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中华民国73年2月22日颁行之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细则第53条综合评定之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现者。
法华寺前身原为明朝末年随郑经来台逸士李茂春(?-1675)的住所。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龙溪人,明隆武2年(公元1645年)举人,也是郑经(1642-1681)的咨议参军陈永华(1634-1680)的知交好友。郑成功之子郑经后于中国大陆军事失利,明永历18年(公元1664年),清兵攻击之下,厦门及金门皆失,李茂春跟着郑氏军队及宗室由厦门撤退来台湾,之后并没有继续为官,反而在赤崁南边郊外临河岸的地方修筑茅草庐、开辟园圃、栽种竹子梅花等寄情养身。李茂春在此地终日诵经养性,陈永华便以庄子梦到蝴蝶的典故,为此园起名为「梦蝶园」。永历29年(公元1675年)李茂春去世以后,茅舍被僧人朋友们改以陶瓦,规模略加修筑扩大,更名「准提庵」。
清康熙23年(公元1784年)第1任台湾知府蒋毓英(生卒年不详)新到任时,又改为佛寺,供奉释迦牟尼佛,并将寺名改为「法华寺」。康熙47年(公元1708年),凤山知县宋永清鉴于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时,便把前殿改为火神庙,奉祀火神回禄;中殿供奉大士,后院另设禅房,种竹木花果,而除此之外还有建钟楼与鼓楼。
康熙60年(公元1721年),南台湾发生大地震,法华寺因而损毁,住持碧天等人集资加以重修,并再塑弥勒佛与四大天王像于前殿(天王殿),至乾隆8年(公元1743年)完工。
乾隆29年(公元1764年)法华寺已成为都城的名胜,台湾知府蒋允熹(生卒年不详)为了使人能在这里陶情养性,特别加建围墙。翌年(公元1965年),又在寺前挖了1座可以供端午节竞渡的大池塘,命名为「南湖」,因为形状像半月,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边还建了1幢榭台叫「半月楼」。池的外围,构筑学书讲堂,成为后世弟子诵习诗书的场所。「法华梦蝶」1度蔚为府城胜景。每逢佳节,知府常率领部属一同泛舟湖上,饮酒做乐。
光绪21年(公元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予日本之后,旋即曹洞宗本山就令佐佐木珍龙(1865-1934)随总督府各官员来台,6月抵台之后,佐佐木珍龙于各地随军行动,在军中从事慰问或举行追悼法会。同年12月,随日本南进军到台南,并与开元寺、竹溪寺、法华寺、大天后宫、考寿院5寺签订誓约。自此法华寺成为曹洞宗末派,并由台南县厅正式认可与日本曹洞宗为「本末」从属关系。
日治时期昭和20年(公元1945年)3月,台南遭受美军轰炸,法华寺的大雄宝殿、南极殿、天王殿等被炸毁,只有乾隆57年(公元1792年)台湾知府杨廷理(1747-1813)所建,后代续修的关帝厅、大正7年(公元1918年)所建的功德堂、昭和元年(公元1926年)所建的纳骨塔及聚贤堂前桥亭和庭院等尚称完好。民国48年(公元1959年)重建后的法华寺,已改为水泥仿木结构建筑,平面由3座殿宇并排而成,面临狭窄的法华街。并于民国53年(公元1964年)及民国62年(公元1973年),重建关帝殿及重修纳骨塔附近围墙拜亭。
虽然法华寺目前大部分的建筑重建后为仿木结构,但因其于历史中的意义且其建筑整体规制上仍依循传统,遂于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列为3级古迹。
法华寺与开元寺并称为台南2大古剎。法华寺原是明郑遗老李茂春的故居,虽然今日当年「梦蝶园」的物事几无留存,但因其历史悠长,其中无论建筑及文物极具文化价值。
建筑的平面布局,由正立面看去,天王殿居中,两翼各有山门,屋顶各自独立,宛若3座庙宇并立,将法华寺建筑群分为中轴及左右路建筑群;而各自又有前中后三段(三进)。总共是3条纵轴线及3条横线交织工整的布局。
中轴三进中,天王殿内两侧墙壁供奉四大天王,中间供奉弥勒佛。由彩绘名师潘丽水(1914-1995)绘制的天王殿门神,神色自然有威严、栩栩如生。具珍贵之艺术价值。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阿弥陀佛及药师佛,两侧共有10尊护法菩萨,此皆为佛教寺院所见之一般崇敬对象。不若台湾许多古老佛寺多有立非佛教神祇来祭祀,以各方神明入庙祭祀、参杂佛道。
值得一提的还有后段附属建筑中的聚贤堂,其中主祀梦蝶园主人李茂春神位。屋前有遮蔽的「桥亭」,桥板全用花岗石铺筑,古意盎然。桥上有鹅颈椅,于此赏玩别有园林趣味。而桥下乌龟与聚贤堂后方「祖堂」墙下壁画「松鹤遐龄」、福禄寿图,合为「嵩寿福禄」的吉祥意像,便有一说行于此桥上可以延年益寿,常有信众刻意走行于上以祈福增寿。所以称「延寿桥」
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延寿桥因木构件的梁、柱、板、瓦等年久朽蚀不堪,突然塌坏。原本庙方要拆除,后在台南市文资处要求下加以保护。
「聚贤堂」也曾是府城知识分子聚集处,道光年间府城5大诗社中的「南社」即以此为根据地。侧面白壁上的壁画为潘丽水所做。潘丽水是战后台南有名的彩绘匠师,流传于世的大多为鲜艳生动的庙门门神彩绘,而法华寺里面有多处壁画装饰为他所做,聚贤堂内的这些作品「达摩面壁」、「庄周梦蝶」尤其特别的是,其因应法华寺作为佛寺以及曾是「梦蝶园」的文化历史,使用传统水墨画的质朴笔法用色,与潘丽水于其他地方著名的门神彩绘极为不同。
左后侧纳骨塔前的围墙上有陈永华「梦蝶园记」的石碑,虽亦历经2个世纪之久的古碑,但已非原物。因清军初入府城时,明郑时期的碑文都被毁坏,此为嘉庆年间创始主人李茂春的后代李梦琼及李宗寅出资重刻之作。
中轴三进中,天王殿内两侧墙壁供奉四大天王,中间供奉弥勒佛。图为南方增长天王(右)、东方持国天王(左),分别持剑与持琵琶。
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阿弥陀佛及药师佛,两侧共有10尊护法菩萨。
建筑的平面布局,由正立面看去,天王殿居中,两翼各有山门,屋顶各自独立,宛若3座庙宇并立,将法华寺建筑群分为中轴及左右路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