並具有前埕及中埕。三川殿的兩側建有2個類似鐘鼓樓樣式的廂房,為後期增建之物。三川殿上屋脊形式為三川脊,並具有雙重的脊堵,稱為西施脊,以福祿壽三仙作為屋脊中央的裝飾,剪黏及交趾陶裝飾繁多,題材以三國、封神榜為主。屋面鋪以青灰色的筒板瓦,前埕目前為混凝土作的空地,可看見完整廟的立面風貌,也是廟會活動搭建臨時戲臺的場所。中埕中設有1水池並設有1個拱橋,傳說為給神明通過的小橋。中埕後為正殿,正殿又稱為大殿,是整個寺廟的主空間,神明端坐中央,由於光線幽暗、面積大、高度高,流露出莊嚴神祕的氣氛,而裡頭所藏有的文物主要以神龕、桌案、香爐、燈座、執事牌、籤筒為主。除此之外,過去廟體兩側尚有廂房,其中右廂房曾作潮汕會館使用。後來信徒增多,遂改為南北棟香客大樓。
大埤三山國王廟的樑柱自成一格。其彩繪以紅色底色,在樑上及周圍具有彩繪裝飾雕刻,豐富多變,壁堵上多有雕刻及彩繪裝飾,雕工頗為細膩而豐富,深具歷史藝術價值。前殿牌樓面龍柱雕刻繁複,龍頭下尾上。壁堵多保留昭和年間作品,石獅已由廟方收藏,目前中門石獅為新作。正殿金柱與副點柱使用石材及木材兩種,最外側為八角石柱,其餘皆木柱。四點金柱繪有紅色底漆青色盤龍,有別於一般立於正堂外側的石雕龍柱。
廟內的石雕可見於龍柱、柱珠、石獅、門枕石、石壁堵與石窗櫺。石雕作品多集中於前堂。龍虎堵以浮雕鏤雕表現,除龍虎身形靈活外,亦著重背景草木表現。石窗櫺為螭虎團爐窗,中間刻有人物故事。門枕石雖風化嚴重,但側面仍可見麒麟身形。柱珠狀況與門枕石略同,也幾乎為原物。
木雕特色主要集中於各殿木棟架之瓜筒、斗座、斗栱、束隨、彎栱、托木等木構件,以及神龕花罩與門扇,由彬司(陳應彬,1864-1944)派下的胡賢(生卒年不詳)所承作,因此帶有所謂的「彬司風格」,主要表現在構架比例、瓜筒、束木之形式等地方,雕工活潑,花鳥植物形態皆十分多變。且日治時期引進西洋建築元素,在吊筒、柱頭皆可見類似毛莨葉的捲草飾。較具特色的有以下幾處:各殿托木刻有鳳鳥銜牡丹、鰲魚、花鳥走獸、人物與蒼龍等,主題多樣。前殿彎栱以書卷外形刻畫人物故事,鏤雕層次豐富。前殿與正殿的獅座、象座有人物或人物帶騎,作法與當時彬司風格代表的北港朝天宮較不同。前殿牌樓面如意斗栱作「三仙亭」文字變化雕飾。正殿神龕花罩以鏤雕表現,左右兩側門扇格心雕刻瓶花,裙板各繪花鳥1對,兩側壁面有福祿壽與財子壽彩繪。後堂神龕上方則繪八仙慶壽。
廟內文物則有許多清代遺留的物品,如清嘉慶18年(公元1813年)的「熙朝柱石」匾,及清光緒17年(公元1891年)信徒捐獻的石香爐各1只。
木雕特色主要集中於各殿木棟架之瓜筒、斗座、斗栱、束隨、彎栱、托木等木構件,由彬司(陳應彬,1864-1944)派下的胡賢(生卒年不詳)所承作。
中埕中設有1水池並設有1個拱橋,傳說為給神明通過的小橋。
大埤三山國王廟的樑柱自成一格。其彩繪以紅色底色,在樑上及周圍具有彩繪裝飾雕刻,豐富多變,壁堵上多有雕刻及彩繪裝飾,雕工頗為細膩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