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盐水蜂炮

盐水蜂炮
*
盐水蜂炮推测源起盐水商绅迎请关圣帝君神轿出巡绕境祈安保境驱除霍乱,由关圣帝君飞升日的元月13至15日间以鞭炮之硫磺硝烟驱除瘟苗疫毒。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节庆
所在地址: 台南市盐水区
公告日期: 2008年06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推测源起于光绪11年(公元1885年),盐水商绅迎请关圣帝君神轿出巡绕境祈安保境驱除霍乱,由关圣帝君飞升日的元月13至15日间以鞭炮之硫磺硝烟驱除瘟苗疫毒。而今日盐水蜂炮「放蜂仔」形态,大抵始于日治时期昭和11年(公元1936年)以后。
摄影者: 戴仲杰
经 纬 度: 120.24860,23.29842
指定/登录机关: 台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70141209号
资产保存者: 盐水武庙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1.该民俗活动已近300年历史,有其历史意义及特殊性。是展现地方常民生活文化活力的最佳活动。

2.「北天灯、南蜂炮」具全国性知名度,并享誉国际,值得登录为民俗。

3.每年定期举行,深具地方性,内化于当地居民生活当中,已成为臺湾重要民俗节庆活动。

发展源流

盐水蜂炮之源起,与盐水地区聚落形成与宗教信仰源流密不可分。盐水港(月津港)为南台最古老的聚落之一,其居民多为中国大陆闽客移民,当地信仰中心供奉主神为关公,为台湾民间宗教信仰中常见神祇之一。

台湾关帝信仰的兴起与传播,可说与清政府的推行和官祀武庙有很大的关系,武庙本为武将所崇祀,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政府统治台湾时期,有不少闽南籍军官在台湾任职,他们将自己对关帝的信仰传播至驻地。因此,台湾关帝多半来自福建漳州的南靖县及平和县的分灵。他们多半按家乡关庙模式建庙奉祀,甚或将神像从福建家乡带到台湾。盐水镇武庙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发展起来,成为当地人民生活重要的一环。

「蜂炮」的由来亦众说纷纭,大致有「反清复明」、「戏斗烟火」、「欢迎嘉庆」和「驱除瘟疫」等4种说法,但其中「驱除瘟疫说」,对比清同治光绪年间长达25年的霍乱史实来看,应为普遍受到认同的蜂炮起源说骨架。光绪11年(公元1885年),流行25年的霍乱瘟疫使当地人口锐减、生意萧条,盐水商绅善信因此决议迎请当地主神关圣帝君神轿出巡绕境以祈求平安,由关圣帝君飞升日的元月13至15日,一连3天,所到之处烟火鞭炮齐放,经硫磺硝烟如此的全城「洗礼」之后,瘟苗疫毐乃被驱除,盐水得以安宁,而盐水人则归功于关帝爷的大显神威;而后,为感念神恩,便在每年元宵节举行关帝爷绕境,沿例燃放烟火鞭炮迎驾助兴,一直流传至今。

盐水地区特色的「放蜂仔炮」由盐水镇武庙所主导,该庙自乾隆、嘉庆两朝间,陆续由官商或信众修筑过6次,其中以嘉庆8年(公元1803年)的改建较具历史意义,奠定以后的庙规,后来更成为盐水地区的公庙,执掌关帝爷绕境之事。虽然纵观关帝信仰,因其于历史上知名的「忠义」本色而被视为武神、甚至商贾之神,并不具备驱逐瘟疫的能力。但考虑早期闽客移民渡海来台时,需面对莫测的海象变化,到台垦殖后,因水土不服、瘟疫四起,又须与台湾原住民及不同的垦殖团体相互械斗,争夺土地、水源、商业利益等,迎奉而来的原乡神祇逐渐成为移民主要精神认同,并发展为无所不能的地方守护神,因此盐水地区的蜂炮缘起之说,才与关帝信仰结合在一起。而盐水港(月津港)从原本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辉煌地位,因交通(铁路)开发不及周遭地方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衰退、往日荣光逐渐散失在民众的记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蜂炮不仅是当地人民取得整体认知的重要民俗活动,更使施放蜂炮仪式结合了神通力、人与蜂炮巢3者,具备克服未知危险力量、祈求平安财富的意涵。

早期「关帝爷绕境」放的仍以鞭炮(连珠炮)和烟火为主,且在日治时期受到皇民化运动的影响,而曾经停止了7年有余,直到国民政府迁台之后才逐渐恢复。今日一般人理解的盐水蜂炮样貌,大约是从日治时期才开始,约于昭和11年(公元1936年),民间才开始制作出花样较为丰富的爆竹。战后出现以冲天炮为基础的蜂炮烟火,民国69年(公元1980年)始有制作「炮城」,也就是蜂炮巢。到民国73年(公元1984年)后,蜂炮巢开始造形化,此时的冲天炮也做了危险的改革,由纸质弹头换装成塑料弹头,变成俗称「硬蜂仔」、会爆炸的冲天炮,其危险性连年造成不幸事件,也导致后来蜂炮遭受政府禁止。到了民国89年(公元2000年),超大型蜂炮巢陆续出现;民国96年(公元2007年)更有「王船炮城」、「茶壶炮城」等。民国97年(公元2008年)始受地方政府登录成为县定民俗,才正式确立盐水蜂炮作为无形文化资产的地位。

主要特色

「盐水放蜂炮」可从蜂炮的制作开始谈起。炮城的制作,早期尺寸较小、炮火也少,大多自己或动员家人编制;近年来,职业结构分工化、专业化,订购或买现成炮城的人逐渐增多。制作方法使用木条或角铁做成各种基架(炮巢),依大小分成数层,以棉绳绑上,或铺上铁丝网(或塑料网)后插放上冲天炮,做成双向、四向,甚或六向、八向的发射角度,并置火心于木架中间,最后,给予外型布置和装饰,使其造形化,大型炮台加上装饰,制作金额可达新台币10万之谱。

关帝爷绕境系以盐水武庙为主轴,辖内各角头庙出轿共襄盛举,大轿约有20来顶,民国73年(公元1984年)之前以盐水市区为范围,于元宵节举行1天;其后,为纾解参观人潮并能泽被各庄头,故提前于元月14日进行绕境,成为今日定制。两天的绕境路线为:

 元月14日(白天)/武庙(向西转南)-旧岸内-牛稠仔-中庄-后寮-旧营-刺桐寮-观音坪-武庙。
 元月14日(晚间)/武庙(向东转南)-土库-竹围仔尾-桥南老街-草店尾-武庙。沿途约施放30座炮城。
 元月15日(白天)/武庙(向北)-茑松脚-武庙北边一带小区-武庙。
 元月15日(晚间)/武庙(市区)-武庙路-三福路-大众庙-中山路-中正路-伽蓝庙-朝琴路(约在凌晨)-福安宫-点心城-月津桥-福南宫(已将天亮)-武庙。

关帝爷绕境的重头戏,即在元宵节元月15日的晚间,以铁丝网「包裹」的神轿队伍,由头戴安全帽并全身受到衣物包覆、全副武装的轿夫推拉,以及成千上万人群簇拥下,组合成1对长龙,慢速向市区推进。商店或住户在神轿队伍即将经过门口时,迅速的把炮城抬到路上。先将写有「文衡圣帝千秋」的红纸罩撕下、和着金纸燃烧,表示献给关帝爷。点燃炮心之后,剎那间万箭齐飞,冲天炮响着如口哨般尖锐的叫声向四处流窜,情景有如蜜蜂遭受骚扰而成群结队的自蜂窝中一拥而出一般,故得蜂炮之名。抬轿人员在蜂炮射出剎那,全副武装地扑向炮城的火光中,翻腾旋转,「犂轿」进退一番俗称「犁蜂炮」或「冲蜂炮」(「犁」为爬网土地的农具,也是关帝爷的驱邪物,在村庄不平安时可摆放犁头符避凶),代表关帝爷已高兴的接受了信众的「贡礼」。

盐水居民对于施放蜂炮的仪式过程步骤讲究且禁忌繁多,比如不能让外地人随意触摸炮巢、仔细计算抬出炮巢的时机以求顺利点燃(代表神明接受献上的贡礼)、不洁的人士(丧事或见红)不能参与,对于观光客施放散蜂仔、妨碍仪式进行更是无法苟同。种种表现都显示施放蜂炮对于盐水地区民众具备特殊宗教意涵及地方群体意识等多层次意义。在台湾闽客移民社群中,不乏于庆祝元宵节时依信仰主神指示、施放鞭炮以驱除不祥及瘟疫的习俗,后龙的攻炮城便是1例。但因为盐水蜂炮在鞭炮形制上的特殊发展而成为地方特色,进而成为具地方代表性的观光民俗活动,与平溪天灯、澎湖乞龟、台东炸肉身寒单爷3者并列为「北天灯、南蜂炮、西乞龟、东寒单」4项台湾一般民众所熟知之民俗庆典。
点燃炮心后,剎那间万箭齐飞,冲天炮响着如口哨般尖锐的叫声,向四处流窜,其情景有如蜜蜂遭受骚扰而成群结队的自蜂窝中一拥而出一般,故得蜂炮之名。
点燃炮心后,剎那间万箭齐飞,冲天炮响着如口哨般尖锐的叫声,向四处流窜,其情景有如蜜蜂遭受骚扰而成群结队的自蜂窝中一拥而出一般,故得蜂炮之名。
神轿在炮城的火光中翻腾旋转,称为「犁蜂炮」。如蜂炮有顺利点燃,象征关帝爷已接受了信徒的贡礼。
神轿在炮城的火光中翻腾旋转,称为「犁蜂炮」。如蜂炮有顺利点燃,象征关帝爷已接受了信徒的贡礼。
炮城制作方法是使用木条或角铁做成各种基架(炮巢),以棉绳绑上,或铺上铁丝网(或塑料网)后插放上冲天炮,做成多向发射角度,并置火心于木架中间。
炮城制作方法是使用木条或角铁做成各种基架(炮巢),以棉绳绑上,或铺上铁丝网(或塑料网)后插放上冲天炮,做成多向发射角度,并置火心于木架中间。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不着年代)。文化资产个案导览〈盐水蜂炮〉。
  • 2.丁孝明(2013)。〈论关帝信仰的成因及其文化意涵〉。萧登福、林翠凤主编,《关帝信仰与现代社会研究论文集》,页345-387。高雄:正修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 3.李世伟(2010)。〈创新圣者:《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与关帝崇拜〉,收录于《近代的关帝信仰与经典:兼谈其在新马的发展》,王见川等编,页69-88。台北:博扬文化。
  • 4.林玮嫔(1991)。《火树银桦耀通宵─盐水蜂炮仪式分析》。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5.郑土有(1994)。《关公信仰》。台北:学苑出版社。
  • 6.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编(1999)。《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页5275-5277。台北:捷幼。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