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海城隍庙为街屋式建筑,栋架结构为「搁檩式」(就是直接将桁木置于山牆上),殿内没有任何一根柱子,因结构单纯,装饰以楹上彩绘为主。拜殿后段的寿樑,正面彩绘分3段,中间为「僧俗问答」两旁为「秋菊」、「清荷」,正殿2支大楣正面彩绘也分3段,前方大楣主题「孔项问答」,左右为「南极星辉」、「麻姑献寿」均为臺南府城已故名彩绘师潘丽水(公元1914年-1995年)弟子蔡龙进(公元1948年-)之作,而神龛上大楣上的「富贵寿考」和左右「荷」、「梅」则为潘丽水之子潘岳雄(公元1943- )作品。
台北霞海城隍庙因空间狭小,装饰艺术集中在殿内牆面和拜殿山牆墀头(山牆靠近屋簷口,屋脚成斜面的部份)及廊牆。民国85年(公元1994年)整修时大量使用交趾陶装饰,其中拜殿山牆墀头上左右分别为「南极星辉」,「麻姑献寿」,做工精细维妙维肖,左厢护室山牆上则有「迎城隍」交趾陶装饰,长条幅形身堵上也以主题「八仙」的交趾陶表现。
霞海城隍庙拜殿内部两侧牆面,以及紧邻神龛左右两侧,各有装饰的水墨人物壁画,拜殿主题为「其寿无极」、「招财进宝」,神龛左右为「群仙宴会」,和「竹林七贤」,均为臺南府城名画师陈玉峰(公元1900年-1964年)之子陈寿彝(公元1934年-2012年)遗作,作品深具传统水墨人物的风格,线条简洁有力、构图优美,表现出名师深厚彩绘功力。
霞海城隍庙最精彩的剪黏作品位于拜殿内部两侧牆面,上方各有1座水车堵,是日治时期重修时作品,主题为三国演义与中国古代封神榜的故事,作品虽已燻黑但仍保存完整。拜殿后段牆上左右的剪黏壁堵分别为「祈求」、「吉庆」,出自日治时期着名匠师陈天乞(公元1906年-1990年)遗作,作品做工精细,人物姿态传神。
正殿牆壁左右两侧的大型泥塑壁堵装饰,左边为龙堵,右边为虎堵,为日治时期重修时艺师陈天乞留下之作品,构图、神韵十分生动,堵面背景以黑色作底,近年重修时重新施以彩绘,以增加立体感,让龙、虎更显威武之姿。
霞海城隍庙拜殿前檐牆开三川门,门扇上的彩绘中门为「秦叔宝、尉迟恭」,作为门户的守护神,身着武将铠甲,腰间配弓箭,神态不怒而威、绘工精细十分传神,为彩绘艺师潘岳雄的作品。
台北霞海城隍庙最着名的五月十三迎城隍迎神赛会活动,起源自清光绪5年(公元1879年),是大稻埕重要信仰圈活动,也是北臺湾一大宗教盛事,庆典规模庞大,有「北港迎妈祖、臺北迎城隍」之说。整个流程包括放军、祝寿、暗访、迎城隍、梁皇法会、收军、契子演戏酬神等活动依序举行,七爷、八爷、文武判官等神将出巡气势慑人,因而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赛会甲天下」美誉,现已被登录为臺北市民俗活动。
早期大稻埕为臺北最重要经济发展商圈之一,风月场所因应而生,妇女信众常至城隍庙祈求城隍夫人以女人疼惜女人的心,保佑家庭和乐,每当有妇女得愿即敬献神尊绣花鞋表示谢忱,后来发展为每年农曆9月4日城隍夫人的圣诞,信众带着鞋子和蛋糕来帮城隍夫人祝寿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