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灵泉三塔

灵泉三塔
*
灵泉三塔前的广大庭园中央,有1条中轴线之磨石子大道,并设置石牌坊1座。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墓葬
所在地址: 基隆市信义区六合路2号
公告日期: 2006年07月20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
经 纬 度: 121.76298,25.11563
指定/登录机关: 基隆市
公告文号: 基府文资壹0950084095A、B号
资产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公有):国有财产局建筑所有人(私有):财团法人台湾省基隆市灵泉禅寺 管理人:财团法人台湾省基隆市灵泉禅寺

指定/登录理由

具历史文化价值者

主题导览

灵泉三塔位於基隆市东郊月眉山,为灵泉禅寺建筑群之一。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竣工,落成典礼启建水陆法会,邀请近代佛学大师释太虚(西元1890-1947年)等人前来主持法会,并对信徒讲经说法,盛况空前为当时佛教界一大盛事。

灵泉禅寺灵泉三塔建筑原是一层楼塔基,上方配置三座圆顶塔身,三座塔分别为开山塔、优婆塞夷同塔、报恩父母塔,三塔共构於塔基之上,合称为「灵泉三塔」。二战後,因空间不敷使用,在旧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形成今日所见样貌。灵泉三塔的样式为较少见的仿造印度佛塔,目前已列入基隆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之列。

发展源流

灵泉禅寺初名灵泉寺,创寺的缘由为福建鼓山涌泉寺的僧侣释妙密(生卒年不详)、释善智(西元1852-1906年)等人前来基隆弘法,吸引基隆的信众来听经闻法,因为参与者众多,遂发起建寺,经由地方耆绅的赞助,以及获得月眉山大水窟的林来发(生卒年不详)捐献土地,於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在基隆东郊月眉山兴建,3年後规模略具,因为寺址一带有涌泉产出,所以命名「灵泉」。

日明治40年(西元1907年),释善慧联合信徒总代辜显荣(西元1866-1937年)、颜云年(西元1874-1923年)、许梓桑(西元1874-1945年)等人一同发起,再次向台湾总督府申请寺院建立及寄附金募集许可获准,灵泉禅寺建筑格局全面完备的同时,释善慧想到释善智的灵骨供奉在祖堂、许多功德主之牌位供奉在西归堂,而有了在灵泉禅寺附近建造灵骨塔的想法。於是在日大正5年(西元1916年)取得台湾总督府的建造许可,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竣工,迎请释善智的灵骨入塔安奉。

为庆祝灵泉三塔之落成,灵泉禅寺启建为期7天的水陆法会,邀请浙江普陀山释太虚(西元1890-1947年)、七塔寺释岐昌(生卒年不详)来台,法会期间2位僧侣除了主持仪式外,也与日本布教师轮流讲经说法,参加法会的人数众多,包括总督府诸官厅官员、地方仕绅、商界名人,每天大约有千人前往灵泉寺。灵泉三塔建立後,曾於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重修,战後火葬人数增加,灵泉三塔之塔位已无法负荷晋塔需求,於是在旧建筑体上进行增建工事,并开辟花园,形成今日所见的建筑样貌。

灵泉三塔虽然较鲜为人知,不过迄今也约有百年历史,外观为地上二层,上方三座塔状之建筑,塔的样式为较少见的仿造印度佛塔。基隆市政府将其列入基隆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之列,西元2006年7月20日公告认定灵泉三塔为历史建筑。

主要特色

灵泉三塔坐落位址在灵泉禅寺与开山堂之间,建筑组群由外埕、内埕及塔所构成,三塔前的广大庭园中央,有1条中轴线之磨石子大道,并设置石牌坊1座。

灵泉三塔的主体建筑分为塔基与塔身两部分,塔身为3座圆顶塔,3座塔配置於塔基之上,塔身的做法是石砌,3座塔身的造型一致,型式皆为覆钵式圆顶塔,这种建筑型脱胎於印度Stupa,塔的平面为6角形,立面做柜台脚与莲花瓣,形成塔坐於莲花座上的情景,塔身立面设置方堵,堵内直书塔名,中间的塔名为「开山塔」、左侧的塔名为「优婆塞夷同塔」、右侧的塔名为「报恩父母塔」。

塔身之下为塔基,塔基原是1层楼的建筑规模,平面呈长方形,表面为凿面石片面饰,开设3个拱门,拱门两旁为对联、上为门额;中门的门额书写「灵泉三塔」;左侧门的门额书写「东宝座」、右侧门的门额书写「西莲台」。塔基的结构体为砖石造承重墙柱,柱间跨距不大,砖柱配置紧密,加上石材横梁,撑起上方的混凝土平顶。因为平顶上方为3座6角形塔身,於是塔基的室内结构为了支撑上方的塔身,以红砖砌成3处环形空间,室内设置阶梯状平台用於放置骨灰坛。

二战後,在原本1层楼塔基上方增建,并将位於屋顶上方的栏杆、3座塔身向上移升,形成後来所见的两层楼塔基;2楼室内安奉地藏王菩萨神像,设置闭架式塔位,正立面开辟三门二窗,1楼通往2楼的楼梯设置於两侧。这次改建同时在1楼增建钢筋混凝土拜亭,拜亭由4根混凝土柱撑起顶板。

灵泉禅寺於清明节并无开放,民众只能在拜亭放置供品对着塔基祭拜先人,开放时间为每年农历3月的春季法会、农历9月的秋祭法会,法会为期7天礼拜梁皇宝忏等经忏,法会最後一天开放灵泉三塔,民众可进入塔内。
拜亭与2楼皆供奉地藏王菩萨,佛教徒相信地藏王菩萨于地狱救度受苦众生。
拜亭与2楼皆供奉地藏王菩萨,佛教徒相信地藏王菩萨于地狱救度受苦众生。
通往灵泉三塔的通道,路旁的门柱为日本时代所建。
通往灵泉三塔的通道,路旁的门柱为日本时代所建。
灵泉三塔前方的石牌坊,上书「大涅盘城」,涅盘为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
灵泉三塔前方的石牌坊,上书「大涅盘城」,涅盘为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
二战后因室内塔位不足,于是增建成两层楼。
二战后因室内塔位不足,于是增建成两层楼。
灵泉三塔是指塔基上的3座塔,分别是开山塔、优婆塞夷同塔、报恩父母塔。
灵泉三塔是指塔基上的3座塔,分别是开山塔、优婆塞夷同塔、报恩父母塔。
灵泉三塔平日没有开放,1楼室内也没有供奉佛像。二战后增建拜亭,形成供佛、祭拜先人之主要空间。
灵泉三塔平日没有开放,1楼室内也没有供奉佛像。二战后增建拜亭,形成供佛、祭拜先人之主要空间。
灵泉三塔前方开辟花园,照片左侧下坡处为开山堂。
灵泉三塔前方开辟花园,照片左侧下坡处为开山堂。
灵泉三塔共有4座春日型石灯笼,两座配置于拜亭前方,另外两座配置于花园内。
灵泉三塔共有4座春日型石灯笼,两座配置于拜亭前方,另外两座配置于花园内。
灵泉三塔原为1层楼,开辟三门,中门的门额为「灵泉三塔」。
灵泉三塔原为1层楼,开辟三门,中门的门额为「灵泉三塔」。

文献资料

  • 1.靈泉三塔 (2006)。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60720000001
  • 2.張崑振(2009)。靈泉禪寺佛殿、開山堂、三塔調查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3.蔡岳翰(2012)。台灣日治時期佛寺納骨塔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