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頭城搶孤

頭城搶孤
*
頭城搶孤雖不是全臺所獨有的搶孤活動,但卻是規模最大、孤棧高度最高者,在日治時期便極負盛名。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宜蘭縣頭城鎮
公告日期: 公元2006年12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黃基峰
經 緯 度: 121.82245,24.85992
指定/登錄機關: 宜蘭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50007040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具備登錄基準,其評定基準包括:
1.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

2.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

3.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

4.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5.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發展源流

頭城搶孤為陰曆7月底關鬼門之際,於宜蘭頭城地區所舉行中元祭典的最後一環。頭城舉行大規模的搶孤活動,必須從頭城,甚至蘭陽地區的歷史談起。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率領大陸移民進入宜蘭平原屯墾的領袖人物吳沙(1731-1798),他們在烏石港南方築土圍(今頭城)佔領墾地。經歷激烈爭鬥,以及傳染病的感染,漢人拓墾噶瑪蘭平原。當漢人在蘭陽平原逐漸安定後,為紀念蒙難孤魂,宜蘭人對農曆7月的普度非常慎重。再者,由於頭城是漢人入墾宜蘭的第1站,死傷格外慘重。所以,在頭城地區舉行的普度祭典,意義格外深遠。

傳統的搶孤形式是在各家戶門前排列供品,讓乞丐、遊民奪食,此「門口搶孤」的行為,有著賑濟孤苦的意涵在其中。而後,門口搶孤轉成將供品集中擺放在一地讓人搶奪的「集體搶孤」形式(也有一說指出集體搶孤先於門口搶孤,後才又從門口搶孤轉回集體搶孤)。清光緒年間,臺灣巡撫劉銘傳以安全為理由下令全臺禁止搶孤活動,但民間零星地在各地舉行,據推測搶孤可能在日治時期,已轉變由擅長攀爬者組隊參加。頭城搶孤在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後停辦,原因可能在於蘆溝橋事變之後的中日戰爭與其後的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頭城又恢復了搶孤活動。恢復搶孤後,發生意外傷亡之事,引起大眾的疑慮。後雖已設安全網,仍有搶孤者受傷。民國38年(公元1949年),一方面當時正逢戒嚴時局嚴峻,搶孤被明令禁止,另一方面鑒於危險性、活動經費浩大,以及恐供品放置時間過長易變質等原因而停辦。

民國80年(公元1991年)前後,一些地方人士有意復辦搶孤,當年適逢開蘭(開墾宜蘭)195周年,宜蘭縣政府舉辦一系列活動,也將頭城搶孤列入活動系列中。此次搶孤活動最明顯的轉變有2點,第一是搶孤者的目標不再是供品,而是在最上端的順風旗。由於航海者相信此旗是海上航行時的守護符,所以不少人不計高價來購買,基於此原因而受到搶孤者和航海人士的喜愛;第二是搶孤逐漸由傳統的宗教活動演變成觀光民俗活動。

頭城搶孤在民國80年(公元1991年)復辦後,其後又經歷幾次停辦與復辦。主辦單位原本為頭城鎮民代表會所成立的頭城鎮中元祭典委員會,為促進地方參與以及經費的籌措,於民國92年(公元2003年)改為社團組織運作的模式,成立宜蘭縣頭城鎮中元祭典協會。

主要特色

頭城搶孤是中元祭典儀式的一部分。道教稱農曆7月15日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這一天誦經,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7月15日也是盂蘭盆節,「盂蘭盆」一詞與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裡受苦的鬼魂。目連使其母脫離餓鬼之苦後,告訴佛祖,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祖聞言大悅,便傳言弟子們,年年7月15日,為七世父母作盂蘭盆施佛與僧,從此供盂蘭盆的習俗便廣為流傳。由於盂蘭盆會和中元節的目的都在於普度眾生,時日一久,兩者的界限就逐漸模糊。

頭城搶孤是全臺搶孤活動中規模最大,孤棚與孤棧高度也是全臺第一。據史料記載,頭城搶孤是在農曆7月底關鬼門關之前,搭建孤棚和飯棚各1座,以準備搶孤。孤棚是由12根高約10丈(約32公尺高)的杉木為支柱,柱頂建平臺,上豎13座高度約10餘丈,周圍綴滿祭物的竹編孤棧,孤棧頂端有「順風旗」。孤棧安置完妥後,再於棚柱塗以厚厚的牛油。

搶孤競賽在子時(約於午夜11點之後)舉行,活動由道士將束香插在包子上朝地面擲下,這個儀式稱之為「進包仔香」或是「射包仔香」,而後步下法壇圍繞著七星燈,唸誦真言撒下1撮鹽米,並且吹動法角完成祭典,緊張刺激的搶孤隨之登場。

參與搶孤的隊伍聽到大鑼一響,即上前抱住棚柱開始攀爬,攀爬孤棚的隊員利用麻繩絞住油滑的棚柱,並且以疊羅漢的方式,將第1名隊員頂向空中,使他儘量可以到達攀上孤棚的高度。首名參賽者翻上孤棚後,先將糕餅傾落地面,由地面人群搶拾,隨即繼續爬上孤棧,爭奪棧頂所懸掛的「順風旗」。

對為何要搶孤,目前有2種看法,1種認為是普度結束後,孤魂野鬼應該各歸其所,但可能有些鬼魂仍賴著不走,所以藉著搶孤的龐大聲勢,嚇走這些鬼魂;另1種則認為搶孤是以人來象徵鬼,用搶孤者凶暴的動作,來象徵鬼魂凶暴地搶食供品。有學者認為搶孤的改變,也正是臺灣民間對鬼魂的觀念改變。過去的人認為鬼是邊緣者,而邊緣者也是凶狠的,今日的人還是認為它屬邊緣,但是現今的人對邊緣者比較能夠控制,因此威脅性降低。另一方面,民眾開始以憐憫的眼光看待邊緣者,也因此搶孤在民間觀念的改變下,形式發生變化,由原來粗暴的搶奪演變成有規則的競技。
搶孤者爬上孤棧,須爭奪棧頂懸掛的順風旗,順風旗還掛有純金金牌1面,爬至頂端的搶孤者以鐮刀砍斷繩索取下,就算贏得勝利。
搶孤者爬上孤棧,須爭奪棧頂懸掛的順風旗,順風旗還掛有純金金牌1面,爬至頂端的搶孤者以鐮刀砍斷繩索取下,就算贏得勝利。
搶孤者翻上孤棚後,先將孤棚上的糕餅灑往地面給人群搶拾,再繼續爬上孤棧。
搶孤者翻上孤棚後,先將孤棚上的糕餅灑往地面給人群搶拾,再繼續爬上孤棧。
參加搶孤棚的隊伍從塗抹了牛油的孤柱開始攀爬,需仰賴團隊合作將1名隊員頂到足以攀上孤棚的高度。
參加搶孤棚的隊伍從塗抹了牛油的孤柱開始攀爬,需仰賴團隊合作將1名隊員頂到足以攀上孤棚的高度。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