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河运而发达的新庄,早年对外交通以河岸对渡为主。邻近新庄的上、下渡口商业发达,各族群的主要信仰寺庙也邻近渡口而创建,例如︰新庄街三大庙慈佑宫、广福宫、武圣庙。正因商业繁荣,也引起盗匪觊觎。为了防制匪徒侵袭,所以当年邻近渡口之处创设了望台,台下一楼则为码头工人的休息处,此栋二层楼建筑即为潮江寺的前身。
相传有民众在河中捡到状似观世音菩萨的石头供奉於二楼,所以命名为潮江寺,後来也将原座落於了望台旁的土地公庙移到一楼供奉,形成目前所见一楼福德祠、二楼潮江寺的格局。
清康熙33年(西元1694年)的地震,导致地层下陷形成康熙台北湖,为新庄平原带来地广肥沃的农业优势,也让新庄取代八里,成为台湾北部重要之港口。地震後台北盆地陷落,使得外地船舶走淡水河可直接溯及新庄,於是台北湖成为淡水的内港,而新庄取代八里的地位。
清雍正10年(西元1732年)正式取消只有男丁才能来台的限制。移民政策改变之後,原来垦户的亲眷以及新的垦户涌进北部,新庄平原成为移民之新天地。
新庄有上、下两个渡口,上渡口於现今慈佑宫附近;下渡口则在现今广福宫前的河岸。新庄当时水运可上通大溪、下达淡水港,以码头之便让大量移民从新庄上岸,转到其他开垦地区。此外,新庄也是民生物资与农产品出口的转运港,成为交换与供应周边聚落之重要市集。当年新庄可联系莺歌、三峡、淡水、石牌、双园、大稻埕、永和、景美等渡口,是北台湾非常重要的交通转运站。
在如此繁忙、高流量的交通运作下,治安也随之吹起警报,例如大型的战乱,清乾隆年间之林爽文事件,新庄被攻陷;清咸丰年间的漳泉械斗,以泉州人为主体的新庄被战火波及。新庄亦因为商业繁荣,引起盗匪觊觎,清嘉庆9年(西元1804年)着名的海盗蔡牵(生卒年不详)从沪尾登陆,沿淡水河攻击新庄,这类的盗匪侵扰,让新庄的客商与居民不胜其扰。
这样的防御思想下,在交通渡口要地设立了望台警戒,再自然不过,潮江寺当年即在此思维下,於上渡口附近构筑起来。因为邻近新庄庙街的米市巷,当年港口有大量的劳力需求,演变成楼上为了望台,楼下为工人休息之工寮,当地人旧称为「草厝仔间」,可见证这段过往。後来瘟疫横行,林口人士蔡盛(生卒年不详)於河面上捡到形似观世音菩萨的石头,粗雕为观音神像入祀了望台二楼,当地人募款修建为潮江寺,而了望台附近的福德祠也一并入祀,然而土地公与观世音入祀的顺序,目前众说纷纭,已不可考。
新庄潮江寺位於米市巷头(新北市新庄区新庄路387巷),依照台湾建庙奉祀的建筑习惯,负有保佑米市巷住民以及新庄街之责任。潮江寺最早的坐向并非如此,而是像新庄慈佑宫或是淡水福佑宫等紧邻港口的庙宇一样,都是面对港口。潮江寺当初朝向一溪之隔的板桥江子翠(江仔嘴)地区,後来因为地方人士反应,认为旧坐向无法庇佑新庄居民,所以才转为现在的方位。
潮江寺主体以砖造,为闽南式与大正时代西洋式的混合风格街屋。二楼有精致的殖民地样式的露台,栏杆设计成花瓶样子做为装饰,不同於一般上低温釉色之花瓶栏杆,潮江寺的露台栏杆则以日本时代流行的洗石子手法施工。二楼顶有一面牌楼,中央有「潮江寺」的泥塑匾额,两侧边有菱形花边装饰。屋身山墙旁边有一个古朴的金炉,全部用砖造,上面的排烟口为葫芦形状。
新庄潮江寺一楼为福德祠,二楼则主祀观世音菩萨,一楼与二楼间有狭窄的木梯相连,格局类似日本时代市区改正後的街屋样式,因为一楼的挑高,加上地坪不够大,只能让楼梯陡上与二楼相连,以现代的室内格局观念来看,行走起来不甚方便。一楼主祀福德正神,神像为石刻,与一般木刻或泥塑之神像不同,相传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二楼则主祀观世音菩萨。从露台看出去,隔着香炉可以眺望米市巷,想像当年新庄街上的风华。
二楼露台的栏杆以花瓶做为造型,并以洗石子工法施工。
二楼原本主祀观世音菩萨的神龛,由于整修之故,暂时将观世音菩萨移到他处供奉。
二楼内部左方的窗子以砖头迭成,内侧装上可滑动开闭的木条。
潮江寺近年来因地层下陷,地面前高后低,让佛座神龛倾斜,目前正在招募重修资金。图为捐献的信众的名牌墙。
潮江寺一楼主祀福德正神,神像与一般木刻或泥塑的神像不同,潮江寺的福德正神为石刻。
一楼与二楼间以传统的木梯相连,既狭窄又陡,走起来并不方便。
从二楼的露台往下看,正对米市巷,是早年米谷上岸后,码头工人运米进新庄街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