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台北孔子庙

台北孔子庙
*
台北市孔子庙为民间仕绅募款所建,出自泉州名匠师王益顺(1861-1931)之手,因此带有明显的闽南宫殿建筑风格。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北市大同区大龙街275号
公告日期: 1992年01月10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摄影者: 陈晓伟
经 纬 度: 121.51608,25.07255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台内民字第8174140号
资产保存者: 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台北孔子庙为台北市内唯一的孔庙。由于位在首都,是中央政府孔子相关祭仪活动的主要举行地点。

台北孔子庙兴建始于台北府设立,需兴建官祀文(孔庙)武(关庙)庙。最早建于清光绪7年(公元1881年),由台北知府陈星聚(1817-1885)监工,为台北城墙修筑后,使用其余材兴建的官方建筑。最初仅有大成殿、崇圣祠与仪门,之后得民间仕绅募款资助,建造附属建筑,并于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正式完工。由于台北为台北府治以及实际上的台湾省治,但城廓初建礼乐不兴,因此邵友濂(1840-1901)、唐景崧(1841-1903)等历任巡抚,皆积极自福建引进礼乐佾祭器与教范,提升其水平规模。然而清光绪21年(公元1895年)日军攻台,进入台北城后驻军孔庙,造成祭器严重毁损。日治明治40年(公元1907年)日本殖民政府进行台北城市规划,拆除孔庙,将其地重划为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今台北第一女子中学)。仅在国语学校(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保留1小堂,祭祀孔子与四配十二哲牌位。

日大正6年(公元1917年),台北瀛社与大正协会组织崇圣会,发起恢复释奠礼的活动。每年农历8月28日孔子诞辰时,藉国语学校之牌位,至大稻埕公学校、蓬莱女子公学校等地举行释奠礼。大正14年(公元1925年)台北仕绅在中医叶炼金(?-1937)家中聚会,决议民间捐地,重建孔庙,于是大正15年(公元1926年)2月「台北圣庙建设筹备处」成立,由台北巨绅辜显荣为主理,李钟玉、陈培根等8人为常务理事,邀请泉州著名木匠师,泉州南普陀寺建造者王益顺来台担任总工程师,周财绘制设计图,并募集20万日圆巨资,由陈培根捐其别墅素园旁地2000多坪,辜显荣购地1000多坪组成基地,最后于昭和2年(公元1927年)动工。昭和5年(公元1930年),大成殿、崇圣祠、仪门与东西庑房等主要建筑已相继完工,于是该年农历8月24日迎牌位入庙升座,农历8月27日孔子诞辰举行首次释奠礼。

然而建筑工程至昭和6年(公元1931年)因募款不足而暂停施工,直至昭和10年(公元1935年)仕绅黄赞均捐献1万多日圆,并获台北州各界仕绅支持,才得以复工。于是棂星门、建义路、礼门、黉门、泮宫、泮池得以建造,万仞宫墙得到日本当局补助2万余日圆。总工程于昭和14年(公元1939年)完工,总计面积4168坪,建地1600坪。工程原计划在孔子庙建筑左右增建明伦堂、朱子祠、武庙和奎楼等四座建筑,为经费不足而未实现。

二战期间为日本政府停办释奠礼,直到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由当时的台北市长游弥坚(1897-1971)为主委,设立台北崇圣会,改于国历9月28日重新恢复释奠礼。民国40年 (公元1951年)崇圣会解散,同年3月改成立台北市孔子庙管理委员会,由当时的台北市长吴三连(1899-1988)担任主委。民国44年(公元1955年)当时的考试院长贾景德(1880-1960)发起筹建明伦堂的募款活动,明伦堂则于民国45年(公元1956年)9月完工。

民国60年(公元1971年),台北市孔子庙管委会以辜振甫(1917-2005)与陈锡庆为代表,将台北孔子庙捐给国家,行政院接受后即拨交给台北市政府。民国61年(公元1972年)台北市政府成立「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孔庙。

主要特色

台北市孔子庙为民间仕绅募款所建,出自泉州名匠师王益顺(1861-1931)之手,因此建筑有别于台湾其他清代官立孔庙,多以曲阜孔庙为样板营造的北方建筑样式,而带有明显的闽南宫殿建筑风格。

孔子庙有东西两个入口,从黉门(东门)或泮宫(西门)进入后,须通过礼门与义路,才能抵达大成门,通道两侧则设有万仞宫墙隔开。此设计象征孔门之学无快捷方式,需先从学校学习(黉为古时学校,泮宫为古代学宫),经过义礼,才可有所大成。

进入大成殿,则呈现左右对称,但讲求阶序的空间结构,这充分反映出传统中国的「礼」的场域概念。不同于其他宫庙的祭仪,孔庙讲求讲求左右对称与平等,而没有左尊右卑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四配(曾子、子思、颜回和孟子)、十二哲乃至于两侧东西庑祭祀的先儒先贤,乃讲求数量与摆置的对称与公平性。至于在释奠典礼上,则以「左(东)先右(西)后」的现象,以左(东)边为仪式的开始,右(西)边为结束,呈现对称性。

其次,大成殿的空间也呈现出层次性,由神龛到大成门之间存在着由神到人的层递关系。神龛属于神的区位,在祭仪上仅由献官在此行香礼与献礼,以及摆置各种祭品。大成殿则是祭仪之中,正献官向神灵禀报参与人员与年代等事项的区位。中庭是祭祀人员站立就位,准备祭祀的区域。中庭外的大成门,则是祭仪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分界。

最后,释奠典礼讲求整体的阶序安排,此具体呈现在摆设、活动区位与仪式流程上。神位安排上,孔子最高,四配居次,十二哲再次,最后是先儒先贤。祭祀上,从正献官、分献官到礼生、乐生和佾生,也呈现出相对应的阶序关系。

孔庙也使用许多装饰上的象征意涵。大成殿屋顶左右两侧设有1公尺多的通天柱,此为宋代朱熹任泉州知府的创举,意指唯有孔门思想能通天意,此为后世孔庙建筑采用;另外屋顶上有「枭鸟」装饰,此鸟据说十分残暴,会在羽翼丰满时吞食母鸟,是为不孝和不祥的符号,但传说孔子讲道时,有枭鸟因受到感化而停伫在孔子前听道,为孔门「有教无类」的象征。各殿门屋顶上设有龙头鱼尾「鸱吻」,则为古代宫殿建筑防火难的吉兽;楹柱和门窗上不留对联或题字,则象征孔门身教重于言教,不重文章的特性。

除了孔子庙本身的特性外,台北孔子庙因为泉州匠师建造,具有浓厚的泉州闽南宫殿建筑风格。其柱石皆使用泉州白石,并使用大量烧彩陶制作之人物、花鸟、鱼兽,来装饰建筑,同时在屋顶、屋檐、屋梁、墙壁等布以彩瓷与木雕装饰,使建筑充满花样。
台北孔子庙因为泉州匠师建造,具有浓厚的泉州闽南宫殿建筑风格,使用大量烧彩陶制作之人物、花鸟、鱼兽,来装饰建筑。
台北孔子庙因为泉州匠师建造,具有浓厚的泉州闽南宫殿建筑风格,使用大量烧彩陶制作之人物、花鸟、鱼兽,来装饰建筑。
孔庙讲求讲求左右对称与平等,而没有左尊右卑的现象,讲求数量与摆置的对称与公平性。
孔庙讲求讲求左右对称与平等,而没有左尊右卑的现象,讲求数量与摆置的对称与公平性。
大成殿屋顶左右两侧设有1公尺多的通天柱,此为宋代朱熹任泉州知府的创举,意指唯有孔门思想能通天意,此为后世孔庙建筑采用。
大成殿屋顶左右两侧设有1公尺多的通天柱,此为宋代朱熹任泉州知府的创举,意指唯有孔门思想能通天意,此为后世孔庙建筑采用。

文献资料

  • 1.林金盛〈2005〉,《台北孔庙交趾陶之美》。台北: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
  • 2.王惠君、郭英钊〈2001〉,《台北市第三级古迹台北孔子庙调查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 3.黄得时编着〈1987〉,〈台湾的孔庙〉。台中: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