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新竹郑氏家庙

新竹郑氏家庙
*
新竹郑氏家庙主体为三开间两进式的单院建筑,左右对称格局端正,建筑材料或是工法都选择以家乡闽南金门式的风格建造,象征不忘祖源。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新竹市北区北门里北门街175号
公告日期: 1985年08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嘉庆咸丰3年(公元1853年)
摄影者: 陈子瑜
经 纬 度: 120.96545,24.81008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七四台内民字第338095号
资产保存者: 新竹郑氏家庙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新竹市北门街郑氏家族,最初发源地为中国大陆四川地区,后进入福建迁移到漳浦定居,明末时郑氏开浯江始祖郑怀仁(生卒年不详),由漳浦迁居浯江(今金门)。其下生有1子二世世辉,世辉生有5子:国周、国汉、国晋、国唐、国庆为三世,为此时郑氏5大房。清乾隆40年(公元1775年),国唐三子崇吉、四子崇和(1756-1827)以及国庆和他的次子崇科,率先移居来台垦拓,最初落脚于今后龙地区,初始以农、渔维生,后转而从商,崇和、崇科并进入当时读书人的社群,逐渐建立家族的社会地位,事业有成后,家族中其他成员,也纷纷来台发展,造就日后台湾郑氏家族一脉,后因台湾垦民发生族群械斗,郑氏家族为避免牵连,再次迁居至竹堑(今新竹市)。

移居竹堑之后,崇和以教育为业,成为此一时期竹堑地区有名望的地方仕绅,其又设置隘堵,防御「熟番」(平埔族群原住民)入侵,进而从事土地开发,快速累积了家族财富,嘉庆10年(公元1805年)崇和已成为地方上的领袖,曾出面调停族群械斗,也倡组义勇防御海盗侵袭,协助堂弟崇科至后龙地区开设「恒和」商号,至此奠定了浯江郑氏家族在台湾发展的基石,传至崇和之子用锡、崇科之子用鉴时,郑氏家族已成为傲视一方的地方大家族。

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郑用锡(1788-1858)高中进士,其地位广被推崇,平日热心地方公益,与官方关系良好,为此时竹堑地区的地方领袖,崇科子郑用鉴(1789-1867)是1位以教学与孝顺闻名的士绅,掌新竹明志书院30年,孕育莘莘学子无数,道光10年(公元1830年),郑用锡感念先祖从浯江来台开垦,率先发起回家乡金门建造郑氏家庙,咸丰3年(公元1853年)郑用锡与郑用鉴又倡议在竹堑兴建郑氏家庙,并由当时8房共同出资建造,成为今日所见的新竹郑氏家庙。

新竹郑氏家庙创建至今超过160年历史,因属于家族私人产业,在历年的整修维护上,都得到妥善修护,至今主体仍保存当初的原貌,因此于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公告为古迹,从了解郑氏家庙的历史沿革,探究郑氏1家来台开拓的过程,藉此了解到新竹地区的开垦以及新竹文风的发展,更因为家庙的建立,使原乡来台共同开拓的族人,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照顾,将家族精神传承留下,供后代子孙缅怀。

主要特色

新竹郑氏家庙为座西北朝东南的格局,主体为三开间两进式的单院建筑,前后两进与两侧厢廊围绕中央天井,左右对称格局端正。建筑材料与,均选择同于家乡金门的闽南风格去建造,象征新竹郑家一脉是从金门分支而来且不忘本的精神。郑氏家庙与其右邻之吉利第、春官第以及进士第等4栋建筑物,组成了1个小型的宗族聚落。家庙因为是此聚落核心,建于该建筑群最尊贵的左侧,而且因属于祀典空间性质,家庙是唯一具有三开间格局的,屋顶为重脊式燕尾顶(屋脊弯曲且两端作成燕尾式分叉装饰),起翘的角度与线条均十分优美;结构则采用严谨的正方形平面组织规则,整栋建筑物是由10个小正方形组合而成,反映出1种有特色的几何秩序。

门庭前埕的八卦铺面,在台湾地区较为罕见,门厅门旁的镂窗及檐下的雀替、垂花,展现造时木匠工艺的精美,家庙内的石鼓、象征祥瑞的石雕动物,非一般人家得以建造,由此可以感受到当时郑家的财力。

新竹郑家重视文风,对子孙教育相当重视,致使清领时期,郑家共出过一进士、三举人,清代科举考试为举人以上之考生,可建旗杆,可以挂匾,如果是举人就挂「文魁」,若是进士则挂「进士」。郑氏家庙原该有4对旗杆,因年久失修,今现存二对,虽因风化严重,仍可见左侧雕龙右侧雕虎的石雕工艺。家庙正殿内乡贤、恩元、文魁、进士等匾额林立,再加上前埕花岗岩质的旗杆座4座,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成为郑家文风鼎盛的代表象征。古代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在民间女子将会出嫁从夫,也因此在旧时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出嫁在外的女儿是鲜少回家祭祖的,新竹郑氏家庙的祭典除了官式仪式特色外,另有2特点,其一每年祭典时,欢迎出嫁女儿全家大小一同回家祭祖,为台湾民间习俗中较为少见,其二家庙为当时八大房所创建,但祭典不局限于此八大房参与,举凡为郑氏任一分支子孙,都欢迎返乡参与祭祖,正因为如此,在民国99年(公元2010年)春祭祭典时,创下近500人与会,活动后席开46桌的惊人纪录,更透过这样的祭典,让分散在各地的郑氏后裔,联系情感、宣扬祭祖传统不忘本的精神。
咸丰3年(公元1853年)郑用锡与郑用鉴又倡议在竹堑兴建郑氏家庙。图为中门的门神秦叔宝与魏迟恭,为整修后重绘的作品。
咸丰3年(公元1853年)郑用锡与郑用鉴又倡议在竹堑兴建郑氏家庙。图为中门的门神秦叔宝与魏迟恭,为整修后重绘的作品。
门厅门旁的镂窗及檐下的雀替、垂花,展现造时工艺精美,并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建造的,由此可以感受到当时郑家的财力。
门厅门旁的镂窗及檐下的雀替、垂花,展现造时工艺精美,并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建造的,由此可以感受到当时郑家的财力。
郑氏家庙中有花岗岩质的旗杆座4座旗杆座,除非中试科举之家才有,一般民家无法看到,是郑家文风鼎盛的代表象征。
郑氏家庙中有花岗岩质的旗杆座4座旗杆座,除非中试科举之家才有,一般民家无法看到,是郑家文风鼎盛的代表象征。

文献资料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