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學甲後社集和宮蜈蚣陣

學甲後社集和宮蜈蚣陣
*
蜈蚣陣是以18塊木板連裝而成,由152人分2班輪流扛抬行走,上面分坐36位小朋友扮演歷史人物,每次戲目與出陣皆不相同。
資產類別: 傳統表演藝術-傳統表演藝術-雜技
所在地址: 臺南市學甲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05月01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胡家綾
經 緯 度: 120.18426,23.25241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0102986號
資產保存者: 傳統表演藝術-雜技

指定/登錄理由

1.深具傳統藝術傳承價值與歷史地位,具備特殊藝能表現。

2.為學甲刈香必備之陣頭,完全人工扛抬,全臺唯一。而龍頭鳳尾之蜈蚣陣,與其他地方之蜈蚣陣不同,具在地性與特殊性。

3.保存者因家傳承襲淵源,精通和能體現該項傳統藝術,並在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祭典中佔有重要地位。

發展源流

「蜈蚣陣」,或稱「蜈蚣棚」或是「蜈蚣閣」,屬於「藝閣」的1種,藝閣中亦包含「藝陣」(俗稱「陣頭」,在臺灣用以泛指民間宗教遊行中的動態表演)。只是「蜈蚣陣」屬於沒有表演的藝陣,大致也是臺灣陣頭中唯一不具動態表演的陣頭。

藝閣源自花燈,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從唐肅宗初年(公元756年)起,民間有「以山車路船載樂往來」的表演形式,推測其可能為藝閣之起源。山車,即在車上搭1個彩繪造景的棚閣,並載著扮成神仙的人物遊街;路船,則是以竹木綁成船隻形狀配上彩繪裝飾,由人力肩扛行走。這兩種形式均隨著漢人渡海來臺而傳過來,並於清咸豐年間(公元1850至1861年間)成為重要的遊藝陣頭。蜈蚣陣主要是在木板搭建的支架上乘坐扮相的孩童,由人力肩扛行走動,因此在造型形式屬於藝閣一類,但又因它特有的宗教意涵而多被分為陣頭一類。

相傳為某年中國大陸福建某地居民準備興建廟宇供奉王爺,沒想到動土時驚動了當地的蜈蚣精,地方上從此不得安寧,王爺廟也無法如期完成,王爺盛怒之下,施展法力收服了蜈蚣精,蜈蚣精從此成為王爺的開隊部將,成為「百足真人」,因此在刈香時,多有蜈蚣陣(或稱百足真人陣)先行開路。民間相信蜈蚣陣具有驅邪逐魔、祛災保境、開路解厄的神力,因此通常以他做為刈香或繞境時的開路先鋒。

在臺灣西南沿海地區有5個重要的大型繞境祭典,稱為「西南五大香科」,又稱「南瀛五大香」,分別為學甲慈濟宮學甲香、佳里金唐殿蕭壠香、西港慶安宮西港香、麻豆代天府麻豆香以及土城鹿耳門聖母廟土城香;每1個香科繞境時各有特色、各具陣頭,其中都有蜈蚣陣,卻也各有差異。例如:學甲後社集和宮蜈蚣陣就是參加學甲慈濟宮學甲香。學甲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每年農曆3月11日,均會於當時先民登路地-將軍溪畔「頭前寮」舉行祭典,隔海遙祭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白礁的保生大帝祖廟慈濟宮,因此又稱為「上白礁」。原為當地信眾早期的遙祭活動,到了民國66年(公元1977年)之後由於官方支持,擴大祭典層次,逐漸成為今日的規模。除每年固定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及繞境外,由於上白礁刈香所經過的香路,主要行經學甲、中洲莊,其他莊頭都未列入上白礁祭典繞境的香路。於是慈濟宮為祈求其他未被上白礁刈香巡經的莊頭平安,遂另擇期舉行繞行學甲13庄的3天刈香活動,稱為學甲香。學甲刈香儀式採「出香-繞境-入廟」的型態,所有參與之藝陣與神轎,每日出發前,都需至慈濟宮「拜廟」,由紅頭法師做法淨陣,此儀式有接香的意味;蜈蚣陣也不例外,由於集和宮的蜈蚣陣相傳為青龍化身,因此陣式為木製的龍頭鳳尾,與其他地區紙糊頭尾的蜈蚣陣不同。龍頭鳳尾平日祭祀於集和宮內,組閣後由法師做法,行上馬儀式,賦予其法力後啟程。啟程後,蜈蚣陣首先繞廟埕3圈,之後由人力肩扛帶頭按照預定的路線繞境。

主要特色

後社集和宮蜈蚣陣於學甲鎮每年農曆3月11日舉行上白礁,且每4年舉行刈香活動(3月9日至11日)。學甲後社集和宮蜈蚣陣的特色為龍頭鳳尾,蜈蚣陣是以18塊木板連裝而成,由152人分2班輪流扛抬行走,上面分坐36位小朋友扮演歷史人物,每次戲目與出陣皆不相同,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羅通掃北」、「隋唐演義」、「白虎戰青龍」、「薛剛鬧花燈」、「郭子儀大戰安南國」、「狄青押軍衣」、「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戰八寶」、「水滸傳」、「岳飛傳」等13齣戲碼,全依於神明前「擲筊」結果而定,由於遊行繞境時整個陣勢有如蜈蚣出現、百足爬行,所以稱做「蜈蚣陣」。
 
集和宮蜈蚣陣身上的龍頭和鳳尾在裝閣時才取出,活動結束後再保存好。但自民國80年(公元1991年)起,因為神明指示,開始設位奉祀蜈蚣陣的龍頭、鳳尾,並取名為「蜈蚣公」,定壽誕為農曆的6月25日。為此集和宮還特地請慈濟宮保生大帝降駕,替「蜈蚣公」找源頭,指出「蜈蚣公」是青龍神轉化,因輔佐保生大帝有功,奉旨冊封為大帝護衛,有鎮煞驅邪之能力。因此,每當繞境時,沿路的住家多提早備好香案等待蜈蚣陣經過時祭拜,另外,因為相傳鑽蜈蚣陣或是觸摸蜈蚣頭均可消災解厄,亦有信徒依序伏地,等待蜈蚣陣從身上跨過。
 
參與蜈蚣陣的孩童,年紀多介於5至12歲之間,因為人工肩扛,所以孩童體重有限制需為35公斤以下。孩童需清早起化妝扮相並穿戴花花綠綠的戲服遊行,繞境過程中神童會灑糖果,象徵平安糖。根據流傳於民間的習俗,參與蜈蚣陣的小孩均能平安健康長大,因此報名十分踴躍。若席位供不應求,廟方還會擲筊請示神明決定由哪些孩童參與蜈蚣陣。結果宣布後,所有角色價錢皆一致,須繳納約10,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費用,其中皇帝角色會由化妝師挑選出並進行擲筊,最高杯者獲選。
 
集和宮蜈蚣陣為現今唯一具龍頭鳳尾且以人力肩扛的蜈蚣陣,而其參與的學甲上白礁亦是文化資產,重要性不可言語。

相傳鑽蜈蚣陣或是觸摸蜈蚣頭均可消災解厄,因此蜈蚣陣繞境時常有信徒依序伏地,等待蜈蚣陣從身上跨過。
相傳鑽蜈蚣陣或是觸摸蜈蚣頭均可消災解厄,因此蜈蚣陣繞境時常有信徒依序伏地,等待蜈蚣陣從身上跨過。
集和宮蜈蚣陣為現今唯一龍頭鳳尾又以人力肩扛的蜈蚣陣,圖為陣末的鳳尾,而龍頭鳳尾是陣中最受歡迎的席位。
集和宮蜈蚣陣為現今唯一龍頭鳳尾又以人力肩扛的蜈蚣陣,圖為陣末的鳳尾,而龍頭鳳尾是陣中最受歡迎的席位。
集和宮的蜈蚣陣相傳為青龍化身,木製龍頭平日祭祀於集和宮內,組閣後由法師做法,行上馬儀式,賦予其法力後啟程。
集和宮的蜈蚣陣相傳為青龍化身,木製龍頭平日祭祀於集和宮內,組閣後由法師做法,行上馬儀式,賦予其法力後啟程。

文獻資料

  • 1.黃文博(1991)。《當鑼鼓響起臺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
  • 2.黃文博(2000)。《臺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
  • 3.陳彥仲、黃麗如、陳柔森、李易蓉、謝宗榮、張志遠、陳仕賢等 (1993)。《臺灣的藝陣》。臺北:遠足文化。
  • 4.呂理政等(2014)《天人會水火交》。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