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大稻埕霞海城隍庙

大稻埕霞海城隍庙
*
霞海城隍庙仅有正殿与拜亭,拜亭正面门楣之上安置的庙名匾额为八仙刺绣装饰。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北市大同区迪化街一段61号
公告日期: 1985年08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咸丰3年(公元1853年)迁至大稻埕,咸丰9年(公元1859年)建庙。
摄影者: 陈晓伟
经 纬 度: 121.51014,25.05562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台内民字第338095号
资产保存者: 霞海城隍庙派下海内会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在汉人移民开垦的过程中,不同祖籍的汉人与原住民共同居住,也由原乡信仰凝聚彼此,成为精神寄托及凝聚族群的主要力量。同安人在大稻埕的发展,除了得力于商业贸易的获利外,也依靠着守护神霞海城隍作为主要的精神支柱。

大稻埕霞海城隍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后溪霞城,于明末清初时再于泉州同安下店乡海边厝五乡庄兴建临海门分府城隍庙,为当地人的守护神,由于是位于霞城内的临海分府城隍,遂称为霞海城隍。道光初年时,来台开垦的泉州同安下店乡海内派人陈金绒(生卒年不详)从同安霞城临海门分府城隍庙迎奉神明金身来台,并建庙于艋舺市区东边的八甲庄(今老松国小附近)。

咸丰3年(公元1853年)同居住于艋舺的同安人与三邑人发生械斗冲突(后世称为顶下郊拚事件),双方大打出手,居住于八甲庄的同安人不敌三邑人,艋舺八甲庄遂毁于兵火之灾,当时信徒冒险从火焰中救出霞海城隍金身,率众迁徙至大稻埕地区。当时因情况紧迫,遂将神明暂时安置于大稻埕陈浩烈(生卒年不详)所经营的「金同利」铺中,并开始于大稻埕重建家园。

咸丰6年(公元1856年),俟生活安顿稳定,陈浩然(生卒年不详)提议择地建庙。当时由于大稻埕一带经商有成,此提议广受回响,由同安海内派人士筹划,觅风水宝地建庙,当时看中苏斐然(生卒年不详)位于南街的地,苏亦慷慨捐地。因此,霞海城隍庙得以于咸丰6年(公元1856年)3月开始兴建,于咸丰9年(公元1859年)完工,占地约180坪,庙宇本体约50坪,历代由海内派陈姓家祖负责经营。

大稻埕街市的形成,可说就是以城隍庙为中心往北发展,虽然大稻埕街市远远晚于新庄、艋舺、沪尾等地区。然而却因为外国势力的进驻,使得大稻埕在短短10数年之间,一跃成为台北盆地商业活动最蓬勃的地区。而由于大稻埕商业蓬勃发展,商家愿意资助更多城隍庙的庙会活动,信众也越来越多,使得霞海城隍庙的香火越来越旺。发展到清末、日治时期,大稻埕霞海城隍庙遂逐渐从当地同安霞城海内派的守护神庙,转成为台湾本岛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出巡绕境活动,更是与北港的妈祖绕境活动齐名,并列为台湾两大宗教活动,在日治时期素有「北港迎妈祖、台北迎城隍」之称。

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后,由于日本政府对于集会结社的限制和都市时代变化,迎城隍的庙会祭典不再如往日热络盛大。同时也因为台北地区商业都心移转,大稻埕街市不若往日繁华,香客亦不若以往。民国74年(公元1985年)霞海城隍庙被指定为第3级古迹,该庙的发展也转向在地文化传承与观光发展,除了请文史工作者进行大稻埕发展史的爬梳整理,推动小区文化、举办古迹导览与历史怀古活动、成立霞城文化发展协会等等之外,亦与迪化街观光活动结合,推出英日文导引,吸引外国观光客参观。

主要特色

城隍是专门守护城池的神,概念上类似地方官,专门记录、通报、审判人间的善恶,因此城隍庙中也和县衙一样具备各式功能,有文武判官、谢将军(七爷)、范将军(八爷)、八将军、八司官等等神像各司其职,保佑信众。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城隍信仰特别的重视,还将城隍分为京师、府、州、县4级,并分别分封;到了清代,祭城隍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凡新地方官到任前需到当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爷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由于城隍主要是掌管城池的神,因而城隍信仰大多分布在行政中心的府城和县城等大都市,例如台北市、台中市和台南市等地。不过,大稻埕霞海城隍是由同安人陈金绒自行奉祀,作为大稻埕一带同安人的守护神。由于并非钦定官祀,因此庙里既没有管辖府、县地名,其城隍也无敕封尊称,不过这样的民间城隍庙,也较不会像其他官祀城隍因政权轮替而中落,反倒容易因为地方商业发展而兴盛,这是与其他城隍庙比较不相同的。

各地城隍庙都有绕境活动,不过时间略有差异,大稻埕霞海城隍庙自清代光绪5年(公元1879年)以来便以农历5月13日作为圣诞绕境日,祭典和绕境活动,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别轮值担任炉主,负责当年的祭典事宜。商人也利用连续几天的庙会促销商品,将迎神赛会与商业活动联结;在祭典期间,招待与自己有商业往来的客户参加节庆活动,当时的火车为此还需要加开班车以运送络绎不绝的参拜人潮,这样热闹的荣景,不仅扩大了大稻埕的经济版图,也让霞海城隍爷的神威更为远播。不过,近40年来,则改由祭典委员会协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与财力参与。此后更加入慈圣宫、法主公庙及境内八大轩社阵头的支持,因而有「5月13人看人、迎神赛会甲天下。」的盛况。

此外,霞海城隍庙除了主神城隍外,在偏殿也供俸着城隍夫人、天上圣母、十二婆姐、临水夫人等女性神祇,供妇女信众参拜,其中城隍夫人在此庙中最具特色。根据记载,城隍夫人的的祭祀可以追朔至光绪19年(公元1893年),当时由九间仔街的阿仙舍管理霞海城隍庙,他揣测「霞海城隍庙的城隍爷非常灵验,不过,尚未娶妻,若能娶进1位夫人,城隍爷想必一定会很高兴。」遂即开始安奉城隍夫人;另有一说是因为农历5月霞海城隍绕境时天候炎热,许多妇女参加绕境时容易中暑,但民间多认为是因为城隍老爷爱看美女,所以这些妇女才会「被煞到」,因此庙方才兴起供奉城隍夫人的念头。无论起因为何,信众都相信城隍夫人能够保佑夫妻和乐,因此从清代开始,信众就会来其取城隍夫人的弓鞋作为「驭夫之用」,由于信众为数众多,庙方因此特请人缝制绣花鞋为「御夫鞋」,供民众祈求,奉请回家保佑合家平安。每年农历9月4日,城隍夫人的圣诞,信众们都会带着鞋子和小小的蛋糕来帮城隍夫人祝寿,并请夫人继续保佑夫妇和乐。

除了城隍夫人,另1位深受女信众所喜爱的即为月下老人,相传月老掌管姻缘簿,将有姻缘的未婚男女许配成双,故求姻缘的男女多会来祈求月老。而霞海城隍庙则是因为民国60年(公元1971年),有位老太太到霞海城隍庙感谢城隍爷保佑先生事业兴盛,孩子学业顺利,并为孩子祈求好姻缘,没想到孩子很快就找到对象,老太太感谢神恩之际,向城隍庙主持表示,愿捐献月下老人神像1座,协助城隍老爷处理未婚男女的婚姻大事。因此,月下老人的神像,成为霞海城隍庙众多的神祇之一,也因为霞海城隍庙的月下老人十分灵验,许多人均口耳相传来此祭拜。

除上述介绍的神祇外,大稻埕霞海城隍庙还祭拜了38位当年为护送城隍迁逃至大稻埕的义勇公,相信可以保佑信众不会犯小人,也多受警界推崇相信可以协助破案;又因大稻埕地区在战后成为台湾布业的总集散地,因此也供奉丝绸业的守护神嫘祖;此外还有祭拜天篷大元帅,天篷大元帅即为猪八戒,相传风流好色,一般少在官祀城隍庙中看到,不过因大稻埕地区往昔商业繁华,风月场所亦十分兴盛,因此特别供奉天篷大元帅供信众祈求,由此可见霞海城隍庙深具地方特色且与大稻埕地区的发展紧密连结。
庙内壁画为陈玉峰(1900-1964)之子陈寿彝(1934-?)所作,此面为庙宇右侧所绘的「招财进宝」。
庙内壁画为陈玉峰(1900-1964)之子陈寿彝(1934-?)所作,此面为庙宇右侧所绘的「招财进宝」。
庙中高挂匾额皆为清朝遗物,见证霞海城隍庙历史。
庙中高挂匾额皆为清朝遗物,见证霞海城隍庙历史。
该庙奉祀霞海城隍主神,并配祀三十八义勇公〈即自艋舺护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袭死难者〉。
该庙奉祀霞海城隍主神,并配祀三十八义勇公〈即自艋舺护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袭死难者〉。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文化资产个案导览:大稻埕霞海城隍庙〉。2015年3月5日上网。
  • 2.陈安茂(2003)。《台湾灵验寺庙2》。台北市:葳森文化。  
  • 3.黄柏芸(2006)。《台湾的城隍庙》。台北县:远足文化。  
  • 4.谢宗荣、李秀娥编撰(2006)。《台北霞海城隍庙》。台北市:台北霞海城隍庙。  
  • 5.台北霞海城隍庙官方网站。网址:http://tpecitygod.org/hot-news.html。2015年3月5日上网。  
  • 6.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编印(2006)。《神佛源流》。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