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新化鎮狩宮八家將

新化鎮狩宮八家將
*
新化鎮狩宮八家將以兼具藝術性之陣勢舞步變化聞名,服裝相當講究;整體氛圍深具傳統民俗精神。
資產類別: 傳統表演藝術-傳統表演藝術-雜技
所在地址: 臺南市新化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10年06月1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民國90年(公元2001年)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33580,23.03404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90149176號
資產保存者: 傳統表演藝術-雜技

指定/登錄理由

新化鎮狩宮八家將以兼具藝術性之陣勢舞步變化聞名,服裝相當講究;整體氛圍深具傳統民俗精神。未來發展極具潛力,藝術化之改良可深化民俗藝術意涵,極具指標性意義,為研究地方流派傳統風格之價值個案。

發展源流

關於八家將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從八家將的陣容來看,如捉拿、文判、武判等等來看,可能是由清朝衙門的巡捕系統神格化而來。類似傳統信仰中縣衙神格化後的城隍信仰中也有判官、武判官、陰陽司、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等職掌,與八家將的組成有不少相像之處。

但從宗教的功能來看,八家將則通常被認定和中國大陸沿海的瘟神信仰有關。瘟神信仰信奉顯靈公張元伯主春瘟,宣靈公劉元達主夏瘟,振靈公趙光明主秋瘟,應靈公鍾仕貴主冬瘟,揚靈公史文業主中瘟等五方瘟神,又稱五靈公,而八家將則為五靈公的部將。沿海先民每逢瘟疫流行,便祭祀瘟神,以求驅除瘟疫。清代中葉,臺南軍營流行瘟疫,以福州人為主的官兵,便自原鄉福州白龍庵迎請五福大帝前來,設置臺南白龍庵。白龍庵多為福州軍人奉祀,漳泉鄉民因而迎請神位,另建臺南西來庵。

當時白龍庵為了五福王爺出巡所需,於是組織了什家將團,作為主神護衛,可視為臺灣家將陣頭的源頭。依目前所見,如首創家將團體的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與分衍西來庵吉聖堂都稱什家將,此陣頭傳至嘉義地區後則多稱為八家將,而後逐漸發展開來,成為南北各地競相籌組的陣頭及臺灣民間迎神賽會的要角,如王爺、城隍,媽祖,關帝等神祇隊伍,都常常出現此陣頭。

新化鎮狩宮的八家將團相對起來創立較晚;新鎮狩宮主祀吳府千歲,該宮除有2團「八家將」陣頭:「新化鎮狩宮家將團」、「吳敬堂官將首(八將團)」,都是由鎮狩宮負責人王延守(1975-)所創立。其中新化鎮狩宮家將團創立於民國90年(公元2001年),其技藝師承臺南西來庵,而後吳敬堂官將首(八將團)則於民國94年(公元2005年)成立,師承臺北艋舺廣敬堂八將團團長林思喬(生卒年不詳),隸屬臺疆八將衍派。王延守本身對家將陣頭相當有興趣,於家將的服飾、畫臉均有相當的考究,於是在那拔林招募同好庄民加入,絕大多數是當地的青年。「吳敬堂八將團」平日例於每週2、4、6練習,起先由臺北艋舺廣敬堂的師傅前來傳授技藝,目前則由團主或其他熟手帶領新人練習。由於成員們各都有工作,因此只在週六日接受各方邀請出團,且除了廟會繞境等活動外也參與文化展演的活動,並積極地運用網路力量推廣八家將文化。

主要特色

登錄為臺南市傳統藝術類項的文化資產「新化鎮狩宮八家將」,實際上包含「新化鎮狩宮家將團」、「吳敬堂官將首(八將團)」2個先後成立的團體。因鎮狩宮負責人王延守對於傳統藝陣技藝的熱愛,為延續年少時對於家將、陣頭文化的回憶,先創立了「新化鎮狩宮家將團」,其技藝主要承襲於臺南地區家將派系中的西來庵吉聖堂什家將。而後王延守又對「官將首」陣式及內涵發生興趣,特地北上拜師臺北艋舺廣敬堂官將首,廣敬堂屬北臺灣三大衍系中的臺疆八將,因此王延守又於鎮狩宮成立官將首(八將團),並將首堂號命為「吳敬堂」,融合南北兩地八將派系而成後來統稱的鎮狩宮八家將。

八家將是一般對於家將陣頭的統稱,依其師法傳承及實際情況,組成人數由4人、6人、8人、10人、12人、13人等各自不同,衣著、刑具、法器則代表家將的不同職掌,因此有「什家將」(「什」在此為眾多的意思)、「家將團」、「官將首」、「八將團」等名稱上的差異,主要差別在人數與家將類型的組合,通常可從家將團的名稱上追溯其技藝傳承的源頭。而「鎮狩宮八家將」因為融合南北派系、同時著重在藝陣展演形式的創新,雖名「八家」,最完整的陣式卻是13人陣,且能因應展演需求而變化人數與改變組合方式,但主要13個角色大致呈現如下:「什役」擔刑具、法器,在陣前引導前進,勘查前行路況,以迴避喪家、不淨之物或其他家將團體,引領拜廟、行禮。什役可說是家將團的場上指揮者,行進間以碰撞刑具出聲的方式,掌握陣法、腳步、動作的節奏,通常由資深成員擔任;「文差」在左、捧令牌接令,「武差」在右、持令旗傳令,其後四將為甘爺、柳爺握戒棍,職司刑罰,排列在八將隊伍之首,所以別稱「班頭」、「頭排」,分別於日間、夜間監督人間的善惡、謝爺抓魚枷、范爺持「善惡分明」牌,負責捉拿鬼魂妖邪;在其後為負責盤查審問的四季神,春神提木桶以潑醒罪犯、夏神拖火盆以烙燒罪犯、秋神握金光鎚以敲打罪犯、冬神繞毒蛇以威嚇罪犯;最後是職掌判神的「文判」和「武判」,文判掌管生死簿,負責調查人間的善惡,以決定世人陽壽,武判則負責押解鬼魂。

出陣之時,會有專門勾勒臉譜的師傅,稱為「面師」,為團員針對不同的角色畫臉,這過程稱為「開臉」。家將經「開臉」、著裝完畢後,則正式成陣,團員即代表所扮演的神祇,具有神格。家將也須遵守相關禁忌,例如不得隨意談笑、喧鬧,也不得吸菸、飲酒、嚼食檳榔等等。在過往廟會出巡期間有更多嚴格的規定,如禁口不言、茹素、避喪等等,但今日規定已無往日嚴格,也開始有表演形式的八家將。新化鎮狩宮八家將可說融合家將的新舊精神,除了承襲傳統、肅穆的宗教意涵,更是在創立人王延守結合其在地關懷以及對家將文化的傳承與憐惜下,要求團員律己甚嚴,一轉外界過往對八家將團員的負面刻板印象。同時由於其陣勢對於音樂、舞步變化的結合著力甚深,除了保存宗教意義,在形式創新、表演性上,亦較其他陣勢更為強烈。近年除了出現於廟會繞境的場合外,也經常以表演形式參賽或出現於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場合中。
八家將陣的行進陣法,最前面是挑刑具擔的什役,其後為八家將。
八家將陣的行進陣法,最前面是挑刑具擔的什役,其後為八家將。
八家將行進時必須走「八字步」,即「虎步」,擺動雙臂和法器,製造威勢、壯大陣容,以收鎮嚇之功。
八家將行進時必須走「八字步」,即「虎步」,擺動雙臂和法器,製造威勢、壯大陣容,以收鎮嚇之功。
八家將的衣著、刑具、法器則代表家將的不同職掌,出陣之時,會有專門勾勒臉譜的師傅(面師),為團員針對不同的角色畫臉(開臉)。
八家將的衣著、刑具、法器則代表家將的不同職掌,出陣之時,會有專門勾勒臉譜的師傅(面師),為團員針對不同的角色畫臉(開臉)。

文獻資料

  • 1.林美容(1995)。〈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2)。
  • 2.高賢治主編(1995)。《臺灣宗教》臺北:眾文。
  • 3.王見川、李世偉(2002)。〈臺北艋舺龍山寺 【民間佛教】 性格之歷史考察〉,圓光佛學學報,頁135-152。
  • 4.徐逸鴻(2010)。《圖說艋舺龍山寺》。臺北:貓頭鷹。
  • 5.黃慧禎(2013)。《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信眾的變遷》。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 6.徐逸鴻(2010)。《艋舺龍山寺》。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 7.鎮狩宮吳敬堂粉絲團。
  • 8.吳敬堂&鎮狩宮粉絲團。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