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马公观音亭

马公观音亭
*
观音亭虽经历多次整建整修,但现存的庙貌仍旧保存最初的闽南式传统建筑,整体建筑造成古朴庄严,为典型的佛教庙宇。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澎湖县马公市中兴里介寿路7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康熙35年(公元1696年)
摄影者: 邱俊铭
经 纬 度: 119.56196,23.56766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马公观音亭

指定/登录理由

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发展源流

清康熙35年(公元1696年),澎湖右营游击薛奎(967-1034)创建观音亭,主祀观音菩萨。自建亭之后,也历经多次整修,曾于清乾隆29年(公元1764)年、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嘉庆10年(公元1805年)修建庙内风化毁损处,并未对主体进行重大整建。

马公观音亭为佛教庙宇,内主祀观音菩萨,配祀十八罗汉金身,另奉祀龙王、福德正神等神祀。

清道光6年(公元1826年),时任通判蒋镛(生卒年不详)有感澎湖地区依海为生,倡建龙王祠保佑海象稳定平安,又因观音亭面海,选择拆除东边旧厢房,于此建立龙王祠,造就了佛教寺庙中,另供奉道教神祀的状况。

清光绪11年(公元1885年)战后观音亭经地方仕绅捐献而重建,清光绪17年(公元1891年)澎湖总兵吴宏洛(1843-1897)捐资整修,不久后光绪20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观音亭再次受到战火影响毁损,直至日治昭和2年(公元1927年)地方仕绅募资再次重建观音亭,增建福德祠,并于南侧放生池上建造凉亭。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先后兴建海豚亭与休闲海堤,加上海域内原本的洁白沙滩,观音亭从原本的宗教圣地转型而成「观音亭休闲园区」,增添休闲游憩功能。近年来在政府与民间共同的努力下,将前方海域整理成为风帆训练中心,更是台湾少数国际认可的风帆比赛场地,搭建的西瀛虹桥让地方民众有了休闲之地,近年澎湖所举办的花火节也于此地施放烟火。

民国46年(公元1957年),庙貌年久失修,梁柱受白蚁侵蚀严重,地方发起整修募款,修缮观音亭致使得以保存,也是现今所见之外观,现为澎湖县定古迹。民国92年(公元2003年)政府拨款整修,并于民国95年(公元2006年)完成古迹修复工程。

观音亭历经300年的历史,静静座落在观音亭休闲园区内,与天后宫、水仙宫、城隍庙并称澎湖四大庙,静静的守护澎湖这块土地,见证数百年来澎湖的发展史。

主要特色

马公观音亭虽经历多次整建整修,但现存的庙貌仍旧保存最初的闽南式传统建筑风格,反映出了澎湖当地最初移民者的省籍,整体建筑造成古朴庄严,为典型的佛教庙宇。

今日观音亭的建筑格局,主要由马公后窟潭谢江(生卒年不详)、谢自南(1908-1990) 地方仕绅父子于昭和2年(1927)所主建的。建筑体面阔五开间,进深两进,形制及规模较澎湖地区其他庙宇都来得大些,建物占地约255.7平方公尺,呈正方形,面宽32.7公尺,纵深26.6公尺,属山门双护龙带天井、拜亭的格局。正殿两侧过水廊连结龙王殿、养慈殿2翼室,两进间有穿廊及天井连接,其中穿廊融合了回廊与护龙的多重意像,其上置钟鼓楼,为台湾庙宇建筑中少见工法。

正殿中有2座泉井,被当地人称为澎湖第1泉。二进式的建筑中,在穿廊的楼上,设置1座六角形钟鼓楼,为昭和4年(公元1929年)地方仕绅薛佛然、王步程(生卒年不详)所捐献,型制特殊少见。门前矗立1对石狮,造相庄严肃穆,为清光绪13年(公元1889年)建造,原本设置在澎湖厅通判衙前作为驱邪镇煞之用,日治昭和10年(公元1935年)新厅舍落成、旧衙署拆除时,此对石狮移至观音亭置放,此对石狮用材并非石头,也不是水泥,而是以石灰、糯米浆、黑糖水制成,建造至今超过百年历史,依然完整未崩坏,是台湾地区极为稀少的石狮用材。

观音亭虽然建于康熙年间,历时久远,但屡受战火波及而导致建筑文物受到破坏,清朝时期的遗物已不多。最严重的1次为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法军入侵澎湖,不但庙宇被法军所毁主体建筑毁损严重,庙中所存珍贵历史文物也被法军洗劫一空,是观音亭文物最重大的损失,连十八罗汉金身与钟鼓也失窃,仅留下3面完整的匾额「大慈悲」、「慈行普渡」及「薄海蒙庥」存于庙中,见证观音亭的历史。重建后又受到光绪20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影响,庙宇再次受到破坏,也因此今日的马公观音亭,主要保存的是日治时期重修后所奠定下来的样貌。
马公观音亭内除祀奉佛教主神外,另配祀道教的神祇龙王与福德正神,可看出澎湖靠海维生的生活型态。
马公观音亭内除祀奉佛教主神外,另配祀道教的神祇龙王与福德正神,可看出澎湖靠海维生的生活型态。
民国46年(公元1957年),庙貌年久失修,梁柱受白蚁侵蚀严重,地方发起整修募款,修缮观音亭致使得以保存,也是现今所见之外观。
民国46年(公元1957年),庙貌年久失修,梁柱受白蚁侵蚀严重,地方发起整修募款,修缮观音亭致使得以保存,也是现今所见之外观。
庙宇门前矗立1对淡色石狮,为清光绪13年(公元1889年)建造,此石狮是以石灰、糯米浆、黑糖水制成,是台湾地区极为稀少的石狮用材。
庙宇门前矗立1对淡色石狮,为清光绪13年(公元1889年)建造,此石狮是以石灰、糯米浆、黑糖水制成,是台湾地区极为稀少的石狮用材。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不着年代)。文化资产个案导览<马公观音亭> 。
  • 2.《澎湖马公观音亭:由新社省善堂志》。澎湖马公市:澎湖马公观音亭由新社省善堂 
  • 3.曼陀罗室主人(2004)。《观音菩萨的故事》。台中市:好读发行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