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士林神农宫原名芝兰庙,创建于清康熙年间,为臺北盆地漳州移民所建,係士林地区最早形成之祭祀圈,见证士林地区先民开拓历史。
2.庙经多次改建,惟仍保有福德像、开基神农,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古碑,咸丰年间之香炉,以及木製长生禄位等古物,应予重视。
神农宫原名为芝兰庙,因奉祀福德正神又名福德祠,始建于清康熙48年(公元1709年),乾隆6年(公元1741年)因洪水而迁至现址。嘉庆17年(公元1812年)修建后改称神农宫,奉祀主神为神农大帝,副主神为福德正神。
士林旧称「八芝兰」,位于基隆河北岸支流磺溪与双溪所冲积的平原一带,原为凯达格兰平埔族毛少翁社旧地,康熙24年(公元1685年)时已有漳州移民与毛少翁社立约,进入此地开垦。据现存于神农宫内的〈芝兰庙碑记〉记载,早在康熙48年(公元1709年)八芝兰地区漳州移民聚落形成时,人们已在此地兴建庙宇奉祀福德正神,以保佑拓垦居民与四时农作平安。
八芝兰位处台北与淡水两地往来必经之地,因临近基隆河的水运之便,逐渐成为台北北部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到了雍正年间,已形成店铺聚集的芝兰街,贩卖有包括来自淡水、金山、基隆、桃园等地的农渔产品。乾隆6年(公元1741年),原位于基隆河畔下树林埔的福德祠受洪水冲毁,地方人士于是募资重新修庙,但考虑到原址邻近河道易遭受水患、无法使人神安居,而将寺庙改建在芝兰街上,仍以福德正神为主神,名为「芝兰庙」。到了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时,又有地方家族倡议募资,重新将庙宇修建得更加宏伟,并在乾隆57年(公元1797年)立碑纪念建庙事迹。
嘉庆8年(公元1803年),地方官员巡视到此,认为寺庙过于华丽,与福德正神的位阶不合。地方人士商量后,改奉祀神农大帝为主神,福德正神改为副神。嘉庆17年(公元1812年)改建后,寺庙便改名为「神农宫」。此后寺庙在嘉庆25年(公元1820年)、道光6年(公元1826年)、道光28年(公元1848年)有数次修缮,光绪17年(公元1891年)又再募集资金重新改建。其后在昭和4年(公元1929年)、民国55年(公元1966年)也曾修建,民国55年(公元1966年)时增建戏台,民国58年(1969年)增建前殿与钟鼓楼,民国66年(公元1977年)又增建牌楼,逐渐建成当前规模完整而华丽的面貌。
位于芝兰街的神农宫,处于士林地区漳州移民聚落活动与来往商货聚集的中心地带。直到咸丰年间,芝兰街在台北漳泉械斗中受到很大的破坏,地方仕绅衡量地理位置与防守之便利,将街市改到基隆河旧河道旁重建,八芝兰的发展重心才转移到蕴含防御、商业功能而创建的新街所在,也就是以慈諴宫为中心、今天士林夜市所在的区域,神农宫一带则被称作士林旧街。虽然今天神农宫所在地点的热闹与商业活动已不如士林的其他街区,但神农宫仍持续作为士林居民的信仰中心,与芝山岩的惠济宫、新街的慈諴宫,同为士林地区三座最主要的地方公庙,也标志着士林街市最早发祥的位置。
今天神农宫的建筑为两进五开间的格局,三川殿2侧的左右厢房上方并设立有钟楼与鼓楼。而神农宫正殿具有2层,宫庙主祀的神农大帝供奉于正殿2楼中央,1楼中央奉祀的则是福德正神。而神农宫正面除了三川殿的3道门以外,左右厢房前也各开1门,因神农大帝属于帝后级的神明,庙宇正面可以开5道门以上,以展现神祇的尊贵地位。在古代中国帝制时代,朝廷规范寺庙的建筑形制必须与所奉祀神祇的位阶相符,士林神农宫本来名为「芝兰庙」,是奉祀土地公福德正神的庙宇。但士林居民在乾隆年间为福德正神重修寺庙时,在屋顶采用了帝王等级的神祇才能使用的燕尾样式,一方面突显了土地公在拓垦移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却使庙宇过于华丽而不符合规范。为了避免庙宇违规而遭受拆除的处罚,当地居民于是增加奉祀具有帝王位阶的神农大帝作为主神,这样的转变也呈现出汉人寺庙、家礼教秩序与在地人群信仰的互相妥协与结合。
士林神农宫历经多次改建,但仍保有许多旧物,如三川殿前石雕龙柱以及庙中的石梁、石雕窗,清代乾隆年间之长生禄位与咸丰年间之香炉,以及清代刻制的神农大帝、福德正神像。而神农宫正殿左右两侧柱子嵌有日治时期的石柱,正殿也维持日治时期墙面设计,所采用的观音山石具备时代特色,在当代已经不易重现。庙中并保存多座记载庙宇修缮始末与捐献名单的石碑,以及人们用以燃烧字纸的敬字亭,见证了士林地区的发展过程与早年文风鼎盛之历史。
神农宫内供奉有多座神农大帝神像。神农大帝的塑像型态一般有两种:一是裸身赤脚、仅在肩上与腰间围上树叶的原始人样貌,同时手持金黄色稻穗,象征农业的发明以及从原始到文明的转变;另一种则是穿戴帝王衣饰冠帽的形象,象征华夏文明与民族始祖的崇高地位。士林神农宫所奉祀的神农大帝是原始人的形象,并且有红色与黑色两种面容,赤面象征神农氏发明农耕之后,因食用五谷而气色红润的样貌,黑面则是神农氏因误食毒草而面色发黑,纪念神农氏为人们寻找草药的牺牲。
另一方面,士林神农宫内有许多以高温彩釉烧制的交趾陶作品,制作者为洪坤福派之弟子陈专友(1911- ),是20世纪中期台湾庙宇建筑界装饰技艺中的佼佼者「五虎将」之一。台湾庙宇的交趾陶装饰常以传统戏剧之剧目为主题,呈现在1块墙面上的1个主题故事就称作1堵「出头」。在神农宫三川殿内殿的横梁上,就有6堵交趾陶出头,加上前殿墙上靠近屋檐处的「水车堵」以及位于两侧左右相对的墙面上的「对看堵」,总共有12堵交趾陶出头,而每堵内的交趾陶人物数皆在7座以上,人物总数可观,人物之身体姿态细致而有架势,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装饰技艺作品。
神农宫正殿左右两侧柱子嵌有日治时期的石柱,1楼中央奉祀的是福德正神,神像于清代刻制。
士林神农宫内有许多以高温彩釉烧制的交趾陶作品,制作者为洪坤福派之弟子陈专友(1911- ),是20世纪中期台湾庙宇建筑界装饰技艺「五虎将」之一。
士林神农宫所奉祀的神农大帝有红色与黑色两种面容,赤面象征神农氏因食用五谷而气色红润的样貌,黑面则是神农氏因误食毒草而面色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