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淡水龍山寺

淡水龍山寺
*
淡水龍山寺草創於清乾隆年間,現存廟宇為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動工,清咸豐8年(公元1858年)竣工,為淡水地區的泉州三邑移民的信仰中心。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95巷22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
攝影者: 盧逸峰
經 緯 度: 121.44229,25.17013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38095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發展源流

淡水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註生娘娘等神祉。龍山寺因地理位置鄰近海口,媽祖又為海上守護神,在這因素下,先人為求海上平安,廟中也供奉媽祖。先人來臺開墾,希望落業生根開支散葉,寺內也供奉註生娘娘,也造就了今日龍山寺內供奉佛、道神祀的現象。

清領時期淡水滬尾港商業鼎盛,海上商船兩岸往來頻繁,許多墾民也於此一時期來到淡水地區開墾。淡水龍山寺草創於清乾隆年間,實際時間難以考據,現存廟宇為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動工,清咸豐8年(公元1858年)竣工。福建泉州黃龍安(?-1886)等地方人士募款捐獻、武榮洪姓兄弟獻地所創建,主祀觀音菩薩,為福建泉州地區晉江、惠安、南安三邑的守護神,也是來淡水地區開墾的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初期前有廣場、後有花園,為當時居民休息聊天的集會場所。龍山寺舊有的廟埕廣場已經不復存在,但依舊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之一,與鄞山寺、福佑宮、清水巖祖師廟,合稱淡水4大古廟,見證了淡水近代發展。

清咸豐11年(公元1861年),因地震毀損部分廟宇建築,黃龍安等三邑墾民捐款整修,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臺灣地區接連發生數起地震,龍山寺廟體受損嚴重,經王盛泰號(當時商號)與許水來發起整建,以沿用舊材不改變原有建築主體的方式整建。光緒10年(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淡水地區受戰火波及,時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下令全力守護滬尾港,防止法國人從港口登陸,入侵臺北盆地,相傳二軍交戰僵持不下死傷無數時,龍山寺觀音菩薩顯靈庇佑鄉里,保佑當地信眾平安渡過此次災厄,並協助清軍獲得此役勝利。光緒12年(公元1886年),巡撫劉銘傳感念觀音菩薩顯靈相助,奏請光緒皇帝賜匾表彰功德,今懸掛於寺內的「慈航普度」即是皇帝御書所賜,為龍山寺內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龍山寺年久失修,李鈞池、洪開源發起修建,將原廟宇龍邊毀損的龍柱替換,民國71年(公元1982年),寺內受白蟻侵蝕,樑柱大量受損,慧心法師帶頭募款籌資整建龍山寺,以舊有工法修復,並增建拜亭1座,即今日所見廟貌。淡水龍山寺保有大量歷史文物,擁有極高的保存價值,因而受內政部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古蹟。

主要特色

因座落在淡水老市場內,沿街面土地分割界限所造成前後進深長而面窄的情況,致使龍山寺為一狹長型廟宇建築,寺的東面入口與南面緊鄰清水街,使得龍山寺被包覆在市集內,不易被外來者所注意。淡水龍山寺正殿屋宇最高,三川殿次高,最後為左右過水廊及近年所建的拜亭,從中顯示其最尊貴之空間地位。建築體座西朝東,為風格古樸造型簡潔三開間兩殿兩廊式建築。前殿正脊三段構成,正面裝修全用觀音山石材,建築風格顯現濃厚的惠安溪底派之風。三川殿屋頂採硬山式,屋架有十架,架內用四點金柱,且其前後步柱各有1對,並以獅座疊斗承架桁,石龍柱出挑成出簷形式。正殿內部四點金柱架內為五瓜三通結構,大通兩端托木雕刻飛魚裝飾,屬於臺灣早期寺廟建築結構的施作規模。

寺內三川殿的石雕,落款年代多數都在清領時期,從此可以看出龍山寺內的保存完整性,更留有清光緒2年(公元1876年)與同治4年(公元1865年),由地方仕紳所捐獻的龍柱石雕;後殿另有咸豐戊午年(公元1858年)落款的龍柱;光緒丁丑年(公元1877年)款的木香爐、光緒5年(公元1879年)的鉎鐵金爐等。

龍山寺內所有石柱上對聯,皆以「龍」、「山」2字為開頭,對聯各含寓意於其中,也象徵著龍山寺的寺名。三川殿2根八角盤龍柱造形古意盎然,為光緒2年(公元1876年)的作品。年代久遠雖有風化,仍可見當時匠師高超工藝。三川步口對看牆的左右替身以「二十四孝」為裝飾題材,是龍山寺的特色之一。在過水廊可以看到1座近年來因響應環保,封閉不用的金爐,爐體全貌難以看見,而封口的2爐口,為2扇雕工精美的石爐門,可看出當初建造時,設計著的用心。

寺內保存諸多歷史文物,有清咸豐8年(公元1858年)龍山寺竣工立的「龍山寺公約碑記」石碑,證明了龍山寺創建的歷史時程,另有光緒11年(公元1885年)淮軍將領章高元(1843-1912),因中法戰爭有功受封,感謝觀音菩薩顯靈助陣,捐獻石材重鋪中庭的敬獻石庭紀念碑文,見證了龍山寺在淡水地區發展史上的地位。

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行重要法會,並延請德高望重法師前來主持,分別有:農曆1月有新春祈福法會,2月觀音聖誕禮斗法會,4月浴佛法節,6月觀音成道日祈福消災法會,7月盂蘭盆法會,9月觀音出家日祈福消災法會,當地信會在法會期間,準備鮮花素果禮佛共同齋戒,過程中莊嚴隆重,與道教民間信仰中的慶典有著不同風貌的呈現方式。

淡水龍山寺為5座泉州三邑人所建的最後1座,從五座龍山寺建造的先後順序,臺南、高雄鳳山、鹿港、艋舺(萬華)、淡水,可以了解到清領時期,臺灣地區的發展先後時間,來臺開墾的墾民對原鄉信仰的精神寄託。

淡水龍山寺三川步口對看牆的左右替身以「二十四孝」為裝飾題材,為龍山寺的特色之一。
淡水龍山寺三川步口對看牆的左右替身以「二十四孝」為裝飾題材,為龍山寺的特色之一。
淡水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今懸掛於寺內的「慈航普度」是光緒皇帝御書所賜,為龍山寺內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
淡水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今懸掛於寺內的「慈航普度」是光緒皇帝御書所賜,為龍山寺內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
正殿八角盤龍柱造形古意盎然,為光緒2年(公元1876年)的作品,兩條龍口造型一張一閉,在臺灣廟宇中為罕見的龍柱設計。 
正殿八角盤龍柱造形古意盎然,為光緒2年(公元1876年)的作品,兩條龍口造型一張一閉,在臺灣廟宇中為罕見的龍柱設計。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