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

19世纪全臺最豪华的教会建筑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
*
地 址: 台北市大同区甘州街40号
经 纬 度: 121.51272,25.05964
景观收费: 免费
开放日期:
每月第二、四週週六上午9时至下午12时
开放时间:
全年
主办单位: 财团法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
单位网址: 连结
E-mail: ttt.church@gmail.com
咨询专线: (02) 2553-9741

景观价值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建筑设计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合体,融合了东西文化,古蹟的建筑样式洋溢西方教堂之宏伟,而立面洗石子装饰,也保留臺湾传统图案,融合了中西风格的建筑之美。其独特的外观在臺湾近代建筑中,十分罕见,是臺北地区仅存的3座建于日治时期且兴建年代最早的长老教会教堂。最特别的是全臺绝无仅有的「无大门」设计,遵循男子由左边门进出,女子由右边门进出,呈现当时「男女有别」的礼仪观念。

历史沿革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前身是「大龙峒教会」,为牧师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公元1844年-1901年)于公元1875年所创立,因清法战争(公元1884年-1885年)期间,民众攻击各地礼拜堂,大稻埕教会受损严重变成废墟。后来,运用臺湾巡抚刘铭传(公元1836年-1896年)同意拨付的赔款,在牛磨车街重建,并更名「枋隙教会」,为当时全臺教会最具规模的殿堂。日治时期大正4年(公元1915年)有臺湾茶业之父美誉的李春生(公元1838年-1924年)提议独资捐地建造,并改名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即今日旧礼拜堂样貌。大稻埕教会民国96年(公元2007年)新建后方教会大楼,旧礼拜堂当时保留左右两侧牆面,立面以原貌原砖原图重新砌成并往前移动6公尺,成为现在旧教堂崁入新教会大楼特殊景象,民国91年(公元2002年)旧礼拜堂公告为直辖市定古蹟。

特色导览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平面图标示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各导览项目,导览项目有5项,详细内容请见下方
1彷歌德式的建筑主调

大稻埕教会建筑以彷歌德式(Gothic architecture)建筑为主调,据悉为「臺茶之父」李春生以福建厦门一带,西方传教士所建教堂为参考,立面特色为上面有西方歌德式对称式窗户、小尖塔和山牆,再加上希腊柯林斯式(Corinthian order,古希腊古典建筑的一种形式)之挺立、高大、古典柱头的双柱,将教堂立面做完美的三分切割,表达基督教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2山牆特色

大稻埕教會舊禮拜堂建築融合經典中西風格 大稻埕教会旧礼拜堂建筑样式虽彷西方教堂图样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装饰的山牆,融合经典中西风格,并有许多臺湾传统图案。山牆上方有流畅的曲线形山头,山牆两端,各有一座小尖塔,下方是一对彷柯林斯式柱头的柱子,在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围有泥塑装饰的牛眼窗(西式建筑物上,兼具装饰与採光的圆形窗子,形状如牛的眼睛,故名牛眼窗),下方有哥德式的尖拱和传统浮凋,是日治大正时期(公元1912年-1926年)大稻埕一带建筑常见的设计。

3双开门

大稻埕教會禮拜堂左、右各開一個門臺湾建筑形式一般都是开单门(城门、民宅)、3门(牌楼、寺庙)或5门(寺庙前殿、牌坊)…等单数门,很少见到双数门,大稻埕教会礼拜堂左、右各开一个门的建筑形式,在当时的建筑实属少见,主要为区隔男女分别由左、右入口进出,为保守的民风,设计新的教堂建筑观念。

4復原重砌的立面砖牆

民国96年(公元2007年)礼拜堂立面已损毁,为保留原样貌,并空出新建地兴建新教会大楼,于是旧礼拜堂整个地基挖起后,连同两侧砖牆向前推动6公尺,立面再使用原来的砖头,以原貌原图重新砌成。新大楼则设计成凹字型,让旧礼拜堂崁入新教会大楼中,此一特殊外观,在臺湾史无前例。

5礼拜堂内管风琴

禮拜堂內擁有大型管風琴 大稻埕教会是臺湾少数礼拜堂内,拥有大型管风琴的教会,这组由瑞士Mathis公司承製的40支音栓,有2,377支音管管件,机械式触键装置,建造于民国102年(公元2013年),目前为全臺湾第四大管风琴组,于教友们唱圣歌时,散发庄严肃穆的旋律。

温馨叮咛

礼拜堂每双週週六上午开放参观,并有专人导览,可事先预约,有中、英、日文简介。礼拜时间为台语:週日上午9:30,国语:週日上午11:00。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