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新港大兴宫

新港大兴宫
*
大兴宫为单殿式建筑,仅由正殿和前方的拜亭构成。在正殿和拜亭之间的墙顶尤其雕饰有繁复的斗拱造型,庙宇正立面以透雕的木板门扇为装饰。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嘉义县新港乡大兴村12邻中正路73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
摄影者: 赵守彦、陈子瑜
经 纬 度: 120.34653,23.55738
指定/登录机关: 嘉义县 政府
公告文号: 74府民一字第74114号
资产保存者: 新港大兴宫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大兴宫位于嘉义县新港乡新港街市内,是乾隆32年(公元1767年)笨南港街民仕绅所建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后来因笨南港街在嘉庆年间遭受水患,庙宇与街市都遭冲毁,大兴宫遂随着笨南港街迁移而在今天新港街上重建而成。大兴宫正殿供奉保生大帝,两旁配祀玄天上帝与福德正神。而中央奉祀的神像除了保生大帝坐像外,还有许真人与孙真人的金身,分别为晋代的许逊与唐代的孙思邈。

明代时颜思齐、郑芝龙以笨港为基地,招募漳泉移民到此地区拓垦,新港大兴宫所奉祀的保生大帝,传说即是1位追随颜思齐到笨港拓垦的吴姓乡亲所带来。他从老家漳州青礁的保生大帝祖庙奉请1尊神明金身一同渡台,安奉神明于自宅朝夕膜拜,而后神祇的威名因其灵验而在当地逐渐显赫。清乾隆32年(公元1767年),笨南港街的绅商乡民鸠集资金为保生大帝兴建宫庙,并沿袭青礁祖庙之宫号,称为「笨港慈济宫」,街民则俗称「保生大帝庙」或「大道公庙」。

清嘉庆初年连年水患,笨南港街以及包括大兴宫在内的街上庙宇都被洪水冲毁,也因溪水南岸不断受侵蚀,于是街民向东迁到离河道较远、地势较高的麻园寮重建街市与庙宇,称为「笨新南港」,即后来的新港乡。根据《嘉义管内釆访册》记载,嘉庆9年(公元1804年),重建于笨新南港后街上的保生大帝庙落成,命名为「大兴宫」,期望宫庙香火大兴鼎盛。

其后大兴宫于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咸丰8年(公元1858年)都曾经重修。而光绪13年(公元1887年)云林设立为县,本来同属笨港的北港划归为云林县,于是笨港县丞署改设置于新港,将大兴宫后殿充作办公处所,直到日本治台。

日治初期于明治37年(公元1904年)、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发生2次大地震,大兴宫受损甚巨,整座拜亭歪斜。当时新港区街庄长林维朝(1868-1934)发动地方大户殷商与信众集资重修庙宇,并于明治40年(公元1907年)落成,成为大兴宫今日形制。但现今庙地与当时相比已缩小许多,因二次战后部分土地被辟为道路使用,庙产农地也因政策使佃农放领土地而减少。而庙体建筑在民国43年(公元1954年)整修时部分改为钢筋水泥,并重新粉刷。民国58年(公元1969年)时又进行内部整修,地面铺设地砖,重漆神桌、匾额、天公炉及神像,也为诸神添置神衣。

现今大兴宫位于中正路与大兴路交叉路口上,因位于奉天宫后面,亦称为「后街」。早在日治时期,奉天宫到大兴宫的这一段路便已成为新港居民的活动中心,市集、店家皆集中于此,十分热闹。民国82年(公元1993年),新港的都市计划规划将大兴路拓宽,引发新港人护卫大兴宫与旧县城署的行动,可见大兴宫在地方居民心中有重要信仰与历史意义。民国85年(公元1996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部前身)拟定「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空间计划」,所在的大兴路为示范地点。美化后的街道使小区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同时也展现了大兴宫持续作为地方信仰与生活中心的重要地位。

主要特色

大兴宫建筑格局极单纯,仅由正殿和前方的拜亭构成,没有天井和左右廊庑的形制,为台湾小型市街的「角头庙」常采用的格局(角头指庄、街、市之内的次级聚落单位,角头庙即是角头居民共同兴建祭祀的公庙)。大兴宫正殿屋顶为燕尾翘脊,内部的大木构造较为简单,主要的艺术表现在于山墙的装饰浮雕与屋顶上的剪黏泥塑。而拜亭是大兴宫的主要立面,采用了比正殿更复杂的木结构并带有8座立柱,在正殿和拜亭之间的墙顶尤其雕饰有繁复的斗拱造型。而庙宇正立面和内部神龛也都以透雕的木板门扇为装饰,皆藉由细致华丽的装饰具体展现出人们对神祇的虔诚心意。

新港大兴宫的建筑现貌已非清代的样式,主要是在日治时期嘉南地区发生2次重大地震,导致庙内倾圮毁坏相当严重,甚至整座拜亭也因此歪斜,后来在地方士绅、民众共同协助之下,才重修成为现今的规模。因为大兴宫是当地重要的地方庙宇之一,其兴建修筑就是街市社群的公共事务,修建时的捐献名单记录了当时参与的地方重要仕绅与家族势力,成为见证笨港与新港街市历史的珍贵史料,也保存有许多古物。比如在林爽文乱事时曾招募义勇协助平乱、后来授官在沿海打击海盗的嘉义名人王得禄(1772-1843),在嘉庆年间的水患冲毁笨南港街上庙宇之后,即发起倡议天后宫的重建,并在重建完成后由他命名为「大兴宫」,他并捐赠了1座神桌以表示敬意。而保存在庙旁凉亭中于咸丰8年(公元1858年)设立的「大兴宫重修善捐缘金石碑」,以及日治时期明治40年(公元1907年)重建落成时刻制纪录捐输名单的木匾,则可看到林姓家族持续参与当地事务的主导地位。

大兴宫的兴建与重修与笨港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庙里保存着不同时代留下的历史遗迹,如清代地方官员捐献的「帝德化生」、「保我赤子」、「恩周道济」等古匾,大兴宫后方的厅堂并于清末被用作笨港县丞署,也曾用作登云书院的讲堂,在在呈现出大兴宫在过去作为嘉义、笨港县地域范围信仰中心的重要性。

目前大兴宫的左、右后方均已编列为商业区和住宅区,庙前的大兴路经日前造街后,展现新旧交错的城市风貌。大兴宫不只是人们求神祈福的信仰中心,庙宇周围街道也是当地居民日常购买物品的街区,庙宇与大兴路一同构成了居民生活中时常亲近来往、乘载历史记忆与地方认同的空间。
大兴宫的庙埕因新港实施都市计划而已改建为道路,庙宇本体因受地方重视而被保存于街区之中。
大兴宫的庙埕因新港实施都市计划而已改建为道路,庙宇本体因受地方重视而被保存于街区之中。
大兴宫供奉保生大帝,并保有多样历史文物,如清代地方官员捐献的「帝德化生」、「保我赤子」、「恩周道济」等古匾。
大兴宫供奉保生大帝,并保有多样历史文物,如清代地方官员捐献的「帝德化生」、「保我赤子」、「恩周道济」等古匾。
大兴宫建筑格局极单纯,结构上仅有正殿和前方拜亭,没有天井和左右廊庑的形制,亦无繁复装饰,为台湾小型市街的「角头庙」。
大兴宫建筑格局极单纯,结构上仅有正殿和前方拜亭,没有天井和左右廊庑的形制,亦无繁复装饰,为台湾小型市街的「角头庙」。

文献资料

  • 1.何肇喜(2006)。《嘉义县县定古迹大兴宫修复工程工作报告书》。嘉义县太保市:嘉义县政府。  
  • 2.李世伟(2008)。〈从原乡到台湾──保生大帝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刊于《台湾佛教、儒教与民间信仰》。李世伟编,页339-362。台北:博扬文化。  
  • 3.卓克华(2003)。〈新港大兴宫笨港沧桑见证者〉。新世纪宗教研究1(3):143-171。  
  • 4.涂丽娟编(1998)。《古笨港今风貌:跨越北港与新港的时空》。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5.新港大兴宫管理委员会(1990)。《新港大兴宫保生大帝沿革》。嘉义县新港乡:新港大兴宫管理委员会。  
  • 6.徐裕健(2001)。《嘉义县第3级古迹新港大兴宫调查研究及修复计划》。嘉义:嘉义县政府。  
  • 7.谢贵文(2011)。《保生大帝信仰研究》。高雄市:春晖。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