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桃园原民部落基国派老教堂

臺湾最美丽的石头教堂
桃园原民部落基国派老教堂
*
地 址: 桃园市复兴区三民村18邻96-3号
经 纬 度: 121.34763,24.84014
景观收费: 免费
开放日期:
全年,惟古迹无导览
开放时间:
上午6时至下午6时
主办单位: 复兴乡基国派教堂
单位网址: 
E-mail: 
咨询专线: (03)382-6218

景观价值

基国派老教堂是桃园市復兴、大溪交界大窝地区泰雅族部落的信仰中心,为原住民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结合的历史建筑。儘管建造当时受限于资源与技术,主事者却能就地取材,利用石材本身的特性及手凿切割后以互拱力学堆砌的工法,创新发展出独特的教堂建筑造型,展现工艺美学上的成就。入口採方、圆两层交叠的形式,表达「通往天堂之钥」的概念,斜顶立面採弧线表现「云端」意象,造型兼具艺术美感与宗教内涵,为臺湾本土独有的文化资产。

历史沿革

基国派教堂原为桃园市復兴区三民教会原本使用的老教堂,日据时期日本几乎控制了整个原住民的基督信仰,三民村无基督徒,直到战后(公元1945年)才由外籍宣教师穆克里(Clare Elliot McGill,泰雅族名Watan Magin,公元1919年-1996年)、孙雅各牧师(Rev. James Dickson,公元1900年-1967年)及本地传教师陈忠辉牧师(泰雅族名吼腊.帖木,公元1927年-2004年)传福音,并在民国40年(公元1951年)成立三民长老教会支会。早年聚会为借用信徒住家,后来决定兴建用石块互顶拱型力学原理建教堂,并于民国52年(公元1963年)由黄荣泉牧师(泰雅族名Masa Tohui,1932年-)设计建造,除石块材料是由当地原住民教友揹负上山,并聘请臺北市打石师傅前来切割建造,建造经费部分还来自当时臺北美军礼拜堂青年的奉献。后来教堂屋顶年久失修,教会聚会搬至新堂,老教堂于民国93年(公元2004年)列为桃园市历史建筑。

特色导览

桃园原民部落基国派老教堂平面图标示出桃园原民部落基国派老教堂各导览项目,导览项目有4项,详细内容请见下方
1象徵「通往天堂之钥」的教堂入口

基国派老教堂 基国派老教堂是由黄荣泉牧师所设计建造,其依据概念主要来自西方教堂原型,但因受限于经验与技术和经费等诸多条件限制下,无法进行多样的教堂外观装饰元素,仅能利用材料本身石材的古朴质感,以及牆面的线条变化呈现美学内涵。入口採方、圆两层交叠的形式,表达「通往天堂之钥」的概念,意即进入基国派老教堂的教友,来此能听到上帝的福音,进入天堂之门。而斜顶的立面则採用弧线表现柔美之感,也暗喻基国派老教堂是位于云端的天堂之意,远望宛如一艘停靠在山丘上的挪亚方舟。

2教堂十字架

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 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是由黄荣泉牧师亲手打造,考量石材易碎的特性,为了做出细工曲弧,选择钢筋溷凝土,让教堂的造型在古朴、厚实之外,也增加了细腻、优美的变化。

3双层石牆

当年建造教堂时因使用手凿石块,每块厚度和规格大小不一,为克服困难,黄荣泉设计成双层石壁,两层之间以水泥或钢筋补强,不仅增加结构强度更为耐用,也增加美观。

4石块打造的凿痕

石头上独一无二的凿痕 泰雅族传统建筑以竹子和木头为材料,基国派老教堂诞生前,原址也曾建造以竹子为材料的圣堂,但没几年便不堪使用,因此黄荣泉牧师在美国传教士孙雅各牧师的提议下,产生石头兴建教堂的概念。最难能可贵的是建造过程中,泰雅族人发挥团结合作的传统精神,堆砌建造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包砂石,都是当地泰雅族人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依照家户分工方式,走过羊肠小径,自邻近地区揹负过来,细看每一个石头上面都有独一无二的凿痕。

温馨叮咛

目前基国派老教堂内部并未对外开放,但古朴外观吸引许多新人来此拍摄婚纱照,建议上午时间前来可避开相机逆光问题。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