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南三山國王廟

臺南三山國王廟
*
臺南三山國王廟也是目前臺灣唯一完整地保存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尤其精緻細膩的大木作,以及平直的屋脊與屋面曲線特徵,與閩南建築截然不同。
資產類別: 古蹟-國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100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雍正7年(西元1729年)神明會成立,乾隆7年(1742年)建廟。
攝影者: 藍星球資訊
經 緯 度: 120.20291,23.00136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 國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7條綜合評定之。其評定基準包括: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3)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發展源流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巾山、明山、獨山的三山信仰,相傳隋朝時有神3人從巾山的石穴出現,受命於天,分鎮三山。另有陳姓鄉民,看見3位神人,招喚他為侍從,不久便跟著羽化。人們訝異神蹟,便建祠祭祀。唐代韓愈任潮州刺史,曾以少牢之禮致祭。宋代時,詔封明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以及獨山為惠感弘應豐國王,這便是後人尊稱三山國王的由來。三山國王屬於潮州地方的保護神,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神格。

臺南三山國王廟的建立,與來臺的潮州移民有密切的關係。三山國王為潮籍人士的福神,所以來臺的潮州移民為了旅途平安、事業順利,多佩帶著三山國王爐香。文獻上有關臺南三山國王廟的創建,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重修臺灣縣志》的記載是雍正7年(公元1729年),知縣楊允璽(1704-1760)、左營遊擊林夢熊(生卒年不詳)率粵東諸商民建;後來日人前島信次(1903-1983)在昭和13年(公元1938年),對於建廟時間提出了質疑,以楊允璽、林夢熊於乾隆7年(公元1742年)才到臺履任等原因,推測三山國王廟應創建於乾隆7年(公元1742年)。《臺南三山國王廟之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中則認為三山國王廟應草創於雍正7年(公元1729年),乾隆7年(公元1742年)由楊允璽、林夢熊率粵東商民修建。

乾隆37年(公元1772年)時,三山國王廟的右側建造韓文公祠,祭祀韓愈。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將原來簡陋的屋宇改建,成為與主廟相連的兩進式廟宇。清嘉慶7年(公元1802年),在三山國王廟後添置會館空間,因此臺南三山國王廟又稱潮州會館。咸豐10年(公元1860年),臺南三山國王廟再次修建,工程分兩次進行,第2次在同治3年(公元1864年)。光緒13年(公元1887年),三山國王廟左側天后聖母祠重修。

日治時期,廟產落入少數歸化日本人的潮籍人士之手。且後來廟產被盜賣,作為肥料堆積場使用。昭和18年(公元1943年),日人國分直一前往調查時,韓文公祠與天后聖母祠均做為肥料倉庫,後殿則做為線香製造和木工工作場,廂房也成為民居使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南市政府以日產接收,納入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管理範圍。民國58年(公元1969年)和65年(公元1976年)皆有修建。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2級古蹟。但民國79年(公元1990年),聖母祠因違建拆除後,牆廊屋面損壞嚴重,向臺南市政府申請緊急搶修補助,未獲通過,於是廟方逕行搶修,成為新舊參雜的廟宇。民國83年(公元1994年),三山國王廟進行修復工程,於民國85年(公元1996年)完工。

主要特色

由於三山國王是潮籍人士的福神,所以當潮州人遷徙來臺,身上多配帶著三山國王的爐香作為護佑,隨著潮籍人士的南遷北徙,也將三山國王的信仰傳播到各地。據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和49年(公元1960年)間的調查,當時全臺的三山國王廟有124座,但在臺南市僅有1座三山國王廟,這可能與臺南開發較早,各籍移民已有固定的墾拓領域,潮籍移民能擴張的勢力範圍有限有關。

座東南朝西北的臺南三山國王廟,是1座三進三祠的潮州式建築,分為3部分,中央為三山國王廟,主祀三山國王,正殿前檐廊左右山牆上開有花瓶形門洞,供通往兩側。兩側各倚三開間祠廟1座,左邊是供奉天上聖母的天后聖母祠;右邊是供奉韓愈的韓文公祠,整體看來,宛若緊相靠著的3座廟宇。後殿原本是會館空間,除了中央供奉三山國王夫人外,其他空間均做賃居使用,以橫向狹窄的後埕與主祭祀空間隔離。

臺南三山國王廟也是目前臺灣唯一完整地保存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尤其精緻細膩的大木作,以及平直的屋脊與屋面曲線特徵,與閩南建築截然不同。

屋頂面反曲平緩和屋脊曲度平直,且大量採用青瓦,被認為是臺南三山國王廟與閩系建築有極大差異的地方。一般閩南建築,除了安溪一帶用青瓦外,大都以紅板瓦覆蓋屋頂,因此屋頂面多呈磚紅色調;潮系建築及粵系建築常用青灰色的黑瓦做屋面的防水材,鋪出來的屋頂呈灰黑色。臺南三山國王廟的屋頂除了用青瓦覆蓋,瓦縫並用青灰做成筒瓦形的瓦隴,隴身有如芹菜莖的縱紋,俗稱灰梗,這種屋頂的作法稱為仰瓦灰梗。並鑲有綠釉的瓦當與滴水,由於色澤青綠,又有琉璃光澤,與灰黑色的屋面呈強烈對比。將屋脊裝飾得富麗堂皇,是粵系建築常見的風格,臺南三山國王廟的屋頂脊飾,基本上保持了粵系建築的精神,但沒有他例的浮華。

閩系建築中,多採用閩南紅磚砌造,使整片牆面呈艷紅與溫暖的磚色,臺南三山國王廟的磚牆,則以實磚壘砌,再面以白灰粉刷,甚至連正面檐廊的外檐裝修也處理成厚實的白灰牆,既無閩系廟宇常見的龍虎堵、麒麟堵和螭虎圍爐窗,也沒有外露的磚面,只有樸實無華的灰白色系。

三山國王廟的柱,由木、石兩種構材組成,石柱與樑用搭接,木柱與樑用榫接。這是因為石柱本身截面較小,鑿榫不易,與其像閩系建築用接柱來處理構架榫接,不如直接頂至樑下搭接,因而形成潮系建築檐口挑尖樑伸出的特殊作法。臺南三山國王廟大木作雕飾,也大致保存了潮州地區以精緻鏤雕取勝的風格。
臺南三山國王廟的正殿前檐廊左右山牆上開有花瓶形門洞,色系以樸實無華的灰白色為主。
臺南三山國王廟的正殿前檐廊左右山牆上開有花瓶形門洞,色系以樸實無華的灰白色為主。
臺南三山國王廟大木作雕飾,保存了潮州地區以精緻鏤雕取勝的風格。
臺南三山國王廟大木作雕飾,保存了潮州地區以精緻鏤雕取勝的風格。
三山國王是潮籍人士的福神,因潮州人遷徙來臺而將此傳播全臺,臺南三山國王廟是1座東南朝西北、三進三祠的潮州建築,主祀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是潮籍人士的福神,因潮州人遷徙來臺而將此傳播全臺,臺南三山國王廟是1座東南朝西北、三進三祠的潮州建築,主祀三山國王。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2009)。〈臺灣大百科全書詞條:三山國王〉。邱彥貴撰稿。
  • 2.文化部(2009)。〈臺灣大百科全書詞條:臺南三山國王廟〉。邱彥貴撰稿。
  • 3.杜立偉(2008)。〈臺灣三山國王信仰研究述評〉。臺灣文獻59(3):129-174。 
  • 4.國分生(1973)。〈三山國王廟〉。臺灣風物23(1):41-42。 
  • 5.陳春聲(2005)。〈民間信仰與宋元以來韓江中下游地方社會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14:37-75。 
  • 6.連景初(1973)。〈三山國王廟〉。臺灣風物23(1):38-40。 
  • 7.楊仁江(1992)。《臺南三山國王廟之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臺南:臺南市政府。 
  • 8.戴文鋒(2005)。〈臺南三山國王廟創建年代考論〉。思與言43(2):179-224。 
  • 9.簡炯仁(2005)。〈談清治初期南臺灣移墾社會的族群關係〉。道統之美3:132-142。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