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西螺振文書院

西螺振文書院
*
西螺振文書院是雲林境內第一間民辦書院,也是唯一留存至今的書院建築。入口的門樓是歇山頂,為民國93年(西元2004年)重修。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書院
所在地址: 雲林縣西螺鎮廣福里興農西路6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19年(西元1814年)
經 緯 度: 120.46449,23.79451
指定/登錄機關: 雲林縣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62401504號函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書院

指定/登錄理由

原為內政部公告指定閩臺地區第三級古蹟(縣定古蹟)。

主題導覽

振文書院的前身是文昌帝君祠,最早是由地方仕紳廖澄河(生卒年不詳)等人在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所捐獻興建。清嘉慶18年(西元1813年)西螺當地詩社王有成(生卒年不詳)等人,有感於地方需要明禮教化,廖澄河也積極協助,隔年成立了振文書院,成立之時振文詩社也獻匾「千秋書祖」。

振文書院位於西螺東南部,自成立以來都是地方仕紳風雅酬唱聚會之所,同時也是地方學子就學的地方,有西螺首學之地位。除了教育功能,振文書院同時負有社會教化意義。清末煙毒氾濫,振文書院也創立屬於鸞堂信仰的義孚社,以協助戒離煙害。

自創建以來,幾乎每隔十餘年就會翻修,次數相當頻繁,最後一次大修是在民國88年(西元1999年)的921地震之後。

發展源流

清康熙年間清廷收臺之後,對於書院的政策一方面禁止「別創書院」,另一方面又新建、重設書院來取代原本明鄭留下來之官學。積極以官辦書院來樹立統治權威,官辦書院一開始仍帶有義學的色彩,直到清康熙59年(西元1720年)才在臺灣府蓋了第一間正規的書院「海東書院」,之後各縣便起而仿效。到了清乾隆年間,各地開始陸續推廣書院,但仍以官方為主力,直到清嘉慶、道光年間,充沛的民間活力才真正刺激了教育市場,振文書院也在此時邁出腳步。

正如同許多同時期的民辦書院一樣,振文書院亦由文昌廟與所屬的文(詩)社、社學所增建。在雲林境內,振文書院也是除了官辦的龍門書院之外,第一個成立的民辦書院,而且也是唯一流傳至今的書院。書院成立後,成為西螺街的文教中心,除了原本提倡創立書院的詩社振文社繼續在書院活動之外,鄉里子弟也可以就近進入書院就讀,力圖求取功名。

振文書院除了扮演社會教育之角色外,也相當重視社會責任,日明治39年(西元1906年)設立鸞堂義孚社,以協助社會人士戒除煙癮,是臺灣目前可考最早的戒毒團體。在日本時代,書院的教育功能慢慢喪失,原有的社會教化能量便轉進鸞堂系統,設懿德堂(現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在二戰改建為奉祀五恩主(文昌帝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朱衣帝君、綠衣帝君)、孔子與倉頡的文祠廟。

主要特色

振文書院在維護方面非常重視,目前史料明確有記載的維修年代,有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日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日昭和9年(西元1934年)、民國36年(西元1947年),幾乎每十年重修一次。民國73年(西元1984年)列入縣定古蹟之後,亦於民國78年(西元1989年)進行整體修復工程,但在921地震時受到嚴重損傷,直至民國93年(西元2004年)才修復完成。

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振文書院歷經多次修建,但是仍能維持基本的原貌,而後期幾次修建更引入學者專家參與,讓振文書院能在原有基礎上修復,目前恢復原本的祭祀功能成為文祠廟,主要奉祀五文昌與孔子、倉頡,地方上的子弟每逢大考或就學的選擇時,常來此祈求庇佑,然而管理委員會規定不收香油錢,獨力養護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的平面格局為單進二護龍,在正殿與護龍間,各有一個過水亭做為樞紐相互連接,在正殿前面設有拜亭,可讓信眾進入參拜時,不會直面正殿顯得太過突兀,也可延伸縱向的視覺軸線。正殿屋架是三通五瓜結構,瓜筒造型細長類似「木瓜筒」,有溪底派特徵,通樑下的托木是「鰲龍」,為文昌廟或書院的裝飾特徵。

建築群落裡還有一些附屬建物,例如在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才興建的門樓,雖然為現代建物,但所用石材是清光緒年間的泉州白石,當年便埋藏在地下以備未來使用;另外,還有書院建築常見的字紙亭,頂上的裝飾仿燕尾翹脊,相當可愛,與其他臺灣現存常見的敬字亭造型稍有不同。
正殿神龕內主祀五文昌與孔子、倉頡。正殿祭祀空間上方的「百代文衡」匾,為民國72年(西元1983年)複製,原件已經損佚。
正殿神龕內主祀五文昌與孔子、倉頡。正殿祭祀空間上方的「百代文衡」匾,為民國72年(西元1983年)複製,原件已經損佚。
正殿屋架是三通五瓜結構,瓜筒造型細長類似「木瓜筒」,有溪底派特徵。通樑下的托木是「鰲龍」,為文昌廟或書院的裝飾特徵。
正殿屋架是三通五瓜結構,瓜筒造型細長類似「木瓜筒」,有溪底派特徵。通樑下的托木是「鰲龍」,為文昌廟或書院的裝飾特徵。
香案為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所獻,其前身為設在振文書院內的懿德堂。
香案為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所獻,其前身為設在振文書院內的懿德堂。
拜殿的裝飾性格強烈,無論是獅座、穿斗、員光(彎弓)都布滿裝飾。
拜殿的裝飾性格強烈,無論是獅座、穿斗、員光(彎弓)都布滿裝飾。
清嘉慶年間振文書院落成時,振文社所獻的「千秋書祖」匾,下方的彩繪為精忠報國與孝感動天。
清嘉慶年間振文書院落成時,振文社所獻的「千秋書祖」匾,下方的彩繪為精忠報國與孝感動天。
門樓右側入口的門枕石,所用石材是清光緒年間的泉州白石。
門樓右側入口的門枕石,所用石材是清光緒年間的泉州白石。
門樓上正脊與垂脊上的裝飾樸實,正脊上的龍是用陶土燒製;垂脊上的仙人偶的身體為泥塑,頭部則是陶塑。
門樓上正脊與垂脊上的裝飾樸實,正脊上的龍是用陶土燒製;垂脊上的仙人偶的身體為泥塑,頭部則是陶塑。
字紙亭是書院建築必備的設施,頂上裝飾仿燕尾翹脊,與其他臺灣現存常見的敬字亭造型稍有不同。
字紙亭是書院建築必備的設施,頂上裝飾仿燕尾翹脊,與其他臺灣現存常見的敬字亭造型稍有不同。
書院內有百年井頭,當年習俗取井水調和香灰可以戒毒。
書院內有百年井頭,當年習俗取井水調和香灰可以戒毒。

文獻資料

  • 1.程大學編(1999)。西螺鎮志。雲林縣:西螺鎮公所
  • 2.程見勝(2003)。西螺演義。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 3.黃麗生(2005)。清代邊區儒學的發展與特質:臺灣書院與內蒙古書院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4期,頁97-136。
  • 4.楊朝傑(2012)。西螺溪下游地區之宗教活動與人群關係——以西螺街媽祖信仰為中心(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
  • 5.楊朝傑(2015)。清代臺灣西螺街的形成與發展。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期,頁5-39。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