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
「上白礁」原指返回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廟的祭典,今日已轉變為至頭前寮「白礁亭」遙祭的儀式。圖為「前鋒陣」中的人力肩扛蜈蚣陣,抵達白礁亭。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南市學甲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08年06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18426,23.25241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70141209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以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認定具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典範性。

2.其祭祖活動有其特殊性,深具時間深度與歷史性,與地方開發史有密切關係,並整合學甲13庄,為臺灣刈香廟會指標性活動,具保存價值;上白礁祭典活動、請水火,具「飲水思源」、「香火薪傳」之民俗意義;參與刈香之聚落組織固定,廟會中之蜈蚣閣具特色。

發展源流

學甲慈濟宮主祀神明保生大帝,其信仰源自福建,乃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廣受崇拜的醫神。學甲的保生大帝信仰可追溯至明永曆15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部隊渡海來臺,欲建立可開發屯駐之基地、並驅逐當時統治大員(今臺南市)的荷蘭人。鄭成功部隊中有許多福建沿海一帶居民,其中1支來自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地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今大陸地區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的軍民,由1戶李姓人家奉請家鄉慈濟宮的神明保生大帝及合祀的謝府元帥、中壇元帥森尊神像同來做為渡海保護神,農曆3月11日於無荷蘭駐軍的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後駐紮,再繼續往更內陸的學甲前進、屯墾。建立慈濟宮之後,人口日多,又往鄰近各地散居,先民在各地建立村落之後也建立廟宇,前來慈濟宮分靈,並每年返回慈濟宮慶典,形成區域性的信仰圈,稱「學甲十三庄」。原本每年組隊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廟的祭典即為「上白礁」。後因渡海風險大、路途遙遠、戰事紛擾等種種原因,改在每年登陸日的農曆3月11日來到登陸地頭前寮「請水」遙祭對岸白礁祖廟。現可知於道光末年時,今日繞境、陣頭排列、請水儀式內容,皆已經制度化頗有規模。上白礁祭典原屬學甲地區的區級祭典,參與廟宇以學甲慈濟宮的交陪廟、分靈廟、學甲13庄廟宇為主。

同樣列為文化資產的「學甲刈香」是由「上白礁」繁衍而來,由於「上白礁」祭典繞境時,路線大抵固定由學甲慈濟宮行經中洲,到達頭前寮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後原路返回,但單日完成的繞境行程並沒有真正踏行13庄。為符合神明照護保佑信眾的原則,而不定期舉行遍及13庄的大規模繞境祭典,即稱「學甲大刈香」、「學甲香」。民國76年(公元1987年)前以神啟為依歸,請示神明、擲筊連得3聖杯之後方得舉行。之後改以信徒代表表決決定。雖然沒有固定年份舉辦,但為配合「上白礁」,日期固定在每年農曆3月9日至11日。每回舉辦刈香,必定包含「上白礁」祭典。學甲刈香的繞行路線固定以3日走行至13庄,最後1天到頭前寮白礁亭請水謁祖儀式後返慈濟宮。

主要特色

學甲刈香3天繞境已經超越13庄47角頭,參與的各村角頭廟宇近60座。路線綿延超過百公里。是臺灣最大規模的刈香廟會之一。而由於每年舉辦的「上白礁」,除了路線較短、時間僅1天,規模較為小,儀式的過程及人員組成皆類同,所以在結構及制度上最為完整。而不論1天還是3天的繞境行程,香陣隊伍每日出發前,必定先至慈濟宮「拜廟」由法師做法潔淨各陣頭後依序按照號碼出發;每日行程結束後需回慈濟宮行「入廟」禮。

繞境的陣頭組成,結構上大致分為「前鋒陣」、「鬧熱陣」及「主神陣」3部分。「前鋒陣」是最前段負責開路、引路、報信息的隊伍,順序固定,其中最醒目的是以人力扛於肩膀上的「蜈蚣陣」,由後社集和宮負責裝設。學甲蜈蚣陣採龍首、鳳尾形式,平日首尾供奉於後社集和宮內,稱為「蜈蚣公」。據信蜈蚣陣有避邪驅魔消災的神力,陣中裝設劇目主題為臺灣西南沿海眾刈香活動中,最為多樣的1陣,辦演劇目會每年擲筊決定。蜈蚣陣每年徵選36名5到12歲孩童裝扮為歷史演義中人物,由各地信徒登記擲筊確定,繳納一定費用,以供治裝、裝飾、人力工資等等,並派出1名男丁協力抬行。所費人力甚眾,極為勞苦,雇用的扛工曾有罷工情事,亦有數年協商軍方出力幫忙,然經主辦委員們幾次擲筊請示神明仍未獲得應允改變,故今日仍維持人力扛抬。

第2部分「鬧熱陣」,乃由13庄及各參與的角頭廟宇的綜合隊伍,基本上是1間廟宇派出1頂神轎、1個藝陣,但也有較大的廟宇派出多個陣頭,亦有較小廟宇僅派神轎出陣。各個角頭廟宇所派出之藝陣無不爭奇鬥艷,其中最具帶代表性的有下社白礁宮「哪吒鬧東海」、「董漢尋母」、宅口興太宮「五虎平西」、「太子伏龍」、羅姓角「八仙棚」、三角仔清保宮「八仙過海」、後社聖和宮「郭子儀大戰烏鳳仙」以及煥昌文衡殿「唐明皇遊月宮」等。各廟宇的排列順序亦依各庄頭編列「行列號順表」,需依其順序行走。原本每年順序不一,但自民國70年(公元1981年)之大刈香之後,順序大致固定,然則其中也有一些特殊順序從來不變:因為是路線上的第1站,所以新寮普濟宮必列首號轎;大灣清濟宮、後社西龍宮、集和宮、聖和宮以及學甲寮慈照宮因歷史淵源而有特殊地位不列編號,在「鬧熱陣」最末、「主神陣」之前護衛。但其中的大灣清濟宮則因神轎一度不被允許與慈濟宮神轎同時進入白礁亭,於民國76年(公元1987年)退出上白礁。

最後的「主神陣」亦有固定陣頭神轎次序,其中最重要的即是慈濟宮最古早的神像「保生二大帝」所在神轎,民國78年(公元1989年)起改乘坐以車載式兩層豪華「輦宮」。

學甲慈濟宮的「上白礁」及「刈香」組織嚴謹系統綿密,不僅彰顯其作為區域祭祀信仰群體「十三庄」中心;在歷史過程中也連結了國家政治對於中國大陸的意想情懷而茁壯,而其行列中仍存有許多傳統藝閣、陣頭,甚至有許多仍保有古風,由各村落自發團練而起,在藝文層面上也有重要意義。
學甲上白礁的對象包含學甲慈濟宮的交陪廟、分靈廟、學甲13庄廟宇,數量眾多,圖為多頂神轎進入白醮亭的實況。
學甲上白礁的對象包含學甲慈濟宮的交陪廟、分靈廟、學甲13庄廟宇,數量眾多,圖為多頂神轎進入白醮亭的實況。
「請水」遙祭對岸白礁祖廟實景,數位乩童於水邊靈動進行儀式。
「請水」遙祭對岸白礁祖廟實景,數位乩童於水邊靈動進行儀式。
香陣隊伍每日出發前,必定先至慈濟宮「拜廟」後依序按照號碼出發。圖為神轎輦宮自慈濟宮牌樓前出發一景。
香陣隊伍每日出發前,必定先至慈濟宮「拜廟」後依序按照號碼出發。圖為神轎輦宮自慈濟宮牌樓前出發一景。

文獻資料

  • 1.黃文博(1994)。《南瀛刈香誌》。臺南:臺南縣文化中心。
  • 2.黃文博、涂順從(1996)。《學甲慈濟宮》。臺南: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
  • 3.學甲慈濟宮(2008)。《學甲慈濟宮戊子年香科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手冊。臺南: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董事會。
  • 4.謝貴文(2007)。〈當前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的發展-以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為中心的分析〉,《臺北文獻》161期,頁153-175。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5.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
  • 6.黃麗芬(2002)。《保生大帝信仰文化意涵的研究-以臺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