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浯岛迎城隍习俗,过去是每年一次「小迎」,遶境于城区四境,还有每3至5年一次的「大迎」,除遶境金城镇大部分,还扩大至金宁乡部分村里。民国40年(公元1951年)代后只有小迎,未曾再举行过大迎了,但民国105年(公元2016年)当地居民又发起扩大遶境活动。每年「小迎」路径为后浦城东、西、南、北门四境,并分别由西、北门或东、南门担任轮值年,香队遶境路线走相反方向遶巡一圈。
金门浯岛迎城隍活动每年由「收契子钱」揭开序幕,到最后一日的遶境巡安,期程共17天,流程如下: 一、农曆3月26日收契子钱:收契子钱为信众家中若有小孩想让神明收为契子(即义子之意,相传让城隍爷收为契子可获得庇佑、平安长大),自农曆3月26日起就会到城隍庙缴交一年的城隍爷契子钱,这些将用来当庙会或祭祀经费。 二、农曆4月1日挂水牌:庙方会挂出水牌,内容为敬请文武判二爷、敬请范谢二将军、敬请董李排爷二爷、敬看马「带马」等事项及津贴金额,水牌上若贴有名字,就表示该项目有人愿意担任。 三、农曆4月1日送佛帖:佛帖为神明之间的「邀请函」,每年城隍庙的轮值境主,要将佛帖送到后浦城内各庙宇、丰莲山牧马侯祠,通知神明一起参与盛会。 四、农曆4月1日送头:当年度轮值境主的范围内居民,会准备红龟粿、城隍爷神像、纸钱等物品,用于作醮、祈福。 五、农曆4月9日请佛:轮值境主率锣鼓阵等请神队伍,前往各庙宇迎请众神驾临城隍庙,共同参与庙会活动。 六、农曆4月12日遶境巡安。
香阵队伍中,属于西门境中阵头的「托灯」,上书「浯岛城隍敕封显佑伯」标准字体的长形灯笼,背面彩绘龙图腾与「合境平安」字样,并由亲勇持举,托灯有高彩度的吉祥饰边,呈现属于金门岛本地迎城隍祈福平安的特色,也象徵城隍爷威严形象。
「打花草」是迎城隍阵头中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主角由7至12位小朋友分别妆扮成传统戏剧中的生、旦、花婆、乞丐等角色,以南管的「三千两金」为配乐,演出名剧《绣襦记》中的人物郑元和,因赴京赶考未取功名却沉溺于青楼,最后沦落为路边乞丐的传奇故事。由于参与的男生须打赤膊,且在脸上和身体彩绘,加上逗趣的拍胸腑、打大腿动作,随着阵头前进的移动表演,宛如街头行动剧,谐谑戏谑的肢体语彙,为臺湾地区独树一帜的阵头演出。
人力蜈蚣座 人力蜈蚣座是金门浯岛迎城隍西门境特有的阵头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蜈蚣座完全以传统人力扛抬方式出阵,而且随神明遶境历史悠久。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后因受到战争管制影响,遶境出阵断断续续,直到民国70年(公元1981年)才每年参与遶境阵容。蜈蚣座长16节、每节长度2公尺,每节上面设计2个座位,共可安置32位打扮成民间传说故事或忠孝节义人物的小朋友。早期蜈蚣座为节省人力,曾改为轮子推动,后来为承续传统,再恢復人力肩扛。座位上的小朋友彩妆后,成为遶境队伍中的美丽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