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聖王廟

聖王廟
*
聖王廟三川殿屋頂採用硬山升簷的作法,中央屋頂部分往上升高。前殿中脊上有一法輪,加上兩旁栩栩如生的剪黏龍飾,象徵雙龍搶珠。
資產類別: 古蹟-國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富貴里中華路239巷19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乾隆26年(公元1761年)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53873,24.07708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國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彰化縣城早期以閩粵地區移民人口為主,聖王廟早期為漳州人重要信仰中心,更是代表性古蹟建築,近代由於社會結構改變產生本土化,原鄉民地域觀念漸少,香火亦不復昔盛,有必要為聖王廟擴大保存空間及維護古蹟風貌。

發展源流

開漳聖王名陳元光(657-711),唐總章2年(公元669年)時,其父陳政(616-677)入閩討伐,後來陳政逝世,陳元光於唐儀鳳2年(公元677年),繼任其父之征伐。垂拱2年(公元686年),陳元光上表請設漳州,漳州設治,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唐景雲2年(公元711年)時,陳元光在征戰中亡故。唐開元4年(公元716年),立廟祭祀。宋徽宗政和3年(公元1113年),賜廟額「威惠」。陳元光因建立漳州、推動該地經濟文化政策等貢獻,被稱為開漳聖王,為漳州人所重,並逐漸添上神化的色彩。

隨著赴臺灣開墾的移民,作為漳州守護神的開漳聖王也來到臺灣。大正8年(公元1919年)臺灣總督府編印的《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中,全臺開漳聖王共53座祠廟,臺中、彰化地區共有7處。

主祀開漳聖王的聖王廟,在乾隆26年(公元1761年)建廟於縣城西門附近,為漳州移民的信仰中心。乾隆60年(公元1795年)時,發生陳周全(?-1795)事件,陳周全等人進入彰化城後,因部眾劫掠等原因,導致民眾反感。且儘管泉州籍的陳周全起事之初,集結了漳、泉、客等不同籍貫的部眾,但仍無法擺脫分類問題。當時清軍的反攻自西門入城,位於西門附近的聖王廟和其漳屬信眾便成為重要的協助。但在該事件中,聖王廟也遭受波及,直到嘉慶12年(公元1807年)才有重修的紀錄。

道光28年(公元1848年),臺灣中部發生強烈地震,以彰化、鹿港受創最為嚴重,許多彰化地區的廟宇,在此次地震後,皆有重修的紀錄,聖王廟也在咸豐10年(公元1860年)重修。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聖王廟在總董林獻章(1857-?)的主事下,結合漳州各邑董事進行重修。此次重修形成聖王廟今日的規模,也重修了長生祿位祠。

戰後初期,聖王廟的部分空間被作為軍隊的倉庫,從此少有民眾進入廟中參拜。廟產則由彰化市公所接收,也由彰化市公所擔負管理維護的責任。民國60年(公元1971年),彰化市公所將聖王廟的空間出租,設立威惠托兒所。後又經過幾次的整修,但民國71年(公元1982年),托兒所仍以聖王廟安全堪虞為由,結束招生。此後,聖王廟廟門經常關閉,建築也日益毀壞。

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內政部公告聖王廟為2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進行整修工程,於民國85年(公元1996年)竣工。民國96年(公元2007年)和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又分別針對開漳聖王神像與匾額進行修復工作。

主要特色

聖王廟又稱威惠宮,也稱大聖王廟,因彰化城內有另1座由陳姓族人所建的小聖王廟,其屬性較接近宗族廟,今已不存在。聖王廟為漳州移民的信仰中心,與其他地區移民的人群廟並立,是地區開發史的重要證據。聖王廟三川殿前有1座八字牆,在彰化市區有八字牆作法的廟宇尚有元清觀。外框以泉州白石圍繞,頂堵雕有一裝飾用的假脊假簷,上頭還隱約可看到瓦當和滴水,左右框則雕飾象徵平安的花瓶,臺基上為三王圖(一般可見禽中之王鳳凰、獸中之王麒麟和花中之王牡丹),象徵三王獻瑞。八字牆墀頭(山牆靠近屋簷口,屋角成斜面的部分,多以灰泥做框,內以泥塑或交趾陶做裝飾,廟宇或大宅則安置交趾陶片,或擺上小石獅以鎮邪)用泉州白石雕了1對閉口獅座,造型古樸活潑。

三川殿屋頂採用硬山升簷的作法,中央屋頂部分往上升高。前殿中脊上有1法輪,加上兩旁栩栩如生的剪黏龍飾,象徵雙龍搶珠。門楣上以獅首門印裝飾門簪,兩旁有1對青斗石雕石獅,基座則刻上麒麟、鳳凰和八駿馬,雕刻工法蒼勁有力,線條渾厚。前殿簷柱下的方形石柱珠,各面圖案以雙夔龍為框,中央為夔龍組合的字,左為「福」字,右為「祿」字。

拜殿屋脊上有雙龍護衛的仙人騎獸,造型獨具特色。拜殿前的1對龍柱,採單龍盤柱,龍緊貼柱身盤繞2圈,在臺灣其他地方甚為少見,此龍柱柱身為圓形,無鏤空雕,左龍柱和右龍柱造型明顯不一,左龍柱為4爪不握珠,張口含珠,右龍柱為3爪握珠,口微張但不含珠,造型樸拙。

聖王廟的正殿供奉開漳聖王,兩旁為一老一少太監侍者。在近年整修施工過程中,發現正殿神龕下埋有磚契,磚上以墨字題年代和吉祥字句,是古代建屋儀式的證物。正殿木架構以3根通樑、5個瓜筒組砌而成的棟架,稱為三通五瓜,在三通五瓜的樑柱下方,有龍頭魚尾造型的木雕,稱為鰲魚,意喩獨佔鰲頭、金榜題名。

彰化聖王廟的祭典中,以每年2月15日開漳聖王壽誕最為隆重。《彰化縣志》便載:「每年二月十五日,演劇祝壽,燈燭爛若日星,匝月不休。」聖王廟的後殿供奉開漳聖王夫人,左室供奉觀音菩薩,右室則供奉聖王廟創廟和修建有功者的長生祿位。在許多開漳聖王廟裡,都會陪祀聖王媽,但是專闢一廂祭祀者較少,且每年5月5日聖王媽聖誕時,也會舉辦盛大的活動。
拜殿前的1對龍柱,採單龍盤柱,龍緊貼柱身盤繞二圈,在臺灣其他地方甚為少見,此龍柱柱身為圓形,無鏤空雕,左龍柱和右龍柱造型明顯不一,其中左龍柱為四爪不握珠,張口含珠。
拜殿前的1對龍柱,採單龍盤柱,龍緊貼柱身盤繞二圈,在臺灣其他地方甚為少見,此龍柱柱身為圓形,無鏤空雕,左龍柱和右龍柱造型明顯不一,其中左龍柱為四爪不握珠,張口含珠。
正殿木架構以三根通樑、五個瓜筒組砌而成的棟架,稱為三通五瓜,在三通五瓜的樑柱下方,有龍頭魚尾造型的木雕,稱為鰲魚,意指獨佔鰲頭、金榜題名。
正殿木架構以三根通樑、五個瓜筒組砌而成的棟架,稱為三通五瓜,在三通五瓜的樑柱下方,有龍頭魚尾造型的木雕,稱為鰲魚,意指獨佔鰲頭、金榜題名。
聖王廟的正殿供奉開漳聖王,兩旁為一老一少太監侍者。正殿神龕下埋有磚契,磚上以墨字題年代和吉祥字句,是古代建屋儀式的證物。
聖王廟的正殿供奉開漳聖王,兩旁為一老一少太監侍者。正殿神龕下埋有磚契,磚上以墨字題年代和吉祥字句,是古代建屋儀式的證物。

文獻資料

  • 1.丁荷生、鄭振滿(1992)。〈閩臺道教與民間諸神崇拜〉。刊於中研院民族所集刊,73:33-52。 
  • 2.李乾朗(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 
  • 3.高致華、萬超前(2011)。〈近百年開漳聖王陳元光相關研究趨勢論述〉。臺北文獻176:205-229。 
  • 4.陳仕賢(2005)。彰化歷史散步:半線文化資產巡禮與八卦山文史行腳導覽解說手冊。彰化:鹿水文史工作室。 
  • 5.陳仕賢(2006)。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導覽手冊。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 6.蔡相煇、吳永猛(2001)。《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空大。 
  • 7.閻亞寧(2014)。《彰化縣國定古蹟聖王廟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彰化:彰縣文化局。 
  • 8.樊語婕等撰稿、文念萱總編輯(2011)。《彰化縣古蹟導覽叢書:聖王廟》。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 9.鄭鏞(2009)。〈論開漳聖王信仰體系的特點〉。漳州師範學院學報4:71-78。 
  • 10.李建緯(2012),《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頁71-77。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