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莊為臺北最早開發的城鎮,慈祐宮是代表性古蹟。新莊市目前都市化嚴重,有必要為慈祐宮擴大保存空間以維護古蹟風貌。
2.對完整的古蹟涵蓋範圍而言,具較佳的完整保存風貌管制的效果。
慈佑宮是1座面寬三開間的四進兩廊式廟宇,建築座北朝南偏東22度,主要空間包括前埕、三川殿、內埕及牆廊、拜殿及正殿、中內埕及牆廊、後殿、後內埕及牆廊、開山殿、水池及新建文教館空間組成。
慈祐宮的信仰以媽祖為主神,並依照媽祖信仰的形式,供奉千里眼與順風耳。過去曾長年由禪師擔任住持,廟內亦供奉恩主公、觀世音、達摩祖師、韋陀護法與十八羅漢等佛教神祇,亦奉祀民間土地信仰的土地公和山神,顯示其廟宇媽祖、佛和地域神信仰交融的風格。
慈祐宮的建築構造是以木、磚、石交互運用。木材作為樑柱和裝飾,石材則為支撐大木結構的柱基、臺基、牆基和地坪,磚則堆砌後上石灰構成磚牆,或是堆砌作為內柱、檐柱使用。由於年久失修,加上建置木構造的費工費時,自民國54年(公元1965年)的重修起,部分毀損的木樑柱轉而以鋼筋混泥土取代。
早期慈佑宮前殿屋頂採用燕尾翹脊的硬山及歇山重檐形式,檐口彎曲,兩側次間升起明顯,正脊、垂脊、戧脊剪黏泥塑裝飾極為豐富,正殿的彩繪生動,但都因缺乏良好維護而斑剝破損。而正殿前的拜殿則採用三脊式硬山燕尾翹脊,後殿開山殿則採用簡單的硬山式屋頂。在構造系統部份,三川殿大木結構全用石柱撐起,前後檐柱共計九架,金柱間計用五架,前後挑檐各用三架。正殿及拜殿大木結構則屬於潮州風格,用搭牽樑連接的拜殿與正殿,結構上為一體,但屋頂構造卻明顯分立,以隨作為水平接繫材,挑尖樑頭用龍頭裝飾,斗口直承桁檁以及獅座的雕刻風格為主要特色。正殿縱深共十五架,點金柱共用七架大木結構,逐層縮短的柁樑與瓜柱或金柱交接處都有雀替,使潮州風格更加明顯。蟠龍柱則在三川殿、正殿與後殿各有1對,原為嘉慶年間作品,潮州風格相當明顯。但在日治時期進行維護工程,後殿龍柱重新打造,裝飾風格上加入大量閩南式風格,如強調蝦眼鹿角,以及大量祥獸和八仙泥塑等。
慈祐宮每年重要慶典可分為春秋2次祭典。春祭於媽祖聖誕農曆3月23日舉行;秋祭則在農曆9月9日媽祖羽化升天的日子舉行。在春秋2次大祭典中,會盛大舉行傳統的三獻禮儀式。
正殿及拜殿大木結構則屬於潮州風格,以隨作為水平接繫材,挑尖樑頭用龍頭裝飾。
此古匾為嘉慶甲戌19年(西元1814)由淡水同知事薛志亮(?-1813)所獻。「霛」為「靈」的異體字,「舟弟」航即是「梯山航海」,比喻歷經長途跋涉的險阻,此匾有讚頌媽祖保佑先民渡海來臺的意涵。
慈祐宮的信仰以媽祖為主神,並依照媽祖信仰的形式,供奉千里眼與順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