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港香歷史悠久,其藝陣在臺灣刈香中最具特色,且武陣與曾文溪開發及聚落發展有密切關係,值得加以保存。
2.「西港刈香」為臺灣廟會庄頭性陣頭最多之大型廟會,香境涵蓋原臺南縣 96村鄉,堪稱「臺灣第一香」,於刈香史上別具意義。
3.此香保有臺灣最具傳統請會儀式之廟會。
西港刈香,民間稱為西港仔香,為臺灣少數香(刈香繞境)醮(王醮)合一的祭典。西港王醮歷史悠久、規模盛大,其王船祭與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齊名,但型式不同、各有特色,故民間有「北西港,南東港」的說法;西港仔香則包含曾文溪流域近百庄頭,深具地方歷史與文化意涵,故名列臺南「五大香」之一。
西港刈香的中心為西港玉敕慶安宮。慶安宮為西港仔街、瓦厝內、南海埔、堀仔頭和茄冬腳等「五角頭」共管,主祀媽祖,陪祀十二瘟王、保生大帝、關帝聖君、中壇元帥、城隍等神祇。關於廟宇的創建年代,相良吉哉( 生卒年不詳)《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為康熙51年(公元1712年)所建,但廟方碑誌則宣稱為永曆16年(公元1661年)成立。文史研究認為西港仔在鄭氏時期就有中壇元帥和城隍的在地信仰,但媽祖則是到清康熙61年(公元1722年)朱一貴(1690-1722)事件後,清軍才將鹿耳門天后宮的媽祖帶到西港仔街合併供奉。
慶安宮原為西港仔市街的角頭廟,承接西港仔香後逐漸興旺。相傳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有位姑媽宮的陳姓信徒在曾文溪畔的「十八欉松凹湖仔」發現1艘寫著「代天巡狩」的王船,與村民討論後決定將其帶回八份姑媽宮供奉,並與鄰近13庄共同舉行3年一科、前往發現地點的請水活動(前往河邊招募無形天兵神將,以鎮壓不祥之物),此為西港仔香的源頭。
隨著參與庄頭增加,八份姑媽宮請水的規模逐漸擴大為36庄,西港慶安宮也代表「五角頭」加入。然而姑媽宮日漸沒落,無力承擔道光3年(公元1823年)曾文溪大水沖走的「下馬樟牌」重製工作,於是36庄對神明擲筊,選出慶安宮承擔請水的舉辦工作。道光27年(公元1847年)請水適逢慶安宮廟宇重建落成,遂將請水活動擴大為36庄的繞境活動,並首次建王醮,引進十二瘟王的輪祀信仰,請水轉型為香醮合一的刈香活動。
咸豐6年(公元1856年)刈香將請水改由「十八欉松凹湖仔」改為赴慶安宮祖廟,北汕尾鹿耳門媽祖宮請水,但是在同治10年(公元1871年)刈香時曾文溪改道,沖毀媽祖廟,因此改到媽祖宮旁的鹿耳門溪請水。此後儀式大致穩定下來,西港仔香的信仰圈也擴大為72庄。昭和15年(公元1940年)刈香因考量到參與庄頭太多,請水不易進行,於是慶安宮「五角頭」決定改以請庄頭之一,曾文溪北岸的土城仔聖母宮媽祖(鹿耳門媽)到慶安宮坐王醮主壇,請水也改為「請媽祖」。但民國47年(公元1958年)刈香時,慶安宮不但請鹿耳門媽,也迎北港朝天宮媽祖(北港媽)來,甚至以北港媽坐主壇,這件事情引起土城仔聖母宮與慶安宮之間的激烈爭執,最後雙方斷絕關係,慶安宮不再到土城仔請媽祖,土城仔等8個庄頭也退出西港仔香,另創土城仔香。
經過這些變化,但西港仔香的規模仍持續擴大。至公元2009年時已成長到「九十八村鄉」,為曾文溪流域規模最大的繞境活動。
西港刈香的特色在於香(刈香)醮(王醮)合一,融合西港仔香瘟王信仰活動,以及慶安宮供奉媽祖、城隍、中壇元帥等神祇的主廟信仰,形成相當有特色的祭典。
慶安宮平時為天后宮的空間格局,正殿祭祀主神媽祖與護法千里眼與順風耳,左右兩殿與後殿祭祀其他神祇,外部則維持神廟的格局。但在儀式前,廟方會將廟宇改造為「王府」,主祀改為該科3位輪值王爺,陪祀為擔任「師爺」的保生大帝,側殿改為王船廠與將軍府,後面設置天師府與東倉,外部則改為衙門。
工作分配上,刈香前一年的農曆正月,98村鄉便成立籌備會議,由全境庄頭共同準備參與活動;王醮則在前1年農曆4月由「五角頭」信徒桮選組成的「五主會」與道士團籌備主持。到了刈香當年農曆元月,還會相繼選出旗牌官(王爺出巡的舉牌者)和王船船員等王醮儀式人員;慶安宮管理委員則負責王府裝修與建造王船的工作,反映參與者十分多元。
刈香的主要活動在農曆3月至4月舉行,內容大致為「王醮」、「南巡」、「請媽祖」和「刈香繞境」。
王醮前的準備,從前1年為船(舟參)(龍骨)選定木料並由道長舉行「請寶(舟參)」為龍骨開光點眼、請神兵神將保佑的儀式開始。請寶(舟參)之後,每夜敲更鼓請神兵神將巡境,直到王醮結束。前1年農曆11月至該年4月王醮前夕,更要造王船、建王府,邀請各方神明鑑醮,請八份姑媽宮主神「鄞仙姑」來看熱鬧。
王醮活動從迎媽祖前1天的「請王」儀式開始,當晚道士團到南海埔「王船地」營該科3位瘟王入香境,並在隔日凌晨舉行「火醮」,請火王驅逐火鬼,保佑境內各庄免受火光之災。之後在慶安宮2樓舉行「三朝王醮」,由道士團主持科儀,藉王爺之力、驅逐邪魔、超度孤魂,上天庭上表文。王醮之後,舉行送王爺儀式,其中燒王船更是活動的最高潮。
南巡代表刈香活動的開始,以各庄頭的陣頭匯集為其主要特色。在刈香前數個月,各庄會便開始各自組織陣頭、「入館」演練,總計有文陣16陣,武陣17陣,以及1蜈蚣陣,共34陣。由於拓墾、血緣或遷庄等互動關係,致使香境內各庄各廟之間擁有榮辱與共的情感,在文武陣上形成所謂的「腳巾」組織,計有紅、黃、青、綠等4種腳巾,堪稱是「西港仔香」最大的特色。
而南巡之所以在農曆2月下旬進行,是為了引領慶安宮神明到府城(今臺南市區東側)謁祖進香,並到各分靈廟宇繞境。第1站先北上佳里青龍宮拜見保生大帝,該廟的保生大帝一般認為是王醮「代天巡狩」的「先生」(師爺或策士),原為信仰庄頭土庫青龍宮的神祇,後來土庫青龍宮因故倒塌,土庫也因人口流失而廢庄,在慶安宮幫助下,終於民國80年(公元1991年)在佳里重建宮廟。隨後至臺南府城隍廟進香謁祖,巡視各分靈廟,當晚即返回西港。
請媽祖儀式約在農曆4月中旬進行,邀母廟北汕尾鹿耳門天后宮的媽祖到慶安宮鑑醮。雖然路徑和南巡一樣行經臺南市區,但路徑靠近曾文溪出海口,沿途小規模繞境信仰區西側的各庄頭繞境。迎來的媽祖神像端坐主壇,到王醮結束後送回。
刈香繞境為期3日,路途含括傳統西港仔香的信仰區域,約140公里。繞境每日各庄陣頭從慶安宮領令後出發,繞境後返回慶安宮繳令,隔日再重複「出香―繞境―入廟」。除了前述各種熱鬧的陣頭外,其移動方式採「入庄步行,出庄車行」。而為了移動方便,各種農用車輛或舊式三輪車等紛紛動員,反映出臺灣鄉村的特色。
慶安宮神明繞境1景。其進行方式為「出香-繞境-入廟」方式,每日各庄陣頭從慶安宮領令後出發,繞境後仍需返回慶安宮繳令,採「入庄步行,出庄車行」。
文武陣上形成所謂的「腳巾」組織,計有紅腳巾、黃腳巾、青腳巾和綠腳巾(圖中所示)等4種,堪稱是「西港仔香」最大的特色。
西港仔香本為瘟王信仰活動,過程包含「請王」、「火醮」、「三朝王醮」到最後的送王爺(燒王船),圖中可見西港王船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