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加蚋埔平埔夜祭

加蚋埔平埔夜祭
*
在阿姆祖的诞辰日农历11月15日夜晚,加蚋埔人都会准备祭品,在公廨前从夜晚唱歌跳戏至隔日,这样的酬神习俗逐渐演变成为今日的夜祭仪式。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信仰
所在地址: 屏东县高树乡泰山村
公告日期: 2012年04月26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无公告信息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61948,22.79174
指定/登录机关: 屏东县 政府
公告文号: 屏府文推字第1010114752号
资产保存者: 加蚋埔公廨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1.为屏东地区最具族群特色之祭典与信仰。

2.为屏东地区马卡道平埔文化之一。

3.具历史性、文化传承之意义。

发展源流

「加蚋埔」是屏东县高树乡泰山村平埔族群聚落的旧称,在族群分类上属于马卡道人的1支。在口述传说中,加蚋埔人的祖先从遥远的海外来到台湾,初到台湾时恰逢多年干旱无雨的气候,干旱天气让农作物难以生长。束手无策的加蚋埔人只好求助于阿姆祖(马卡道人祖灵信仰中的主要神祇,一般泛指马卡道人先民的化身,但非特定家系的祖先,而是马卡道共同祭祀的对象),经过阿姆祖的指示,要解决连年干旱的问题,必须要跳戏向天祈雨。其后加蚋埔人持续了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跳戏祈雨之后,天上便开始降雨。

经过这次的祈雨事件之后,为了感谢阿姆祖的保佑,加蚋埔人准备了许多祭品献给阿姆祖,并且在阿姆祖所处的公廨前唱歌跳戏,结果接下来数年不仅雨水丰沛,而且农作收成也很丰富。后来在阿姆祖的诞辰日,也就是每年的农历11月15日的夜晚,加蚋埔人都会准备猪、白饭、米糕、槟榔、酒、粿等祭品,并且在公廨(闽南语音ㄍㄞˇ,又称「中埔公界忠原庙」,为加蚋埔人的祭祀场所)前从夜晚唱歌跳戏至隔日,久而久之,这样的酬神习俗便成为今日我们所俗称的夜祭仪式。加蚋埔人的夜祭除了有收冬酬神的意义,也有着庆丰收与欢喜享乐的意义,根据当地耆老表示,早期的跳戏通常也是青年男女择偶的最佳时机,若遇到合意的对象,可直接赤诚的表白,被拒绝也不会不好意思。

自明清时期汉人大批渡台时,台湾西部平埔族群最先与汉人接触,大部分平埔族群在这个时期皆接受到汉人文化的同化,加蚋埔族人亦然,除了日常的服饰与语言受到汉化影响外,传统信仰也融入了汉人的祭祀习俗,例如加蚋埔人开始将女性祭司称为「尪姨」,以及加蚋埔夜祭的祭祀方式融合了汉人祭祀的炉主制度。到了日治时期,因为殖民当局为了收编殖民地人民的认同,积极地推动同化政策与皇民化运动,平埔族群的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都遭到禁止,加蚋埔的夜祭仪式亦然。

到了战后,因为国民政府亦将平埔族群的传统信仰与习俗视为陋习,加上1960至1970年代,台湾经济体质的改变,愿意去学习与承袭传统习俗的人越来越少,有许多传统仪式或歌谣因此渐渐失传了。直到民国76年(公元1987年)起,在族群运动浪潮的鼓励之下,加蚋埔居民才逐渐恢复传统仪式的举办,加蚋埔的夜祭亦是在这个时期才重新举行。从民国89年(公元2000年)开始,加蚋埔居民大多将传统的祈雨仪式与夜祭共同举办,此举不但让祈雨成为夜祭仪式的一环,也将夜祭仪式拉长从白天就开始,增加了仪式的多元性与可观性,让加蚋埔夜祭成为屏东沿山地区一年一度的热闹盛事。

主要特色

今日的加蚋埔夜祭虽然只是前后两日的祭典,但加蚋埔居民在几个月前就必须开始准备,除了祭祀物品、场地空间的筹备外,还有跳戏歌舞的练唱。从农历11月15日早上起,居民便会到口社溪边迎来「雨王」,根据耆老说,人身鸟形的「雨王」是由120种鸟羽毛所组成,古时唱祈雨歌时,每1种鸟对应到1首「放鸟」歌,但迄今大部分都已经失传,现在只唱7首。仪式中的「放鸟」即是「放生」的意思,加蚋埔居民会将1对青蛙和2只鸡分别绑在1片木板上,从河岸的一边拉到对岸后予以放生。放鸟结束后,居民便会将雨王迎到公廨内,接着在公廨前「跳戏」后便会稍作休息。大约在下午4点时居民便会陆续将祭品运到公廨前,下午6时左右,便由尪姨引领着炉主、头家开始各项祭典仪式,首先由尪姨手持清香面向东南方呼请阿姆祖降临公廨接受族人的祝寿,接着是便会开始祭祀仪式,尪姨会持香点猪,象征着阿姆祖已经点收,祭祀工作结束之后,居民便会开始跳戏。「跳戏」除了有娱神的意涵外,亦有加蚋埔居民对于阿姆祖庇佑的感怀之念。隔日上午约9时30分,加蚋埔居民便又回到公廨前进行跳戏,直到中午午宴时才会休息,随即于下午2时左右,此时会掷杯选出下届头家及炉主,至此整个夜祭仪式算是圆满完成。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平埔族群夜祭,加蚋埔夜祭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让其成为全台独有的夜祭仪式。首先,加蚋埔夜祭结合了祈雨仪式中的「以鸟祈雨」、「雨王传说」、「放鸟歌」等习俗,这些独特的祈雨习俗并不见于其他的平埔族群或西拉雅族。第二,加蚋埔夜祭所唱的仪式歌谣相当独特,从歌名、曲种、音乐结构来看,皆与台南境内的西拉雅音乐系统以及高雄境内的大武垄音乐系统有很大的差异。第三,不同于一般平埔族群所祭祀的壶瓶,加蚋埔公廨所祭祀的是「祖灵石」,相传早期加蚋埔与邻近的人群(汉人或其他平埔族群)之间常有着争斗,原本用来祭祀的壶瓶常被破坏,因此加蚋埔便以石头来替代壶瓶,久而久之便有着「祖灵石」的祭祀习俗。由此来看,重视加蚋埔夜祭的复振与延续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乃稀有而珍贵的传统习俗,它也可以是一个重新思考平埔族群内部的多元性与歧异性的起点。

除此之外,加蚋埔夜祭也与村落的运作密切有关。公廨祭祀的主神为阿姆祖、笃加阿立祖与尪姨七姊妹,公廨两侧的小祠则祭祀着村内各个家系的祖灵石。阿姆祖与阿立祖在称呼上虽有不同,但在性质上皆是庇佑村人与维系村落安定的祖灵。尪姨七姐妹则是过去曾经担任尪姨的祖灵,祂们被认为是尪姨的法力来源,在过往加蚋埔社会中有许多不同职司的尪姨,职司工作包括狩猎、公廨事务、音乐歌谣、祈雨仪式、跳戏主持等等,因此尪姨祖灵的庇佑与社会整体运作息息相关。公廨旁小祠内所放置的各家系之祖灵石,则是关乎着各家人丁的兴旺与发展。加蚋埔居民透过一年一度的夜祭仪式,除了共同祭祀庇佑众人的祖灵之外,同时也凝聚了村落内各个家系的共同意识,达成社会整合与人群认同的可能,在今日亦是加蚋埔居民重新找回族群认同与价值的重要来源。
祭祀仪式中,尪姨会持香点猪,象征着阿姆祖已经点收,祭祀工作结束之后,才会进行跳戏程序。
祭祀仪式中,尪姨会持香点猪,象征着阿姆祖已经点收,祭祀工作结束之后,才会进行跳戏程序。
传统信仰也融入了汉人的祭祀习俗,例如加蚋埔人开始将女性祭司称为「尪姨」,以及敬天公和持香祭拜等仪式。
传统信仰也融入了汉人的祭祀习俗,例如加蚋埔人开始将女性祭司称为「尪姨」,以及敬天公和持香祭拜等仪式。
公廨祭祀的主神为阿姆祖、笃加阿立祖与尪姨七姊妹,公廨两侧的小祠则祭祀着村内各个家系的祖灵石。
公廨祭祀的主神为阿姆祖、笃加阿立祖与尪姨七姊妹,公廨两侧的小祠则祭祀着村内各个家系的祖灵石。

文献资料

  • 1.〈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谈平埔族的族群分类:以屏东加蚋埔为例〉,收于《平埔族群与台湾历史文化论文集》,页237-28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 2.曾坤木(不着年代)。〈泰山加蚋埔平埔族夜祭〉。2015年3月上线。
  • 3.潘英海(1995)。〈祀壶释疑一从「祀壶之村」到「壶的信仰丛结」〉。「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数位典藏-平埔文化专题」,2015年3月上线。
  • 4.潘英海(1995)。〈中埔公界忠原庙〉。「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数字典藏-藏品数据库田野照片-中埔公界忠原庙」,2015年3月上线。
  • 5.刘还月(1996)。《田野工作实务手册》。台北:常民文化。 
  • 6.刘还月(1995)。《寻访台湾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 
  • 7.刘还月(1995)。《马卡道民族志》。屏东:屏东县立文化中心。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