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屏東平原重要的信仰中心,且為全臺三山國王廟歷史最悠久之一,保存完整。
九如三山國王廟,亦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是屏東九如三山國王信仰的傳統重鎮,歷史可追溯至清領初期,可說是當地粵籍文化信仰的代表。
九如三山國王廟位於九塊厝(現為九如鄉九塊村),據文獻顯示,當地原為平埔族「巴轆社」,約在18世紀中葉後逐漸為漢人取代,成為「巴轆庄」。據當地流傳說法,三山國王原為明末清初,潮州移民從廣東霖田祖廟帶來當地,設草寮祭祀,後曾於明永曆5年(公元1651年)建廟。然而現存文獻則記載,由鄉紳陳慶祥(生卒年不詳)為首募捐,在武洛溪南岸建廟,並於清乾隆43年(公元1778年)竣工,成為九塊厝的庄廟。然而在約清嘉慶初年(公元1795年至1807年)當地洪水氾濫,沖毀整個村落,三山國王廟宇也遭沖垮,庄民僅帶著三山國王神像,移往武洛溪北岸重建聚落,並於現址建造新廟,於清嘉慶12年(公元1807年)竣工。由於當地居民混雜,除潮州移民外,漳、泉移民亦多,信仰混雜。為凝聚力量,各籍移民結盟為「九如十三庄」(原為18庄,後因聚落衰退,縮減為13庄),並以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為信仰圈中心。
約在嘉慶年間,當地出現王爺娶親的傳說。據說麟洛女子徐秀桃(生卒年不詳)在路上與出來群幸的九如三山國王廟巾山國王(大王)巧遇,大王認定為前世姻緣之人,於是決定與她再續前緣。不久,徐秀桃在溪旁洗衣時,而此時大王也正好巡視到麟洛溪橋上,徐秀桃看見大王身穿黃袍騎白馬的俊美身姿,說:「若配上此君我願足矣。」過沒多久,有1個精美的木盒從上游漂至徐秀桃面前,她覺得有異狀便拾起木盒,將它打開一探究竟,卻發現裡頭竟是訂婚之物。她將其中1枚戒指戴在手上,不料一試卻無法拿下。回家之後,徐秀桃漸漸不思茶飯,全身日益消瘦,臥病在床,家人尋醫多次卻無藥可醫,只好求神問卜。一問下才知女兒已與九塊厝三山國王的大王有了婚約,已然成神;不久,大王前來迎接徐秀桃之靈回到廟中,完成了這樁人神聯姻,從此廟內多了「王爺奶奶」的神位。當地也有「九如姑丈,麟洛大舅」的俗語,即麟洛人為王爺奶奶的娘家人,為九如人的親家。
重建後的九如三山國王廟,清同治5年(公元1867年)在仕紳號召下,開始第1次重修工程。到了日治時期,廟身因年久失修,後殿倒塌,前殿也瀕臨危險。日昭和2年(公元1927年)在當地兩位保正林連標、張天為帶領募捐下,庄民開始第2次重修,並於日昭和4年(公元1929年)竣工。此後在戰後,從民國69年(公元1980年)至民國71年(1982年)間針對建築木構造,展開第3次重修,民國73年(公元1984年)則對三川殿牆面進行維護與整修,並於民國75年(公元1986年)指定為3級古蹟。
九如三山國王廟的建築格局為三川殿、拜殿、正殿和後殿。三山國王雖為潮州移民的主要信仰,然而「九如十三庄的居民多樣,作為信仰中心,建築風格呈現閩粵混合的風格。由於建廟時間早,加上未遭受嚴重破壞或拆除重建,三山國王廟的建築風格保留傳統磚造木構造的構造,以及清代中期、晚期、日治與民國歷次修建的元素。
九如三山國王廟的建築裝飾可分為木雕、石雕、彩繪、剪黏、泥塑等。經調查結果顯示,木雕與彩繪集中在三川殿與拜殿;石雕幾乎集中在三川殿步口空間;剪黏泥塑則以屋面為表現空間。這些裝飾的位置除了可顯示空間的屬性之外,也表達出空間的尊卑層次,越是重要的空間,其裝飾也就越繁複與精緻,這些裝飾可以反映著世俗生活背後的傳統文化思想與觀念。
木雕是三山國王廟的主要裝飾元素。三川殿是整座廟宇中木雕裝飾最具特色的地方。三川殿的木雕裝飾有斗座、員光、斗栱、雀替、吊筒、豎材、窗、連栱、彎枋、大楣等,造形豐富多樣,多以祥獸、吉物和忠孝故事為主題。正殿的4點金柱牌樓面則是廟內木雕裝飾藝術之精華所在,其分為前後2個部分,前牌樓面以《薛仁貴征西》「樊江關」、「甘露寺」和「唐天子君臣朝賀 薛仁貴父子重逢」的3則場景為主軸,搭配「空城計」、「群英會」和「取長沙」這3個《三國演義》著名場景,突顯出正殿以武戲戲頭為主的小說人物裝飾;後牌樓則為「八仙祝壽」,配合廟內外的八仙題材交趾陶,整體而言可說是人物生動,場景熱鬧。彩繪則為三川殿外,民國時期潘麗水(1914-1995)繪製的門神像最具特色。
由於王爺奶奶這獨有的信仰,九如三山國王廟每年元宵節會舉行「王爺奶奶回娘家」的傳統節慶。農曆1月10日時,麟洛的廟與會組成神轎班,渡河到九塊厝迎接大王和王爺奶奶神像,並於巡境後,將大王神像安置在鄭成功廟,王爺奶奶則置於麟趾的媽祖廟福聖宮,供麟洛信徒膜拜瞻仰。到農曆1月15日王爺奶奶生日當天,九如的信徒會帶著明山國王(二王)與獨山國王(三王)的神轎來麟洛,接大王與王爺奶奶回九如,進行繞境。繞境後鄉內最先出生的男嬰即為「男孫頭」,其母親要背著男嬰提著燈籠,到廟裡感謝王爺奶奶,此為「出男孫燈」的習俗。這習俗也顯示出九如與麟洛之間,獨特的歷史脈絡。
三山國王廟的建築風格保留傳統磚、木混合構造,以及清代中期、晚期、日治與民國歷次修建的元素。
主祀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東部興盛的民間信仰,以明山、獨山、巾山(巾山又稱中山、福山)等三山之山神為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