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臺北临济护国禅寺

全臺唯一保存良好的彷南北朝形式木造佛寺
臺北临济护国禅寺
*
地 址: 台北市中山区酒泉街5巷27号
经 纬 度: 121.52097,25.07203
景观收费: 免费
开放日期:
开放时间:
上午8时至下午4时30分
主办单位: 财团法人台北市临济护国禅寺
单位网址: 
E-mail: 
咨询专线: (02)2594-8308

景观价值

日治时期臺北市原有3座日式大型佛教「本堂 (大殿) 」,分别为善导寺、东和禅寺和临济护国禅寺,其中善导寺规模最雄伟,但于民国70年(公元1981年)改建大楼,东和禅寺大殿也在民国82年 (公元1993年)被市政府收回后拆除,仅留下钟楼。唯一仅存的临济护国禅寺大殿,承袭日本伽蓝(寺庙建筑用语)彷宋式禅寺格局,及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成为臺北现存兴建年代最早的木造日式佛教大殿,而弥足珍贵。

历史沿革

臺北临济护国禅寺为日本佛教临济宗镇南山护国寺分院,创建于日治时代明治33年(公元1900年),大正元年(公元1911年)完工,隔年举行安座大典,是臺湾唯一以「护国」命名的佛寺。日治后不少日本佛教宗派都跨海来臺弘法,但当时的臺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独尊临济宗,选择临济宗做为护国禅寺,邀日本僧人得庵玄秀担任住持。臺湾光復后,改由中国僧人担任住持。禅寺位于基隆河旁,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寺庙内包括旧山门、大雄宝殿保存完整,民国98年(公元2007年)禅寺进行修护工程,为恢復大雄宝殿原貌,特别向日本订製彷作黑瓦与筒瓦,并取臺湾宜兰栖兰山桧木修復完成。

特色导览

臺北临济护国禅寺平面图标示出臺北临济护国禅寺各导览项目,导览项目有4项,详细内容请见下方
1大雄宝殿格局

桧木建造的大雄宝殿外观 临济护国禅寺是日本江户时代典型佛寺建筑,也是目前臺湾现存日治时期木造建筑中,兴建年代最早代表作。因使用臺湾桧木建造,信众接近大雄宝殿,就能闻到扑鼻桧木香。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 (日本称之为入母屋造)。大殿基臺的石栏杆柱石上,刻有日本往生者姓名,环绕于大殿,目的为祈求神佛的庇护。大雄宝殿主祀释迦牟尼佛,上方挂「慈悲为怀」匾额;右侧副祀「观世音菩萨」,上方挂「现寿者相」匾额;左侧为「地藏王菩萨」,上方挂「戒寿并尊」匾额,样貌庄严为早期所留下,作者已不可考。

2旧钟楼山门

钟楼外观 山门上覆盖的黑瓦、筒瓦及鬼瓦 大雄宝殿旁的旧钟楼山门,也是臺湾少见日本江户时期风格的建筑。山门採歇山重簷式屋顶,上复黑瓦、筒瓦及鬼瓦。大雄宝殿筒瓦写的是个「镇」字,意思为驱邪或镇风;而钟楼上的筒瓦则刻有「二字三星纹」,据传为臺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的家徽 (日本人称家纹)。

3无住生心大砥石

寺前刻有「无住生心」的人造砥石 寺前刻有「无住生心」(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人造砥石,为日治时期大正7年(公元1918年)临济护国禅寺进行扩建工程时无意中发现,经考证为史前人类用来磨石器的用具,昭和10年(公元1935年)台湾总督府将大砥石和其所在的圆山贝塚,指定为史蹟纪念物并加以保护。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砥石原本下落不明,民国42至43年(公元1953-1954年)间,臺大考古系师生在此发现「圆山文化」及「绳纹陶文化」等两个时期文化层,民国64年(公元1975年)臺北市文献委员会勘察现场,推测立于山门外刻着「无住生心」的巨石,为当年的大砥石,于是在背面镶上「大砥石沿革记略」碑文。

4开山始祖墓与石凋佛像

临济禅寺后方石阶沿途有观音石,万灵塔前广场则有日本所谓「四国八十八所石佛」信仰的神像,原有的88尊石佛至今仅存9尊,一旁就是开山祖师庵玄秀老和尚的墓。

温馨叮咛

临济护国禅寺位于捷运至圆山站旁,平日佛寺环境清幽香客不多,农曆正月万佛法会、7月地藏法会、11月弥陀法会时有许多信众涌入。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