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书院又称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创建於清道光11年(西元1831年),可称「南投首学」,其过去的历史对南投县之文教发展有相当程度影响。蓝田书院和草屯登瀛书院、集集明新书院并列为南投县三大古蹟书院。蓝田寓意「蓝田种玉」,以教育後代就像种玉一般,希望能青出於蓝,因此定名为「蓝田书院」,有化璞玉为美玉之涵意。
蓝田书院初创时的配置规模,应为三进二厢式格局,但经过几次大的变动而迁至现址後,成为现在样貌的单进二厢式格局,外环以墙围绕,结构壮丽,属於三合院式的对称型态。殿内更拥有精致的木雕艺术装饰,以及清代留下来的多幅古匾,具历史价值。
蓝田书院俗称文昌祠,是南投县三座书院中最早创建者,源於土番社学後的南投义学。清道光11年(西元1831年),南投县丞朱懋(西元?-1832年)请南北投(今南投、草屯)及水沙连(今竹山、鹿谷)两堡的仕绅商议建书院,很快地得到两堡绅民支持,地点位於街後康寿庄菜园中(俗称大菜园,即今南投市康寿里蓝田街)。书院历时两年後竣工,题名为「蓝田书院」,并立有「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蓝田」寓意「蓝田种玉」,以教育後代就像种玉一般,希望能青出於蓝,因此定名为「蓝田书院」,有教化庶民化璞玉为美玉的涵意。
书院主祀文昌帝君,旁为斋舍,两翼备有厢房。蓝田书院建成後,曾於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重修,清同治3年(西元1864年)改建於今三民里蓝田街,清光绪10年(西元1884年),书院因白蚁之害而重修。
在日本时代,日本人为了顺利统治台湾,於是废除科举制度,因而使传统书院准备科举考试的功能丧失。日明治29年(西元1896年)南投民军群起抗日,许多房舍遭日军毁损,蓝田书院的右庑也在此时遭焚毁,经地方仕绅曾长茹(西元1840-1907年)募捐才予以修复。日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因市区改建进行道路与下水道工程,让书院出入口受阻,直到日大正4年(西元1915年)迁建至现今文昌街位址。迁建完全「依原貌转筑」,其中差异甚少,尤其大门两侧的木雕格屏,完全是旧材沿用,所以前後建筑规模亦相似。
民国46年(西元1957年)书院再次修建,成为现今的样貌。民国50年(西元1961年)获准设立鸾堂,并赐号「济化堂」,意为勉励济世劝化,弘扬圣道之所,之後香火日益鼎盛。只是历经了多次迁建、整修,传统原貌已失,其书院功能也已式微,仅留祠祀之用。民国74年(西元1985年)经指定为台闽地区县定古蹟,之後经历民国88年(西元1999年)921大地震重创,经修复後如浴火重生的书院,再度成为南投县之重要文化资产,延续其历史文化命脉。
蓝田书院初创时的配置规模,应为三进二厢式格局,但经过几次大的变动而迁至现址後,变更为现貌的单进两厢式格局,属於三合院式的对称型态。包括中轴线上的三川门及正殿,外带两侧厢房,并以过水廊连接,为小规模的书院建筑。
正殿为硬山单檐燕尾式的屋顶,屋脊曲度平稳缓和,脊顶并饰有「双龙抢珠」剪黏,脊腹则有花草剪黏,繁简适中。在其他装饰方面,蓝田书院因为历次重修,原有装饰不断流失,尤其是正殿的彩绘。但是书院留存的木雕,其手法属上乘,主要装饰分布於正殿栋架及神龛,无论是透雕或浮雕,其气蕴细腻与浑厚兼而有之,是木雕之佳作。
除了建筑的特色外,庙内挂着多幅清朝古匾,例如清道光22年(西元1842年)的「天上文衡」,清同治3年(西元1864年)的「文明气象」,清同治4年(西元1865年)的「奏凯崇文」,清同治7年(西元1868年)的「瑞气如珠」,以及清同治9年(西元1870年)所立的「丕振斯文」,各有其历史典故可循,都是庙内珍贵之文物资产。
蓝田书院坐西朝东,属於三合院闽南式建筑,新建院门设於东南墙角,名为「奇贤门」,具有避邪及护院功能,是国内文庙中少见的设计。前殿庭前设有照壁一面,照壁有对内祈福、对外辟邪象徵。照壁前方有半月池(古时为泮池)一座,池的两边设有旗杆座,是仿古 「华表」之遗风,意寓「中举」,是文庙的特色之一。庙前竖立碑座,依文献记载,可以看到先贤创院以来,辛勤耕耘的轨迹。另於左墙边设置龙池,名为「龙仙水」,与泮池相互对应。
两侧的厢房是传统式迭桁木构架,及老式土埆所砌筑而成。
墨黑底金黄字的「天上文衡」匾,制作于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深红底金黄字的「文明气象」匾,制作于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
蓝底金黄字的蓝田书院衔牌,制作年代为清道光13年(公元1833年),正中为楷书「蓝田书院」4个浑厚字体,下方的龙首装饰也很抢眼。
蓝田书院入口处有水泥建造的奇贤门,此门具有破煞避邪的功能,为一般书院或庙宇少见之建筑。
这幅交趾陶装饰画的是孙真人(唐朝名医孙思邈)画点龙睛的故事。
书院的门很多都是蓝底配上红色的画像或对联,相当醒目。
新建院门「奇贤门」设于东南方墙角,是一般书院少见的建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