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清觀是臺灣唯一以「觀」為名並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廟,又稱為「天公壇」,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1763年)始由彰化地區的泉州府移民集資創建,目前位於都市中心,有必要為元清觀擴大保存空間以維護古蹟風貌。
2.元清觀建築以木結構的精美著稱,像前殿斗座以象形等題材變化多樣、龍拱板富設計性、出挑的翹上有各種不同的雕刻等,都可看出此廟在木作上的獨創性。
3.建築裝修部份,前殿外觀使用牌樓造形的重簷式屋頂,看來相當華麗;門前1對青斗石精雕石獅,體態渾圓活潑,或是廊牆看堵嵌上的磚雕及交趾陶,俱是難得的民間藝術佳品。
官方從雍正到乾隆初年,陸續倡建觀音亭、孔廟、關帝廟、城隍廟,構成彰化城早期的寺廟組合。乾隆中葉後卻有所變化,陸續建立的廟宇,多具移民祖籍信仰的色彩。元清觀由泉州晉江舊溫陵移民所捐建,三川殿上懸掛「溫陵福地」匾,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始由泉州府移民集資創建。主祀玉皇大帝,又稱為天公壇。
據《彰化縣志》記載,昔日元清觀前有戲臺1座,每逢農曆正月初9玉皇聖誕,演戲酬神長達10餘日,婦女焚香不絕,觀者如堵。
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山門及戲臺因地震損毀,士紳原議遷建,後因戴潮春事件而暫緩。同治5年(公元1866年),由舉人蔡德芳(1824-1899)、士紳陳元吉(1811-1884)等倡議重修。直到光緒13年(公元1887年)才全部完工,歷時長達20年,大致形成現今之規模。明治31年(公元1898年)撰〈溫陵元清觀碑記〉。
日治時期頒行彰化市「市區改正」都市計畫並陸續執行、闢開道路,對於許多廟宇及民宅均造成損害,亦為元清觀建築格局遭受不完整破壞之主因。元清觀損壞情形如下:廟前原有之廟埕及戲臺被民生路分隔,廟前戲臺拆除,只留下部分的廟埕。拓寬元清觀右側之陳稜路,並將元清觀正殿右梢間及後殿右次間拆除,牆體內縮,使得部分大木結構裸露在外。
彰化市公所曾於民國45年(公元1956年)加以整修,民國47年(公元1958年)和64年(公元1975年)進行部分翻修。但此期間大批的違建戶佔住廟地,自行釘板隔間,舉火而炊,許多精美的石雕、木雕被圍入竹蓬板屋之中,以致廟宇遭到嚴重破壞。
民國71年(公元1982年),市公所與違建戶達成拆遷協議。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內政部指定為2級古蹟,民國77年(公元1988年)完成修護工作。
民國88年(公元1999年)921地震,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進行修復。民國95年(公元2006年)發生火災,造成元清觀正殿全毀。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舉行重修入火安座大典。
元清觀今日的建築體仍維持清同治、光緒年間重修時的風貌,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其前後進依序為第一進的三川殿、第二進的拜殿與主殿及第三進的後殿,各進間都設置天井並以迴廊相連接,左右邊以牆廊圍成封閉的空間。三川殿前兩側有八字牆。元清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配置,各進面寬相同,三川殿面寬為五開間,符合玉皇大帝之神格。元清觀主祀玉皇大帝,配祀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兩旁從祀張天師與玄天上帝,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兩旁配祀十八羅漢。三落起,座西朝東。依軸線向內為龍虎牆木作部份最精美。
五門殿屋頂為歇山牌樓升簷式造型,正門三開間處屋頂升高,兩旁屋簷較低,主次分明。三川殿壽樑上的看架斗栱,栱身雕刻有象頭栱造型,取其「太平有象」之意。在三川殿明間中門的兩側,有1對石雕的雄、雌獅子,造型生動,比例優美。正門的門簪為龍首造型,次間的門簪為獅子造型,稍間的門簪為蟾蜍造型,古代文人喻月宮為蟾宮,裝飾蟾蜍造型有科舉高中、金榜題名的涵意。三川殿的門神彩繪,正門門神為趙天君與王天君的造型,有別於一般王爺廟的門神,龍邊為王天君持執鋼,趙天君手持鞭,守護元清觀廟門,三川殿彩繪及門神為和美彩繪匠師陳穎派(1933-)的作品。
三川殿兩側牆堵可以看到大幅的交趾陶壁堵,以麒麟及鳳凰圖案為主題,構圖及用色典雅,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交趾陶佳作,為清光緒3年(公元1877年)重修時的作品。元清觀舊有的圓拱門門框及門額邊框,運用精緻的磚雕。而在三川殿左右兩側牆堵的磚雕最為精彩,上截的磚雕比較大片,是將磚貼上後再雕刻。由於磚已經燒好了,再以雕刻,此種雕法稱為窯後雕。構成大獅小獅戲綵球的圖騰,大獅小獅引申為「太師與少師」,為周代官制,是功名的象徵。下截則有圓弧形的磚,是在未燒成磚,還為土坯時,就進行雕刻,燒製後呈現出天然的弧度,此種雕法稱為「窯前雕」作為邊框起伏線腳。
三川殿有明治31年(公元1898年),吳德功所撰〈溫陵元清觀碑記〉碑文。正殿屋頂為重簷歇山式建築,為了承受屋頂山牆的重量,在正殿次間增設1列柱子,元清觀的增柱法為臺灣傳統建築的先例。拜殿前有1塊青石石雕,稱為御路,上方刻有雲龍,為神聖空間的象徵。拜殿前的龍柱是清光緒3年(公元1877年)重修時的作品,為清末龍柱造型的佳作。龍柱採單龍盤柱,龍柱上方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柱頭有李白醉寫番表等人物雕刻。
元清觀另設有民藝館,是提供民俗技藝傳承研習的園地,讓有心參與民俗技藝之青少匠,有適當的學習場所,讓宗教文化與傳統民俗技藝能繼續傳承。
門前1對青斗石精雕石獅,體態渾圓活潑,為難得的民間藝術佳品。
玉皇大帝漢人信仰中位階最高的天神。早期許多敬奉天公的方式,均沒有設金身,而是以香爐替代,元清觀所供奉的玉皇大帝金身極為少見。
拜殿前有1塊青石石雕,稱為御路,上方刻有雲龍,為神聖空間的象徵。拜殿前的龍柱是清光緒3年(公元1877年)重修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