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镇澜宫遶境进香活动整个9天8夜行程,除了每日固定步行、驻驾(为神明临时停驾或晚上休息)的路程,其中并有10个典礼自元宵节起依序进行,包括: 1、「筊筶」—决定启程日期和时间。 2、「竖旗」—竖起进香指挥旗,昭告遶境进香各项活动开始启动。 3、「祈安」—出发前一天下午3点举行,祈求行程平安顺利。 4、「上轿」—出发前一日恭请天上圣母登上銮轿。 5、「起驾」—妈祖銮轿由神轿班人员抬起正式出发。 6、「驻驾」—抵达新港奉天宫后,妈祖神尊离轿登殿安座。 7、「祈福」—妈祖神尊抵达新港隔日清晨5时在奉天宫大殿举行祈福典礼。 8、「祝寿」—于祈福典礼后,上午8时接着举行祝寿典礼,由信徒齐为妈祖祝寿、诵经读疏,行三跪九叩礼。 9、「回驾」—再恭请妈祖登銮轿返回镇澜宫。 10、「安座」—历经9天8夜妈祖回到镇澜宫登殿安座,众人叩谢妈祖庇佑。
每年大甲镇澜宫妈祖遶境进香活动,阵头队伍都有一定的前后顺序,依序分别为:1、报马仔。2、头旗、头灯、三仙旗。3、开路鼓。4、驾前队伍,含头香、贰香、参香、贊香。5、绣旗队。6、福德弥勒团。7、弥勒团。8、太子团。9、神童团。10、哨角队。11、庄仪团。12、三十六执士队。13、轿前吹。14、马头锣。15、凉伞。16、令旗。17、妈祖銮轿。18、自行车队。
每年元宵节以「掷筊」方式决定启程日期、时间后,由参与抢香的团体、庙寺,协调决定「头香」、「贰香」…等顺序,各香聘请剧团演出为妈祖祝寿,进香期间艺阵也随行。起驾前,镇澜宫将进香「头旗」绑在左侧龙柱上,并在沿途停驾或驻驾处,贴香条通知沿途信徒,告知妈祖起驾、回驾及经过当地时间。
相传清朝大甲的53庄头信众原议轮值妈祖进香接驾踩街,但因53年才会轮到一次,而且各庄贫富差异,唯恐有些庄头无法负担费用,因此庙方就以抢香的方式,让有意争取的庄头以「头香」、「贰香」、「参香」的名义,负责游行活动开销 ,并赋予銮轿回驾后接驾献香代表祭拜、祈愿、祈福。
臺湾遶境进香活动队伍中,为神明探路、通风报信的脚色,途敲锣通知信众准备香案迎接妈祖神轿,在许多臺湾妈祖遶境活动中都能看到他。其造型多为头戴斗笠、肩搭簑衣、着黑色衣裤、羊毛袄,戴着黑框的老花眼镜,蓄燕尾鬍鬚,并带着旱烟管和喝葫芦酒,随身还有猪脚、韭菜等食物,以代表有食物、并且长寿,脚贴五彩圆纸的装扮则因生疮,表示人生难免不全。脚底则穿着一隻草鞋、捲起裤管,造型滑稽十分逗趣。
「头旗」是在遶境队伍中最前方,由信众所持一大面代表妈祖的四方形杏黄色旗帜,旗面绣上「大甲镇澜宫天上圣母、头旗、遶境进香」等字样,旗头用木刻红葫芦、两枚红绒球装饰,葫芦插上贡香。而在头旗两旁的「头灯」,代进香团光明远照,灯上彩绘八仙,并有「大甲镇澜宫天上圣母、遶境进香、合境平安」等字样。紧接在头旗、头灯之后的「三仙旗」,中间黄旗代表妈祖,两旁蓝旗为护驾。三仙旗的由来是因进香接驾的团体增加,头旗除带领队伍前进,还需接待迎驾团体,为免进香队伍停顿,特别设置三仙旗接替头旗率进香团前进。
创立于民国52年(公元1963年)的绣旗队,是遶境进香活动专为女性香客所组成的进香队伍,当初设置的目的在充实进香队伍阵容,后来逐年扩充,成为全臺规模最大的绣旗队,想参加的女性信众可自农曆元月15日元宵节后,向镇澜宫登记,为避免人数过于庞大,多以3百人为限。
哨角队与马头锣队伍位置在神轿之前,主要任务在驱赶邪魔。早年哨角只有两支,往后逐年增加,目前已有数十支。哨角属铜管乐器,声音浑厚低沉,沿途吹奏须待马头锣决定,凡马头锣敲了十三下就吹奏,途经桥面、墓地或丧家时则以乱锣响之驱邪。
大甲镇澜宫执士队现有一对龙凤旗,十二面彩牌和十八般武器,以龙头柺在前,凤尾压后,主要任务为行进间如遇丧家,将妈祖大轿护卫在中间,并避免邪魔犯驾或冤魂拦路告状。
大甲妈祖进香期间,沿途信众摆设香案迎驾,妈祖进香团所经之处随时可见跪地迎接妈祖的信众,或者排成一列鑽轿脚,让神轿从信众身上跨过,依民间习俗认为可获得神明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