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跳鍾馗

跳鍾馗
*
目前臺灣跳鍾馗的演出形式有二,一種是由演員扮演鍾馗一角進行儀式,另一種則為本圖所示,由藝師操作傀儡戲偶來執行儀式。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北市大同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13年12月25日
創建/起源年代: 臺灣的跳鍾馗應該來自閩粵戲班的習俗,當中懸絲傀儡跳鍾馗推估由清代保存至今。
攝影者: 影像提供者:林金鍊
經 緯 度: 121.51340,25.06392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2100200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民間藉鍾馗身份與形象,用來驅邪、逐疫、祈福與求安等之跳鍾馗儀式,是常見的傳統宗教習俗。

2.此懸絲傀儡技藝為北臺灣目前惟一傳承,將驅邪避煞之法事結合傀儡戲演出,富有生活文化意義與價值。

3.儀式包括請神、制煞、排陣等,作法相當獨特,並打破以往不能觀看禁忌,深富創意及具備示範性效果。

4.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及典範性,為避免其失傳,宜登錄保存。

發展源流

臺灣跳鍾馗的主要目的在於驅除邪煞,祈求生活環境安寧。以鍾馗驅邪的習俗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古代驅逐疫鬼的大儺轉化而來,明清學者認為鍾馗是由古人擊鬼法物之一的『終葵』(桃木棒)衍化,最遲應該在唐初神格化。關於鍾馗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則敘述鍾馗出現在唐明皇臥病時的夢境裡,以啖鬼手段驅邪。在宋代,除了沿襲唐人年終懸掛鍾馗圖像避邪的習俗外,除夕時並有由伶工裝扮鍾馗,敲擊鑼鼓遊行的儀式。

臺灣的跳鍾馗應該來自於福建和廣東戲班的習俗,但臺灣近代跳鍾馗的科儀,已是不同戲劇交流,以及與道士和法師的符咒、科儀混合的結果。目前臺灣跳鍾馗的演出形式有二,一種是由演員扮演鍾馗一角進行儀式,另一種則是由藝師操作傀儡戲偶來執行儀式。景春堂掌中劇團的林金鍊所使用的鍾馗戲偶,是屬於傀儡戲中的懸絲傀儡偶,臺灣的傀儡戲於清代隨著福建移民來到臺灣,分為南北兩派,北傀儡以除煞科儀為主,喜慶為輔。跳鍾馗不僅是其演出的基本項目,也時常是民間請傀儡戲班演出的主要目的。掌中戲班和傀儡戲班的跳鍾馗,皆由師傅操弄懸絲傀儡,布袋戲班的跳鍾馗應源自於傀儡戲班。

懸絲傀儡的跳鍾馗是由北臺灣的傀儡戲班和後來的布袋戲班,從清代保存至今。林金鍊(1933-)為臺灣目前跳鍾馗的資深傀儡藝師,其先跟隨身兼道士和布袋戲演師兩份差事的父親林祥,耳濡目染地學習布袋戲和民俗技藝。18歲起師承李天祿(1910-1998)學習布袋戲,其後向陳溪(生卒年不詳)學習符法和道士科儀,兼具跳鍾馗與布袋戲技藝。後來林金鍊用父親的團號「景春堂」,專心研究跳傀儡等民俗技藝,並成立景春堂傀儡掌中劇團。林金鍊改變了跳鍾馗儀式表演,在儀式布景方面,主壇前增加了絢麗的五色布,科儀方面加入了蓋碗、畫符,甚至加入了臺詞口白幫襯。除了完成驅邪、祈福等目的,也提升欣賞效果。林金鍊歷年曾參與臺北燈會的主燈祈福、西門紅樓開幕、新舞臺的啟用典禮等等,並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榮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奬。

主要特色

跳鍾馗不同於一般的戲劇表演,其目的不在娛樂觀眾,而是在驅鬼鎮邪。現今跳鍾馗大致用在下列場合:開廟、謝土、開臺、開莊、送火、送孤(中元普渡後,送走孤魂野鬼)、壓屍(車禍、坑變、溺水、自殺、空難等之驅煞)。

在形式上與大戲班演員跳鍾馗不同的是,由師傅操弄懸絲傀儡,具有法師和戲劇演員的雙重身分,其跳鍾馗儀式中,忽而以法師身分發言,忽而以鍾馗發言。

各劇團的跳鍾馗在表演、科儀上常略有差異,以林金鍊的1次整建落成跳鍾馗儀式為例,除了事前準備工作外,林金鍊一到跳鍾馗空間,先進行定棚工作,也就是設定整個儀式/表演空間。定棚的最後階段,是設定五色布位置,構成儀式空間的外壇;再來請神敕法器,林金鍊會先祭拜神明,邀請神明下凡,將法力賦予鍾馗戲偶、法器、符咒,好保佑整個儀式空間,以便順利完成整場儀式;接下來,安五營是建立外壇防衛武力的重要階段,依序有請天罡與地煞、畫五營符、安五營等程序;其後除煞儀式,包括破瓦煞、灑鹽米、敕、打草龍(草龍以草蓆製成)、鍾馗下凡、巡掃四方、送天地人歸位等6項。破瓦煞是林金鍊左手撐太極傘,右手執劍,腳踏七星步後,以劍插地,大步踩破瓦片,代表萬煞除盡。灑鹽米是將碗內的鹽和米化為可驅邪除煞的武器,從主壇沿著儀式空間外緣灑鹽米。接著以芙蓉葉敕草龍,揮舞草龍,沿著五色布外緣拍打地面,象徵五雷轟頂,萬煞難侵。再來林金鍊手持鍾馗戲偶現身,舞動鍾馗巡視四方,後送鍾馗回歸主壇神龕,完成巡掃祈福儀式。請了天兵天將守護儀式/表演空間,也要在儀式結束後,恭送神祇歸位,整個跳鍾馗宣告完成。

景春堂的跳鍾馗,特別注重鍾馗現身前的請神儀式,安排有天、地、人陣之法事,打破以往不能觀看的禁忌,反而鼓勵愈多人欣賞愈好。並備有7樣法寶來制煞,包括鑼鼓、劍、鹽米、草蓆、天、地、人陣。天陣代表36位天將,抵抗妖魔侵襲。地陣以5色布代表5個方位,調請5營天兵鎮守凶神惡煞。人陣是請鍾馗爺指引鬼靈各歸本位。

林金鍊跳鍾馗中的新廟安座、開業剪綵、新屋破土和舞臺清淨等,是於啟用前進行的驅邪和祈福儀式,重在祈福;另外像是7月孤棚、孤魂歸位、掃路煞、送火神等項,則是以強制手段隔絕、驅逐泛煞,使受汙染的空間恢復平穩狀態,偏重事後補救的強制措施。

依照林金鍊的說法,除煞的重點在於引孤,必須讓亡靈有所依歸,鍾馗此時只是扮演介紹人的角色。跳鍾馗演變至今,已經不是對立驅逐的激烈衝突,而是同步牽引的護送手段;以祈福為主要目的的跳鍾馗場合,林金鍊祈福的目的,不只祈求開廟、開業或演出的這些場域可以平安順利,還將在場的觀眾包含在祈福的對象內,也會保護現場觀眾,扭轉過去認為不能看的舊印象。
魁儡師於主壇前進行開光儀式。跳鍾馗多用於新廟安座、開業剪綵、新屋破土和舞臺清淨等,是於啟用前進行的驅邪和祈福儀式。
魁儡師於主壇前進行開光儀式。跳鍾馗多用於新廟安座、開業剪綵、新屋破土和舞臺清淨等,是於啟用前進行的驅邪和祈福儀式。
景春堂的跳鍾馗特別注重請神儀式,安排有天、地、人陣法事,更打破以往不能觀看的禁忌,鼓勵群眾觀賞。圖為畫符實景。
景春堂的跳鍾馗特別注重請神儀式,安排有天、地、人陣法事,更打破以往不能觀看的禁忌,鼓勵群眾觀賞。圖為畫符實景。
景春堂資深魁儡藝師林金鍊改變跳鍾馗儀式表演,主壇前增加了絢麗的五色布,科儀方面則加入蓋碗、畫符,甚至臺詞口白幫襯。
景春堂資深魁儡藝師林金鍊改變跳鍾馗儀式表演,主壇前增加了絢麗的五色布,科儀方面則加入蓋碗、畫符,甚至臺詞口白幫襯。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跳鍾馗〉。
  • 2.石光生、王淳美(2015)。林金鍊跳鍾馗儀式劇場。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3.宋錦秀(1994)。《傀儡、除煞與象徵》。臺北:稻鄉。
  • 4.邱坤良(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
  • 5.邱坤良(1993)。〈臺灣的跳鍾馗〉,收錄於《民俗曲藝》第85期,頁325-369。
  • 6.薛湧(2004)。〈十指跳鍾馗,一心引良善:法師林金鍊〉,收錄於《傳統藝術》第44期,頁36-37。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