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美濃廣善堂

美濃廣善堂
*
美濃廣善堂基於其在六堆地區儒教信仰的重要地位,加上正堂本體及圍牆仍維持日治時期大體舊貌,具有重要建築價值。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高雄市美濃區福美路28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5年05月24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6年(公元1917年),昭和8年(公元1933年)竣工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52962,22.90816
指定/登錄機關: 高雄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40107826B號
資產保存者: 美濃廣善堂

指定/登錄理由

1.廣善堂是日治時期美濃地區儒教信仰宣講勸善的重要場所,六堆地區的儒教信仰絕大多數亦是由此為基點,向外擴展所設。其在六堆地區儒教信仰歷史發展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2.廣善堂創建日治大正年間,是北部客家之儒教信仰隨移民至杉林區後再到美濃所設之重要信仰中心。

3.廣善堂背倚山,前有圳道環抱,擇址上有風水上的考量,目前整體環境大體仍維持。具有傳統擇址之智慧。

4.建築本體中,正堂主體結構仍為昭和年間所建,前堂及門樓於民國66年(1977年)改善,正堂主體建築及四周圍牆仍維持日治時期的形制,工法及材料仍存,具有一定之建築價值。

5.宣講堂為民國37年(1948年)所建屋頂可見傳統瓦頂技術與西式桁架結合之地方性作法,具地方性特色。

6.基於其在六堆地區儒教信仰的重要地位,加上正堂本體及圍牆仍維持日治時期大體舊貌,具有重要建築價值,故建議登錄為歷史建築。

發展源流

美濃地區的開發歷史可追朔至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林豐山、林桂山(生卒年不詳)兩兄弟,率領40餘人,從武洛庄(今屏東縣里港鄉武洛)入墾靈山、雙峰山、月光山麓,並建立「開基伯公」(現在靈山下),這是客家人墾殖美濃的開端。數年後於現在美濃溪北岸與羌仔寮溪、竹仔門溪匯合處建立聚落,稱為「瀰濃庄」,日治時期大正9年(公元1920年)將「瀰濃」改為「美濃」。

美濃廣善堂位於瀰濃里,其祭祀圈涵蓋人口最稠密的大瀰濃庄地區,包括瀰濃、泰安、東門、中圳、合和、福安六里,旁及祿興、廣德、興隆里部分地區。依據該堂編撰的堂誌,堂內供職人員包括理事長、常務監事、理監事、經理、顧問總共59人,前述瀰濃庄各里佔了55人,旁及3里僅有4人,鎮內其他里都沒有該堂的供職人員,祭祀圈的界定非常明顯。

美濃廣善堂為美濃地區四大鸞堂之一,與廣興善化堂、石橋仔善誘堂、南隆輔天五穀宮同屬於降筆會的鸞堂系統。日治時期,高雄縣客家聚落鸞堂信仰可以畫分為兩大支系,日治前期以杉林鄉月眉村樂善堂為起點,相繼分香成立旗山鎮圓潭宣化堂、美濃鎮廣善堂,傳到廣善堂後在短短的10年內,後續成立了龍肚庄的廣化堂、廣興莊的善化堂、九芎林庄的宣化堂、石橋庄的善誘堂,甚至遠傳至六龜鄉新威庄的勸善堂。另1支系則是日治中期以南隆地區的五谷廟為中心,相繼到美濃鎮龍山里獅形頂的朝天宮,這一支系源於日治時期大量引進北部桃竹苗客家人入墾南隆農場,在物資貧乏、生活困頓面臨極大身心理挑戰下,墾民移植原住地的信仰作為守護神。

美濃廣善堂即是在大正4年(公元1915年)春,由美濃古阿珍糾集志同道合者12人,從成立於大正3年(公元1913年)杉林區月眉里的樂善堂(高雄縣客家地區最早成立的鸞堂,帶動美濃、旗山地區的鸞堂信仰),迎請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香火奉祀於俗名牛皮寮下的古細番住宅,開啟美濃地區的鸞堂信仰。

大正6年(公元1917年)4月,信眾們集資向地主曾李楊來購得建廟基地,廟址位在瀰濃山下,背倚網形山,面對美濃溪,被視為堪輿學上的風水佳地。信徒積極開荒整地,初建草堂安奉神位,主祀三恩主。隔年冬天,正殿落成,秉持「己欲善而民善」之理想,將堂號名為「廣善堂」。此後,陸續於大正11年(公元1922年)增建兩側橫屋、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建講堂,組織與堂規也日漸完備。昭和8年(公元1933年)11月完成後殿玉清宮,奉祀玉皇大帝。至此,廣善堂整體的規模大抵完成。

戰後,廣善堂積極投入美濃區的地方建設,更發起祈雨、祈安等祭祀活動,民國55至74年(公元1966-1985年)間籌建大福醮,儼然成為美濃區民的信仰中心。民國85年(公元1996年)後殿凌霄寶殿落成,巍峨的三層樓建物,安奉玉皇大帝、佛陀與菩薩,既有的玉清宮則改為文昌殿。在陸續的擴建與翻新過程,廣善堂融入不同階段的建築特色與民間信仰,清楚紀錄儒、釋、道等三教合一的歷史過程。客家話的「講」與「廣」同音,所以居民也將「廣善堂」稱為「講善堂」。

主要特色

廣善堂基地座北朝南,創建於日治大正6年(公元1917年),隔年正殿竣工,此後,陸續增建兩側橫屋和宣講堂。昭和8年(公元1933年)11月完成後殿玉清宮後,規模大抵完成,為傳統廟宇建築群。軸心建築空間是由埕、門樓、前殿、文昌殿、凌霄寶殿,以及周圍相關建築包括宣講堂、清修軒、福善大樓、獲福餐廳、廚房、文物館等所構成。中軸線建築由前而後,為廣善堂前殿(1層樓建築)、文昌殿(又稱玉清宮,2層樓)及凌霄寶殿(3層樓建築),樓層數漸次昇高成為視覺焦點,且正殿與後殿之間以西式柱式迴廊加以串連,結合成1座雙堂兩橫屋的傳統式樣卻又略帶洋味的宗教建築。

構造材料主要為木料、紅磚、混凝土。構造方式依據年代不同亦有所差異,廣善堂前殿採紅磚承重牆身構造、木構造屋架。宣講堂以紅磚承重牆身構造、洋式山形雙坡屋架構築。文昌殿(玉清宮)及凌霄寶殿牆身及屋頂均使用鋼筋混凝土營造。建築本體是以鋼筋水泥為建材,結構簡潔樸素,因而雖已80餘年,也有其階段性的修建,基本上仍保有其完整性。不同於閩式廟宇以牌樓或山川殿賦予廟宇的入口意象,廣善堂是以山門、圍牆構成聖、俗的空間場域。

廣善堂前殿屋頂使用傳統瓦頂的形式,屋頂內部則是以大木構架做為支撐。建築本體中,正堂主體結構仍為昭和年間所建,正堂主體建築及四周圍牆仍維持日治時期的形制,工法及材料仍存。前殿主祀關呂張三恩主,左正間為招待客人使用之客廳,右正間為參拜民眾問事、收驚場所,以及鸞生或女尼日常修行念經空間。「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左右橫屋分為2層,供辦公、藏書使用。宣講堂為民國37年(公元1948年)所建,屋頂可見傳統瓦頂技術與西式桁架結合之地方性作法,正面之門面是其主要特色,門面上以細緻的彩繪、對聯作為裝飾,為進行鸞書宣講空間。「凌霄寶殿」上層為玉清宮凌霄寶殿主祀玉皇大帝;中層為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下層樓為活動中心;殿後有1座開基福神壇。

廣善堂的重要祭儀中,除了承辦每年一度的牛埔坪公墓義塚祭典活動之外,每年天公生(農曆正月初九)還承辦恭送聖蹟的儀典,這個儀式可追溯至乾隆年間第2任右堆總理林長熾所發起組織的字紙會。此項祭儀早期是由地方仕紳組成的聖蹟會辦理,但由於聖蹟會成員凋零,近年由廣善堂接辦這項深具傳統民俗文化精神的活動。客委會將每年農曆正月初9舉辦,已有百年歷史的美濃「迎聖蹟‧字紙祭」列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活動由惜字組織「美濃聖蹟會」主辦,聖蹟會目前附屬於廣善堂組織之下。每逢活動當天上午,與會者衣著客家傳統藍衫,準備牲醴果品,在廣善堂前美濃溪畔舉行祭典。來自美濃各地的老人家,聚集在廣善堂,時刻一到,在主祭者的帶領之下,隨著吹奏的八音鼓樂,向眾神明報告字紙祭即將開始。敬拜過開基伯公後,將下庄仔敬字亭(即瀰濃庄敬字亭,建於清乾隆34年(公元1769年),為3級古蹟)及廣善堂1年來收集到的金香灰及字紙灰,倒入河中,請海龍王將人間敬惜字紙的誠意轉報天公,祈求來年庇護河川水量充沛、田園農作物豐收,也保佑地方人民幸福平安。至於為何選擇農曆正月初9舉辦,另有說法是在客家人傳統習俗中,正月初9這天不能洗衣服,不可曬衣服,所以那天的河水最乾淨,才會選中此日送字紙灰。
廣善堂內建有宣講堂,設置宣講師講法勸善,因此廣善堂一直作為宣講勸善之用,過去是教化人心、居民聽課的場所。
廣善堂內建有宣講堂,設置宣講師講法勸善,因此廣善堂一直作為宣講勸善之用,過去是教化人心、居民聽課的場所。
民國85年(公元1996年)後殿凌霄寶殿落成,巍峨的3層樓建物,安奉玉皇大帝、佛陀與菩薩,既有的玉清宮則改為文昌殿。
民國85年(公元1996年)後殿凌霄寶殿落成,巍峨的3層樓建物,安奉玉皇大帝、佛陀與菩薩,既有的玉清宮則改為文昌殿。
美濃廣善堂為大木構造,屋頂使用傳統瓦頂的形式,屋頂內部則是以大木構架做為支撐。
美濃廣善堂為大木構造,屋頂使用傳統瓦頂的形式,屋頂內部則是以大木構架做為支撐。

文獻資料

  • 1.吳丁洪(1990)。《美濃廣善堂概要》。美濃:廣善堂管理委員會。
  • 2.蕭盛和(2004)。《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
  • 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碩士張二文(2008)。〈高雄縣客家鸞堂的起源:月眉樂善堂與其鸞書之研究〉。《臺灣學研究》5: 32-53。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