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堂属于斋教金幢派翁文锋支派,是乾隆15年(公元1750年)金幢派翁永峰系的钟、翁、吴、刘4位斋友来台传教时,共同筹资2千银元建立。嘉庆3年(公元1798年)、道光22年(公元1842年)以及同治5年(公元1866年)时都曾经修建过。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当时西华堂堂主林瑞云又与诸位信众集资重修,并买下左侧民房,陆续花费了约略30年扩建。到了日治时期昭和10年(公元1935年)整个工事才告一段落,呈现了今日的西华堂样貌。另外在民国50年(公元1961年)、民国64年(公元1975年)、民国71年(公元1982年)与89年(公元2000年)也进行过数次整修。
佛教建筑中有寺、庵、堂等名称;堂指的是斋堂,也就是信奉斋教的佛堂,俗称菜堂。台南的斋教分为龙华、金幢、先天等3派。金幢派开教始祖为王佐塘(约1538-1619),道号太虚,又号普明,于明永历10年(公元1656年)脱离龙华派,创立金幢派。二祖为董应亮,三祖为蔡文举(生卒年皆不详),俗称「蔡阿公」,同时他也是台湾金幢派的始祖,也因此金幢派又被称为「蔡阿公教」。金幢派相较于其他两派,含有较多的道教思想。另外,台湾的金幢派还有另一个「翁公」支派,始祖为翁永峰(生卒年不详)。翁永峰为蔡文举的再传弟子,对《慈悲悬华宝忏》有不同的解释,而在二祖董应亮调解之后,获准另立1派,而西华堂便是此翁文锋支派的斋堂。
金幢派是斋教最早传入台湾的斋教派别,但其发展却比其他两派别更加不顺利。虽然自日治时期起日本政府展开宗教调查后,斋教成为日本政府核可的宗教,得以公开传播宣教,但新成立的斋堂多以龙华、先天两派为主,金幢派仅有台南西德堂、高雄鼓山宝华堂,以及屏东祈安堂新设而已。此外,开放对斋教来说,也不是全然带来正面效果:民间秘密信仰性质不再,原先内部维系关系开始崩解;加上斋友们为了保护自己不被牵连到抗日活动中而被日本政府举发,纷纷学习、寻求日本佛教的保护,于是斋教三派日趋同化,且斋教与佛教愈来愈无区别。民国之后斋教空门化(佛教化)的趋势也未改变,出家师父主持斋堂的情形不仅不少见,还被认为是地位与层次的提升。而西华堂也不例外,现今的西华堂已成为出家众的道场。
西华堂坐落于台南市北区西华里,面积约1千余坪。从外观来看,西华堂以凹寿形状的拜殿、正殿和两旁的护龙所组成,与普通的三合院极为相似。屋顶也不似一般寺庙的燕尾起翘形式,而是以不具任何功名阶级意味的马背作为屋顶。对于明清时期被严令禁止的斋教来说,隐匿于民家之中、避免寺庙般突出华丽的形式比较有利。
西华堂座东向西,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面向中国大陆漳埔安乐祖堂,表示「面向祖堂,以示虔诚」,在目前的文献记载中,这是仅有的唯一个案。此外,中央门神画了佛教两大护法,分别是貌如童子的「韦驮」和相貌威严的「伽蓝」,两侧的边门则绘上了「哼哈二将」。正堂两旁壁面的彩绘,则画上了「迦叶付法」与「师子传法」佛教故事,这些都是台南知名彩绘匠师潘丽水(1914-1995)的作品。而在西华堂西南侧,还有1棵150岁的老榕树,是由3株树干合体而成。3株树干分别是1株不长须的榕仔妈,1株长满须的榕仔公以及另1株俗称鸟松的雀榕,现今也被列入保护。
西华堂中心空间俗称「三官厅」,原本祭祀三官大帝,现在因为空门化的关系,大殿正面主祀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边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及其他几尊护法神,神龛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内家乡」的封闭空间,常见的供祀对象有金幢派教主王佐塘,二祖董应亮,或是其妻李玉英。金幢派最重要的经典《慈悲悬华宝忏》及其他经忏,与「天地君亲师」牌位也是供奉于此。「内家乡」也是金幢教最神圣之空间,直接代表教义的最高境界「真空家乡」,通常未皈依吃斋的民众不可进入。不同于其他两派,金幢派在神圣空间方面有其独特之处:金幢派教义的理想世界是经由空间展现的。「内家乡」又称为「无生宝殿」、「圆明宝殿」、「无生家乡」,是供奉最高层次无生老母的地方,也是形而上的理想世界。「内家乡」的前方是「三官厅」,也是金幢教独有的空间,祭祀三官大帝。这是个过渡的空间,连系着家乡与众生之间,有代为传达、连络讯息至「堂外」之意。
图为「迦叶付法」佛教故事,位于正堂两旁壁面,是彩绘匠师潘丽水(1914-1995)的作品。
中央门神画了佛教两大护法,分别是貌如童子的「韦驮」和相貌威严的「伽蓝」,两侧的边门则绘上了「哼哈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