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澎湖观音亭

全臺唯一由清代澎湖厅总镇衙署石狮镇守的寺庙
澎湖观音亭
*
地 址: 澎湖县马公市中兴里介寿路7号
经 纬 度: 119.56196,23.56766
景观收费: 免费
开放日期:
全年
开放时间:
上午5时至下午8时
主办单位: 观音亭
单位网址: 
E-mail: 
咨询专线: (06)927-3615

景观价值

3百多年历史的澎湖观音亭,是佛教在澎湖岛的滥殇之地,也是澎湖极具代表性的观音庙。庙前可远眺西屿,是澎湖胜景「西瀛胜境」所在。虽历经多次战争而毁损,日治时期昭和2年重建的建筑中,以穿廊融合迴廊与护龙多重意象,上面并置六角鑽尖重簷式钟鼓楼,呈现庙宇建筑少见风格。佛寺前原镇守于清朝澎湖厅通判衙前的糯米石狮,历经百年不衰,更为全臺仅见作品。  

历史沿革

澎湖观音亭又称马公观音亭,相传明末已有小亭,清康熙35年(公元1696年)由澎湖游击薛奎(生卒年不详)扩建为庙,主祀观世音菩萨。早期寺庙规模庞大,但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清法战争时被法军毁坏,庙内文物和两尊观音像、十八罗汉像等全被掠夺,于次年重建完成。庙宇在清光绪17年(公元1891年)再由澎湖水师镇总兵吴宏洛(公元1843年-1897年)捐银两重建。日治时期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日本澎湖官署新厅舍落成,把原澎湖厅通判衙门前的石狮移至观音亭,昭和2年(公元1927年)澎湖地方士绅捐资再度重建。后又历经二次大战战火侵袭,直至民国46年(公元1957年)信众筹款整修,寺庙焕然一新,外观简朴而浑厚,虽无昔日繁华富丽,仍是澎湖民众礼佛圣地,民国74年(公元1985年)列为澎湖县定古蹟。

特色导览

澎湖观音亭平面图标示出澎湖观音亭各导览项目,导览项目有5项,详细内容请见下方
1五开间两进建筑

观音亭现今的形制规模为日治时期马公后窟潭人称「江司」的大木匠谢江(生卒年不详)和谢自南(公元 1908年-1990年)父子,于昭和2年(公元1927年)所建,是澎湖市区庙宇中规模最大者,格局为五开间两进建筑,属于山门双护龙带天井、拜亭的特色格局,而两侧联式马背型屋嵴,起伏的天际线,则增添观音亭山牆立面视觉特色。过水空间与翼室、穿廊、天井组合,且穿廊融合了迴廊与护龙的多重意像,并在其上置六角鑽尖重簷式钟鼓楼,是臺湾庙宇中为节省空间,较少见的建筑方式。基座则使用鹅卵石及砖头堆筑,裡面夯土(即在红泥、粗砂、石灰三合土的空隙裡,加以夯实)以增加耐用度。谢江父子的大木架构形式,以立柱直承屋顶横木,而柱间则由通樑穿柱承接,通樑上再置蜀柱(支撑屋嵴横柱用的短柱)或叠斗(为臺湾普遍应用的大木结构形式,用数个斗叠在一起以承接屋顶横木重量)为特徵,横木间再用束木辅助,是穿斗式与抬樑式溷和建筑方式的一种类型。

2糯米凋塑的大狮

糯米凋塑的大狮 设置于观音亭外的一对淡绿色大狮,材质看似「石狮」,但其实为糯米浆、石灰、黑糖水调和凋塑而成,历百年不坏,迄今仍保存良好。石狮原镇守于清朝澎湖厅通判衙前,日治时期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日本政府澎湖新厅舍落成,将原衙前石狮搬过来改守观音亭,臺澎仅此一对。

3「薄海蒙庥」、「大慈悲」与「慈航普济」古匾

「大慈悲」古匾 观音亭历经多次战火摧毁,早期原有格局已不復见,现今只留下正殿上方、「薄海蒙庥」、「大慈悲」、「慈航普济」等3块古匾额,其中「薄海蒙庥」是清法战争(公元1884年)前佛寺内年代最久的古物,为道光20年(西元1840年)升任澎湖协水师副将(澎湖地区最高军事武官)的詹功显(公元1765年-1854年),于道光21年(公元1841年) 以分巡福建澎湖水师等处地方总官兵衔敬立。而「大慈悲」为光绪12年(公元1886年)署通判事程邦基(生卒年不详)所赠,「慈航普渡」为光绪16年(1890年)钦命前淮军蓝翎儘先补用刘志(生卒年不详)所赠。

4古钟亭

位于观音亭庙前广场旁的古钟亭,裡面的古钟,为光绪12年(公元1887年)庙宇改建时设置,后来在民国69年(公元1980年) 由海军澎湖第二造船厂协助修护后放置于此,民国92年(公元2003年)亭身翻修成现今样貌。

5观音亭前西瀛虹桥

观音亭前西瀛虹桥 观音亭前的西瀛虹桥建于民国93年(公元2004年),为全臺第一座专供行人步行观光的钢拱桥,桥身全长2百公尺,桥身设计红、橙、黄、绿、蓝、紫6色霓虹灯,每年在此举办澎湖花火节。

温馨叮咛

全天开放,主要法会活动为佛菩萨寿诞与农曆7月盂兰盆节,庙外西瀛虹桥为澎湖花火节施放烟火场地,活动正确日期,可洽巡澎湖县政府旅游处,电话(06)9268545。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