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民国75年(公元1986年)的慈济静思堂,为全世界慈济人的精神中心,白、灰色调呈现素雅质朴的风格,13层楼高的外观为彷唐式高耸飞簷,特有的3层「人字形」屋顶结构,代表佛、法、僧三宝俱足,使用36,000片日式铜瓦,防颱、耐震性佳,氧化后产生的铜绿,自然形成保护膜而更添庄严宏伟之姿。樑顶边缘则以佛教神祇之一的「飞天」(飞天又名「香音神」,源于印度神话之乾闼婆和紧那罗,为佛国担任散花、歌舞、供献,象徵自由快乐之神)为主要意象,总长度约1,360公尺,由46组人物共装饰362尊白铜飞天浮凋,构成一个环绕建筑四面的立体飞天群,每尊飞天样貌栩栩如生、精彩动人。
位于静思堂与慈济大学间的静思竹轩,为民国85年(公元1996年)慈济志业成立30周年庆时,由志工队员临时搭建供访客休息之处,3年后拆除扩建为可长久使用的建筑,也是全臺唯一採用插榫挤笼古法搭建的竹屋(其工法即利用竹子本身的弹性、弯取挤压,并以手工削製的竹钉,插入竹子与竹子之间,作为强化固定之用,搭建成如「竹笼」般的房子,故又名竹笼厝)。竹轩设计上以四方竹为建材,使用8万多公斤来自921大地震灾区的竹子,包括大刺竹700支、孟宗竹1,370支、桂竹7,800支、大四方竹98支等,周边还设计了1百多扇象徵「智慧窗」的活页窗。主体除保有正面及两侧护龙的臺湾传统建筑式样,同时也加入迴廊并将3座屋连结成体,融合了中原的建筑风格。
位于静思竹轩与静思堂中间的证严法师「修道小屋」,为证严法师民国52年(公元1963年)受比丘尼俱足戒后,返回花莲在普明寺后一间宽10尺、长12尺的木板小屋内,日夜诵经、抄经、拜经,过着清修的生活。民国64年(公元1975年)小屋遭颱风毁损,后来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凭着旧照片重新彷製保留,并设置于文化园区裡,内部的摆设都依当时的情况呈现,简朴的样貌为慈济志业初期发展历史做见证。
位于静思堂侧面草坪及静思竹轩门口,共有13件由北韩艺术家创作的铜凋作品,主题包括慈济世界;慈、 悲、喜、捨;慈善、医疗、教育、文化;骨髓捐赠、国际赈灾、社区志工和急难救助等。人物以写实手法呈现, 其中竹轩门外代表「慈、悲、喜、捨」的4座铜凋,以手语展现慈济无声说法内涵,而「慈悲喜捨」也是慈济大学创校的宗旨与校训.。
讲经堂为慈济静思堂的精神中心,也是慈济功德会创办人证严法师讲经之处。挑高约37公尺的讲经堂,宽达26公尺,纵深达34公尺,可同时容纳2千人在此授课。室内採「人」字形空间设计,自屋顶採光,阳光自然洒落,更添庄严氛围外,还具有排出热气功能。天井并设计彷天际的星星,同时加以座标化,构想係源自佛陀在宇宙星空下说法而来。
位于静思堂6楼的慈济文史馆,共典藏超过7,200册佛教与慈济慈善事业相关书籍,包含证严法师、慈济各志业出版品、特刊、研讨会手册、印顺导师相关书籍和宗教期刊专书及论文等,除了慈济人之外,还有研究慈济史料的研究人士也可借阅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