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彰化西門福德祠

彰化西門福德祠
*
西門福德祠的信仰,根據考據乾隆46年 (公元1781年)已經具備有正殿及拜殿的規模,因此當地人稱之大西門福德祠。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富貴里中華路243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寺內存有清乾隆46年(公元1782年)的「福溢通濟」匾,推測建於乾隆年間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53806,24.07758
指定/登錄機關: 彰化縣政府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神龕上懸有清乾隆46年(1782年)的「福溢通濟」匾,與光緒7年(1881年)的「萬福攸同」匾、以及「福德祠」匾;中堂兩側的山牆上,各嵌有木質碑記,分別是「大西門重建福德祠碑記」與「大西門重建福德祠捐題芳名碑記」,這些不僅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文物,也是研究該祠相當重要的史料。

發展源流

西門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左祀註生娘娘,右祀郭聖王公;福德正神即為土地公信仰,為臺灣最普遍的信仰之一。

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施琅(1621-1696)平定臺灣鄭克爽(1670-1707)出降,清領初期臺灣設置1府3縣,半線(今彰化)隸屬諸羅縣管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將諸羅縣中間土地,北起大甲南至虎尾,設為縣治,縣署設於半線今彰化市,彰化建置自此開始。雍正12年(公元1734年),時任知縣秦士望仿諸羅知縣周鍾瑄(1671-1763)之法,於街巷外遍植莿竹為城,建東西南北四城門,為彰化建城的初始規模。嘉慶2年(公元1797年),知縣胡應魁(?-1808)重植莿竹城,並於四門增建城樓,至嘉慶16年(公元1811年)知縣楊桂森(生卒年不詳),有感舊有彰化縣土城容易倒塌,防禦能力也比磚牆低,率先捐出自己俸祿,加之士紳賴應光(生卒年不詳)等人響應共同捐銀1萬5000元,改建東南西北4門為磚牆建築,西門福德祠即建在西城門的位置。

西門福德祠確切的興建時間,目前查無史料記載,僅能從現存文物推斷建造時間,現已知於乾隆46年 (公元1781年)由當地鄉紳重修前,西門福德祠已經存在,由此可證明,西門福德祠的信仰,至今已經超過200年歷史,根據考據此時已經具備有正殿及拜殿的規模,為此時期全臺福德祠罕見的大型規模,也因此當地人稱之大西門福德祠。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彰化地區大地震,造成福德祠毀損嚴重,隔年由當地西街信士陳庇捐獻修建正殿,其餘毀損部分因經費不足,暫時無力修復。

直至光緒7年(公元1881年),由總理陳上流(生卒年不詳)發起,邀請當地宗親陳振聲(生卒年不詳)、陳春煙(生卒年不詳)及何秋華(生卒年不詳)、余上論(生卒年不詳)等人重修西門福德祠,將原有正殿中堂增高,依據舊制修復拜殿與迴廊,並買下左側土地建置左翼室,致使西門福德祠不僅恢復原廟貌,規模更加宏大。日治時期兩側翼遭當地居民占用,又因此時期彰化市進行市區改正拓寬西門,而拆除了部分的西門福德祠建築,廟宇也被迫往後遷移,致使格局縮減為僅有正殿前帶拜亭,即現存所見之廟貌。

清領時期彰化設縣治,建立東南西北四城門,於初期四城門皆建有福德祠祭祀土地公,祈求土地神保佑鄉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城門的拆徐,東、南、北3座福德祠,因破壞拆除,已不見清領時期建築風貌,惟西門福德祠雖有破壞,但主體保存完整,更顯彌足珍貴,可以透過了解西門福德祠的發展源流,所留存的歷史文物,了解到200多年前彰化建置的歷史,更見證了彰化地區近代的發展史。

主要特色

目前西門福德祠建築為一拜殿一正殿之歇山式建築,此格局稱為「三間起一條龍前帶拜亭」,係光緒年重建時之結構。拜亭採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蘆造型,其為四柱三疊斗式捲棚構造,在拜殿前後牌樓樑枋上都有透雕螭虎紋樣的斗抱。原燕尾處有剪黏貼飾與泥塑等民間信仰人物與花鳥裝飾,但多數已脫落,雖不是富麗堂皇,但其工藝價值仍值得欣賞。牌樓樑枋下安裝「三關六扇式」門扇,中央為兩扇板門,左右各設有兩格扇,各自可以獨立開合,也可將板門連格扇往側邊整個打開,所以叫做「三關六扇」,常見於臺灣民宅。

正殿為燕尾屋脊的硬山式建築,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式(直接將桁木置於山牆上的作法),共有九架檁,在前五架檁與七架檁間偏五架檁下方有一截面六邊形的燈樑,用以懸掛紙燈與線香。正殿自建廟以來持續做為主要的祭祀活動空間,原本西門福德祠兩側有左右翼房做為儲存空間,但後來遭到占用,因此目前正殿還兼具儲藏功能,略顯壅促。

現存福德祠雖不如史料中規模宏大,也經歷多次修復,最初原貌已不存在,但諸多歷史文物仍舊保存下來,祠內有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由西街信士所獻「福溢通濟」匾,為現存廟內最早的史料文物,也是最重要的歷史時間證明。正殿留下光緒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及「大西門重修福德祠捐題牌記」2塊木製碑文,可了解到修繕過程與當時福德祠的整體建築格局規模。正殿神龕前有1座石製香爐,為道光16年(公元1836年)由當時信女黃門沈氏所敬獻,使用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另有1件癭木香爐(癭木泛指所有長有結疤的樹木),正面為紅漆陽刻字「西門街」和「福德爺」,其右為陽刻字「弟子林昌奉」,通常此類香爐年代較早,可能為清代所製。也因為這些文物極具歷史價值,西門福德祠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3級古蹟

西門福德祠所奉郭聖王公神像,呈現坐姿右腿盤坐、左腿自然垂下的獨特坐姿。相傳郭聖王公原名郭忠福(923-938),於16歲於藤座上得道成仙,其母趕至欲將聖王搬下,卻只拉動左腳、右腳怎麼拉都拉不動,也就是聖王神尊雕刻左腳都自然垂下的原因,相傳聖王死後常顯靈庇佑鄉里,為福建泉州人的守護神,福德祠內供奉聖王,即清領時期福建墾民來臺,將原鄉信仰帶來的證明之一。
正殿留下光緒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可了解到修繕過程與當時福德祠的整體建築格局規模。
正殿留下光緒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可了解到修繕過程與當時福德祠的整體建築格局規模。
牌樓樑枋下安裝「三關六扇式」門扇,中央為兩扇板門,左右各設有兩格扇,常見於臺灣民宅。
牌樓樑枋下安裝「三關六扇式」門扇,中央為兩扇板門,左右各設有兩格扇,常見於臺灣民宅。
西門福德祠拜亭採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蘆造型。原燕尾處有剪黏貼飾與泥塑等民間信仰人物與花鳥裝飾,但多數已脫落。
西門福德祠拜亭採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蘆造型。原燕尾處有剪黏貼飾與泥塑等民間信仰人物與花鳥裝飾,但多數已脫落。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西門福德祠>
  • 2.王建旺(2003)。《臺灣的土地公》。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 3.陳梅卿(2000)。《說聖王.道信仰:透視臺灣廣澤尊王》。臺南市: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 4.李建緯(2012)。《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頁105-111。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