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台北清真寺

台北清真寺
*
台北清真寺建物采用阿拉伯风格,主殿为圆顶,正面设拱圈回廊,两侧有1对高耸的邦克楼(唤拜塔),外观朴素而优美。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二段62号
公告日期: 1999年06月2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民国47年(公元1958年)
摄影者: 陈晓伟、赵守彦
经 纬 度: 121.53421,25.02794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民三字第8801816501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中国回教协会

指定/登录理由

1.创建于西元1958年,为因应我国与回教国家之外交关係,由朝野共同募款兴建,对外交事务贡献良多,深具历史与宗教意义。

2.建物採用阿拉伯风格,主殿为圆顶,正面设拱圈迴廊,两侧有1对高耸的邦克楼(唤拜塔),外观朴素而优美。

3.已成为臺北市重要地标之一,丰富臺北市的都市景观。

发展源流

伊斯兰教在台湾最初可追溯至明郑时期,因福建泉州港有许多穆斯林,故有部分郑成功部属为来自福建泉州府的穆斯林,随之来台之后多落脚于今鹿港,以丁氏、郭氏为主的家族,长期融入当地闽南裔的社会文化中,与台湾各族群通婚通俗,在外貌、宗教、生活习惯上已与一般闽南裔族群无异,现今鹿港也没有清真寺。台湾伊斯兰教社群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陆续抵达台湾,而后人数更因民国38年(公元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徙而激增,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大陆新疆、甘肃、宁夏、云南等原本回民分布的区域,估计有超过2万人之多。由于大多数为军旅及政府机关人员,来台之后多居住于台北、高雄市区,而民国43年(公元1954年)云南滇缅方面游击队撤退来台湾,则居住于今中坜龙冈一带,其中多有穆斯林,故今亦建有龙冈清真寺。台北市内穆斯林们为靠近第1所清真寺,多居于今台北市大安区丽水街附近。台北清真寺于此区建立,标志着伊斯兰在台湾生根成长。

位于台北市大安区的台北清真寺,始建于民国47年(公元1958年),为近代台湾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又称「清真大寺」。该寺前身是由穆斯林长老常子春(1897-1983)与郑厚仁(生卒年不详)2位捐资奉献,于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时改造今台北市丽水街上1间日治时期日人遗留下来日式房舍,将内装稍作修改,以符合穆斯林礼拜的需求。该房舍虽占地300余坪,但当时并未更动建物外观及周围庭院,只将房屋内部充当礼拜场所,实际场地并不宽广,但仍成为当时台北穆斯林信仰礼拜中心。因此民国38年(公元1949年)时随国民政府迁徙来台的伊斯兰教教众,也选择于该处近郊落脚。

随着台湾的伊斯兰教徒人数大量增加,原本的礼拜场地也开始不敷使用,尤其每逢教内节期庆典时,更显得空间狭窄;也由于我国积极拓展与世界诸多伊斯兰教国家外交往来,有贵宾来访时,木造低矮房舍不仅狭隘更显简陋。故在国内伊斯兰教徒殷切期盼下,由前国防部长白崇禧(1893-1966)与前青海省主席马步芳(1903-1975)两位于政界显赫的穆斯林出面建言,经外交部长叶公超(1904-1981)先生倡议,由我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等诸多伊斯兰教友邦一同筹募款项兴建,委托名建筑师杨卓成(1914-2006)设计,于民国47年(公元1958年)由中华民国伊斯兰教协会选定在新生南路现址建仿造伊斯兰建筑式样的礼拜堂。民国49年(公元1960年)4月13日完工当日落成典礼上,并有来自文莱、日本等多国伊斯兰领袖参加。民国104年(公元2015年)4月,清真寺圆顶整修,漆为金色,更显庄严辉煌。

从落成迄今,世界各伊斯兰教国家之教长、国王、总统与各界领袖来台访问时,台北清真寺几为必定拜访之地。贵如约旦国王胡笙、沙特阿拉伯国王费瑟等人皆曾莅临造访,是台湾近代伊斯兰教历史上甚为重要而有神圣意义的建筑。

主要特色

台北清真寺参照固有伊斯兰建筑之特色。包括圆顶、栱廊以及唤拜尖塔之造型。在建筑内容方面,包含了入口门厅、礼拜大殿、两翼回廊、办公室、图书室、洗净水房及庭园等。其中礼拜大殿主要礼拜大殿结构上是以方形屋体以及上方的圆顶组成。这种中央无柱、圆顶式的结构实行后期土耳其式的建筑形式,不同于伊斯兰教早期清真寺主殿设计以多柱支撑,为大跨距的空间,圆顶象征天穹,室内高达15公尺,宽度也达15公尺,因中央无柱,非常壮观。音场教长(教内称「阿訇」,为波斯语音译,意为学者、教师)讲经时候回音缭绕份外宏亮。

礼拜时,信徒要先于一旁的净水房做简单的洁净仪式,方能进入大殿。殿内整齐排列着供跪拜用的跪垫,侧面有马蹄形的「壁龛(音同刊)」(محراب‎, Mihrab嵌在墙壁中的橱柜),是教长带领敬拜时的处所,标示着麦加的方向,礼拜时信徒会朝向此处跪拜。内中没有任何人像、图样,此乃遵照教规,不设立以任何有形象的图、偶,以避免对人手所造之物崇拜。不仅殿内,整个清真寺区域内没有任何实物形象的装饰。

在入口门廊及殿侧廊,以拱心较高、大于半圆形的圆拱形设计,此为伊斯兰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方式。上方靠近屋檐处有马赛克拼贴而成的几何纹路装饰,环绕着屋顶边缘,暗红与白色交会的几何图样,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灰色建筑增添色彩。

主殿后方建有「唤拜塔」(Al Miythanah),伊斯兰教入中国大陆之后,此又称为「邦克楼」。台北清真寺的唤拜塔高达20公尺,为建物群中至高所在。塔楼是因旧时以人声呼喊,为提醒教友时间已到、尽快来礼拜,今日台北清真寺已使用扩音喇叭放送。呼喊所用的「唤拜词」(مؤذن),词句各地内容相同,但传唱声调则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于不同时刻也可能听到不一样的音调呼唤。从听到叫唤、走进清真寺看到圆顶与2座唤拜尖塔,直到进入广阔的大殿,是一个多重感官经验,对于信徒而言更是标志着宗教神圣时刻。

台北清真寺除了在建筑上展现了传统伊斯兰符号,其兴建具有凝聚信仰族群的重大意义。于今也是侨居台湾的信徒们聚会与交流的重要所在。每周赴台北清真寺礼拜的人数可达千人,其中超过8成为侨居台湾的外国人,反映着台湾的社会组成样貌变迁。例如,现在台湾有超过20万印度尼西亚移工,其中大多为伊斯兰教信众。台北清真寺除了每日5次礼拜时间供信众前来礼拜,每周五有小市集,符合教规之清真食物以及小饰品交流,每周末的礼拜时刻更多放假的各族群信徒们聚集于清真寺,展现多元族群风情。同时塑造穆斯林社群的群体感。

世界上凡有穆斯林聚居之处,清真寺为穆斯林教众日常礼拜与进行宗教活动中心,并有宣扬教义、教化社会的功能。现今台北清真寺除了提供穆斯林作日常宗教与婚丧喜庆活动外,平日也开放一般民众与台北都会区各级学校自由参观与校外教学,仅要求参观访客需要遵守伊斯兰教的参观礼节,兼负着传递教义也是教育社会大众认识伊斯兰教的重要场所。

台北清真寺另外特出不同于台湾其他清真寺的地方,在于建立过程受到沙特阿拉伯等多方伊斯兰教国家帮助,而成为联系起我国与当年诸多伊斯兰教友邦的实质记号,成为促进邀请友邦领袖来访之契机,除了宗教意义,更是外交上的重要场所。
内部空间遵循伊斯兰教教规-建筑不使用动物、人形图案,而运用植物或几何纹样作为装饰,使建筑呈现高雅清静之感。
内部空间遵循伊斯兰教教规-建筑不使用动物、人形图案,而运用植物或几何纹样作为装饰,使建筑呈现高雅清静之感。
建筑外观庄严,它的圆顶与2座唤拜尖塔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建筑外观庄严,它的圆顶与2座唤拜尖塔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台北清真寺为我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等诸多伊斯兰教友邦一同筹募款项兴建,委托名建筑师杨卓成设计,为仿造伊斯兰建筑式样的礼拜堂。
台北清真寺为我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等诸多伊斯兰教友邦一同筹募款项兴建,委托名建筑师杨卓成设计,为仿造伊斯兰建筑式样的礼拜堂。

文献资料

  • 1.王一芝(2003)。〈传统与现实的彷徨—穆斯林在台湾〉,刊于经典杂志58期。 
  • 2.李昭容(2010)。《鹿港丁家大宅》。台中:晨星。 
  • 3.郭雅瑜(2001)。《历史记忆与社群建构--以鹿港郭姓为例》,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4.贾福康(2002)。《台湾回教史》。台北:三民。 
  • 5.庄景辉(1994)。〈陈埭丁氏回族在台湾〉,《福建民族》第6期。 
  • 6.俞怡萍、吴欣文(2004)。《台北古迹侦探游》。台北:远流。 
  • 7.瞿海源(1997)。《台湾宗教变迁的社会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