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火旁)龙科仪一共分成6阶段,整个过程须从农曆年前的「煳龙」、农曆元月9日玉皇上帝寿诞日当天的「祥龙点睛」,到元宵节当天开始的「迎龙」、「跈龙」、「(火旁)龙」,「化龙返天」后才圆满完成。
在农曆过年前,由龙主取竹材製龙,龙身骨架为了让舞龙可以节省人力和体力,多使用苗栗当地盛产质地轻盈、韧性佳的桂竹。龙的种类共分金、银、蓝、绿、红等5大颜色类别,分别代表五行(大自然5种基本组成物质),龙头尺寸较一般舞龙更大,龙尾则向上捲起,向左上捲起为公龙、向右上捲起为母龙,以表示「左尊右卑」的早期传统。龙身节数採单数,并以9、11、15节较多。
客人族群将龙的神格定位在人与神之间,因此祥龙点睛、邀请神龙来凡间作客,需祈求神明赐降神灵瑞气于龙身,藉神龙遶境消灾解厄护佑苍生,因此仪式为每年农曆正月9日玉皇上帝寿诞日当天上午,在(火旁)龙主场地玉清宫举行。
客家人对元宵节「迎龙」有两层意义,一为欢迎「神龙」登门,二为「舞龙」欢庆年节。客家人相信神龙登门等同于神明造访,能带来好运。
就是跟着龙走,相传可以带来平安吉祥,每年跈龙队伍阵容庞大,重现早期客家人跈龙游大街景象。
客家族群的(火旁)龙和一般传统庙会竞技型的舞龙动作有所差异,除了重视龙身行进时脚步的细腻动作,因早期苗栗市区街道空间狭小,周围多为人群及鞭炮,当民众使用大量鞭炮炸龙时,舞龙者还须随时跑动闪躲,因此舞龙动作,会增加许多穿绕、迴转和伸缩技巧,与人潮投掷鞭炮的炸龙动作,形成独特的(火旁)龙画面。
(火旁)龙活动结束后,因神龙都开过光(即代表神祇之神像、吉祥物等赋予灵气之意),故须将神龙烧化,让龙神重返天上,龙队火化谢神,其意功德圆满送龙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