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新庄三山国王庙(广福宫)

新庄三山国王庙(广福宫)
*
广福宫的山门未做翻新,使门面呈现出古朴的外貌。石雕是山门装饰的重点所在,是以观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线明确,以深雕为主。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新北市新庄区新庄路150号
公告日期: 1985年08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
摄影者: 陈晓伟
经 纬 度: 121.45526,25.03555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38095号
资产保存者: 广福宫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依「文化资产保存法」,确认其有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广福宫建于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以三山国王为主神。三山国王发源于今中国大陆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的巾山、明山、独山的三山信仰,是潮州的地方性信仰。相传源起于隋朝,有神3人从巾山的石穴出现,受命于天,分镇三山。另有陈姓乡民,看见3位神人,招唤他为侍从,不久便跟着羽化。人们讶异神迹,便建祠祭祀。

新庄是雍正、乾隆年间,北台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说是当时北台的政治、社会、经济中心。广福宫的兴建资金与其信仰人口,源自新庄地区广东省潮籍移民雄厚的社会、经济势力。新庄地区的水圳主要有2条,其中1条是泉州人所开凿的张厝圳,又称永安陂;另1条便是由潮州人刘姓家族开凿的刘厝圳,也称万安陂,于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完成。刘厝圳的开垦使得新庄北部的生产力大增,也使得潮州移民有足够财力兴建庙宇,供奉其福神三山国王。但潮人刘厝圳的开凿分享了泉州人的水源,缠讼数年,使得闽、粤之间形成难以弥补的裂痕。

广福宫现存之乾隆15年(公元1750年)所立的〈奉两宪示禁碑〉,是研究闽、粤移民之间矛盾的重要史料。碑文诉说了潮州移民领袖等人不甘被地保勒派(强行派捐或派遣),自乾隆11年(公元1746年)起,再三向淡水同知请愿,一再立碑禁止的故事。闽、粤移民因户税而产生矛盾,争来的示禁碑又因立于土地祠中而遭毁损,群体意识抬头和需要奉祀原籍福神寺庙的要求也由此显现。广福宫便在群体意识高张和水利设施完备、生产力倍增等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兴筑。

后来新庄的水路运输功能逐渐衰退,而被其他地方取代。此外,闽、粤械斗在道光14年(公元1834年),蔓延到了新庄一带,展开长达6年的缠斗,直到道光20年(公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台北情势紧急,粤人变卖田产,迁徙至桃园、新竹、苗栗一带之后才停止。

粤人迁离后,广福宫因而乏人照料,而要依赖远走他乡的粤籍移民捐款维持。光绪8年(公元1882年),广福宫因大火被毁。新竹仕绅陈朝纲于光绪14年(公元1888年),发起潮属九县籍民重建。昭和11年(公元1936年),广福宫再次重修。日治时代,三山国王庙信徒组织神明会三国王会管理。

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广福宫被公告为2级古迹。民国80年(公元1991年),开始维护工程,于民国84年(公元1995年)完工。

主要特色

由于三山国王是潮属九县人民的福神,潮州人在移民外出之时,往往携带三山国王庙的炉香,作为护身之用。三山国王的信仰就随着潮籍人士的脚步,散布于全台各地。据民国48年(公元1959年)和49年(公元1960年)间的调查,当时全台的三山国王庙有124座。

广福宫于乾隆45年(公元1780年)兴建,不仅做为潮籍移民的祭祀中心,也显示了不同祖籍移民,从容忍相安至冲突、对立的过程。而广福宫的兴建,也加强了不同祖籍移民的群体意识,种下日后械斗的远因,最终使潮州移民迁往他处。广福宫也因此香火日稀、经费缺乏,一直未有大规模整修,保留了其古庙风采。

广福宫正殿供奉三山国王,后殿奉祀三山国王夫人,其建筑形式属于街屋式格局,采纵向发展,这种长条形的建筑在实际功能上,颇能适应闹市环境的特性。且整段侧立面高低有致、主从分明,是街屋式庙宇外观上最引人注意的特点。

由于广福宫的山门未做翻新,使广福宫的门面呈现出古朴的外貌。石雕是山门装饰的重点所在,是以观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线明确,以深雕为主。正面浮雕线条不明显,着重于量的表现,类似清代初期的手法。因此,广福宫的石雕显得非常特殊,与同时期之风格相差甚多。而其山门壁堵中石雕身垛的麒麟垛和裙垛的龙虎堵之间,有一段柜台脚式的腰垛,形成双层的马柜台。其脊腹之剪粘,是以黄、白、绿、红四色做成,配合着屋面不上釉的朱红板瓦与筒瓦,及绿釉勾滴,在对比配色中,夹以调和色,色彩丰富而不落俗套。

广福宫在光绪14年(公元1888年)发起重建,但可能因为募集资金不足,加以不久后又发生乙未割台,因此庙宇重建后未再施以彩绘,反而将其朴素的面貌保留下来。

广福宫中有一些特殊的组构,像是闽南式的屋架通梁多为两头削平的圆形断面,但是广福宫在闽南式的屋架下,其山门和正殿的步通则为矩形断面之构材,并且此二构件的位置都在显眼之处。广东式的建筑常用矩形的通梁及方柱,这个矩形的步通可能是出于业主的特别要求;另外是广福宫的屋面用的是红色筒瓦与板瓦,正殿与山门的墙也以红砖砌成,与闽南建筑相似,但后厢廊与后殿却用乌砖砌承重墙。广福宫以乌砖砌起的白粉墙,可能与客家建筑风格有关。乌砖与灰瓦是客家建筑常用的材料,在客籍住民较多的桃园、新竹、苗栗一带,常可见到乌砖灰瓦的古宅。
广福宫的山门未做翻新,使广福宫的门面呈现出古朴的外貌。石雕是山门装饰的重点所在,是以观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线明确,以深雕为主。
广福宫的山门未做翻新,使广福宫的门面呈现出古朴的外貌。石雕是山门装饰的重点所在,是以观音山石雕成,其石雕在壁堵雕线明确,以深雕为主。
闽南式的屋架通梁多为两头削平的圆形断面,但是广福宫在闽南式的屋架下,其山门和正殿的步通则为矩形断面之构材。
闽南式的屋架通梁多为两头削平的圆形断面,但是广福宫在闽南式的屋架下,其山门和正殿的步通则为矩形断面之构材。
广福宫正殿供奉三山国王,后殿奉祀三山国王夫人,其建筑形式属于街屋式格局,采纵向发展,这种长条形的建筑在实际功能上,颇能适应闹市环境的特性。
广福宫正殿供奉三山国王,后殿奉祀三山国王夫人,其建筑形式属于街屋式格局,采纵向发展,这种长条形的建筑在实际功能上,颇能适应闹市环境的特性。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2009)。〈台湾大百科全书词条:三山国王〉。邱彦贵撰稿。
  • 2.〈闽粤移民的协和与对立:以客属潮州人开发台北及新庄三山国王庙的兴衰史为中心所作的研究〉。收于《台湾开发史研究》,页349-380。台北:联经。 
  • 3.杜立伟(2008)。〈台湾三山国王信仰研究述评〉。台湾文献59(3):129-174。 
  • 4.徐丽霞(1998)。〈新庄广福宫与三山国王(上)〉。中国语文82(2):107-113。 
  • 5.徐丽霞(1998)。〈新庄广福宫与三山国王(下)〉。中国语文82(3):107-114。 
  • 6.陈春声(2005)。〈民间信仰与宋元以来韩江中下游地方社会的变迁〉。东吴历史学报14:37-75。 
  • 7.杨仁江(1992)。《台南三山国王庙之调查研究与修护计划》。台南:台南市政府。 
  • 8.汉宝德(1985)。《新庄广福宫调查研究》。台北:台北县政府。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