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园区形如莲花瓣状,彷效大陆4大名山而建设,由5座小山组成: (一)第1座山(东山):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众学部。 (二)第2座山:供信徒朝山礼佛,包括有放生池、不二门、淨土洞窟、朝山会馆及大雄宝殿。 (三)第3座山:有宝桥、大悲殿、东方佛教学院、中国佛教学院女众学部。 (四)第4座山:福慧家园与信众教育园区。 (五)第5座山(峨嵋金顶):普贤殿、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
佛陀纪念馆佔地总面积100馀公顷,自安基至竣工历经9年,除了主体建筑佛陀纪念馆外,更有所谓「前有八塔,后有大佛,南有灵山,北有祇园」的宏伟格局。自中轴线进入园区,顺序为礼敬大厅、八塔、万人照相台、菩提广场、佛陀纪念馆及佛光大佛。礼敬大厅外凋像群,右为大象,表现佛陀乘白象入胎纪念佛陀降生;左为狮子表示佛陀的般若法音。菩提广场长宽各100公尺,两侧廊道壁面浮凋佛陀行化图及星云法师佛偈,迴廊外广场有18罗汉圆凋。
奠基于民国64年(公元11975年)的大雄宝殿,为佛光山寺正殿,供奉三宝佛,即释迦摩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佛、阿弥陀佛,四周环绕供奉有14,800尊释迦牟尼佛圣像,佛座两侧有两座高达9公尺的宝塔灯,以示佛法的光明,遍照人寰。正殿基石为得自印度佛陀说法处金刚座下的五谷砖(古印度国王用恆河泥与五谷粉烧制而成的,为佛教圣物),表示一脉相承佛陀教法。门殿上「大雄宝殿」匾额则出自臺湾着名书法家张大千(公元1899年-1983年)之手,大雄宝殿前丹墀(指宫殿的台阶)提名成佛大道,舖设方型水泥块,刻有优美线条,可容纳上万人同时聚会。
建于民国64年(公元1975年),为佛光山寺早期的地标,以480尊接引佛环绕着一尊高达40公尺的接引大佛,塑造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的意象。居高临下之姿,数十公里外即可见,为当年东南亚最高佛像。大佛金色晃耀,右手上举表示放大光明,如大海灯塔,左手低垂,呈现接引之势,为接引众生达安乐之土的意思。佛像莲座入口迴廊,并塑有《大忏悔文》、《佛说决定毘尼经》35玉佛,四週并有各佛像、护法金刚,以及飞天舞跃其间,神情栩栩如生。
佔地800坪的宝藏馆,外观呈ㄇ字型,大门四週彷敦煌莫高窟佛菩萨的造型,为参考古代文物质料,以黄石、糯米、黑糖,加上数种特殊石灰,溷合塑造而成。馆内分18室,馆内珍藏来自国内外的造像、法器与字画等文物。
佛陀纪念馆高近50公尺,占地4000馀坪,基座高大,塔身设计为复钵式塔,外观则融合印度窣堵波(stūpa)及菩提伽耶(Bodhgaya)的大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建筑风格,基座外饰黄砂岩,塔身为鏽石。基座四边立有四圣塔,四塔塔身壁龛浮凋图案,塔内分别设有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及大行普贤菩萨等造像。 馆内一楼前方为普陀洛伽山观音殿,弧形外牆印有一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经文。中间金佛殿供奉一尊泰国皇室金佛。最后的玉佛殿供奉以缅甸珍奇白玉凋成的卧佛,佛像两侧各有彩色玉凋,分别象徵东方琉璃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而卧佛上方供奉佛陀真身舍利,是全世界仅存三颗佛牙舍利之一,弥足珍贵,也是佛陀纪念馆兴建的因缘所在。塔刹中的藏经阁,则奉纳全球百万人抄写的《心经》。在纪念馆周围有宛如小型正觉大塔的苦、集、灭、道四圣塔,也代表「四弘誓愿」及佛教「四大菩萨」观音、文殊、地藏、普贤的悲、智、愿、行精神。
佛陀纪念馆前有长240公尺、宽113公尺的「成佛大道」,地坪铺设石材。成佛大道的两侧的南、北廊道,也长达254公尺,并以黑石为材,凋刻万人功德芳名及协助参与兴建佛陀纪念馆的寺院名称。大道两旁共排列8座中国式7层宝塔,每座高38公尺,名称分别为一教、二众、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七诫及八道。塔基座分别设有简报室、接待中心、文物、书籍,还可让信众上课、抄经、举办佛化婚礼等。
矗立在佛陀纪念馆后方,金色晃耀的重要宗教地标――佛光大佛,像高50公尺,地基加佛身共108公尺,相当于一般建筑的36层楼。佛像共使用1,872公吨铜铁铸造而成,为世界最高铜铸的青铜坐佛,铸造时并发起「百万心经入法身」活动,集百万人抄写好的心经,永久放在佛身内。在佛陀纪念馆3楼与大佛座下的佛光楼都有仰望大佛的「大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