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路思义教堂

路思义教堂
*
路思义教堂为东海大学的地标,也是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台湾之标竿。
资产类别: 古迹-教堂
所在地址: 台中市西屯区台湾大道4段1727号
公告日期: 2017年04月25日
创建/起源年代: 民国52年(西元1963年)
经 纬 度: 120.60049,24.17883
指定/登录机关: 台中市
公告文号: 府授文资古字第10602042991号
资产保存者: 东海大学

指定/登录理由

一.具高度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1、历史价值:自1865年圣约翰大学创校开始,基督教会有意识的藉由兴办教育以传扬其宗教思想。创校兴学是西方的教会系统急欲进入中国地区的手法之一,出资者为西方教会,设计者也多为西方建筑师与事务所,却普遍以当地所熟知的意象营造建筑,藉以增加地区民众对其宗教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透过东海大学的设立、规划与实现,见证了基督教会透过创校兴学宣扬其宗教思想的时代背景。2.艺术价值:(1)东海校园的核心是路思义教堂,其区位与特殊造型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神采,承载历史建筑所具有的特殊结构形态和纪念性。校园建筑以传统三合院民居生活情境取代官式意识形态,与教堂建筑形式明显区隔,呈现自然的空间感与谦逊的营造态度。(2)在美学层次上,路思义教堂的实践,转借了西方现代主义,并加以地域诠释。在时间与观念上,接近现代欧洲前卫主义建筑形式。路思义教堂在空间体验、结构系统、材质美感上皆已臻化境,优美地整合为一动人的杰作。路思义教堂融入现代主义的思考逻辑,将地域传统的特性重新抽象化地诠释传统意涵,形成一个纯粹的作品。这种藉由结构自身的「形式」统合外型,兼具传统与创新的设计想法,将传统道家思想「无而後有,虚而後实」阐述於建筑上,更将薄壳结构向前推至「亦柱、亦梁、亦墙」的新意境。有机、穿透式的空间处理方式也让教堂充分融入周边环境;在墙与四周地面衔接处做了一个凹槽,也加深了路思义教堂的四面曲墙,由高处看似从土地长出来,让土地与建筑合而为一,达到建筑最高境界。

二.表现各时代营造技术流派特色:路思义教堂由屋顶与墙合而为一,四片曲面完全分开,在间隙设置天窗及前後窗。进入教堂後视线被双曲面引伸将导向上,强化了教堂空间矗立高耸的空间流动感,复以从尽端射入的自然光线,使人们产生对宗教崇敬之心。教堂外墙铺设黄色琉璃菱形面砖,与传统宗教建筑屋瓦色泽相若;面砖上有乳突钉头,类似传统建筑中穿瓦衫墙壁。而整体教堂造型却是源自於现代建筑的圆锥双曲面构造,充份显现出传统与现代匠作的巧思。教堂内部空间善用建筑构造的物理环境特色,打造出烟囱效应的「重力换气」(或称「浮力换气」)原理,使室内气流随温度变化自然流动,满足在物质匮乏年代中环境控制之技术。

三.具重要性:路思义教堂设计曾刊登於1957年3月号的《ArchitectureForum》(建筑论坛)及同年8月号的《ArchitecturalRecord》,为台湾建筑设计界之罕见。1974年3月邮政总局曾将路思义教堂印制为台湾风景区邮票发行,亦足见其代表性。2014年,路思义教堂获选为盖提基金会(GattyFoundation)「KeepingItModern」全球十大卓越的现代建筑作品之一。

四.保存完整并为各时代或某类型之典范:路思义教堂自落成、献堂之後,保存完整一直维持建筑原貌,并持续作为假日礼拜之使用。路思义教堂的设计,历经木构造、钢结构与木构造,到钢筋混凝土(R.C.)构造这一段曲折的过程。最终在结构、稳定性、内部使用和外观等因素的多重考量下,确立为四片分离、亦墙亦屋顶的钢筋混凝土双曲线结构,每片曲面在与地面及顶端相接部份则为直线,外表形成圆锥双曲面(Conoidhyperboloid)内面支撑以菱形格子梁系统,结构合理堪称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之典范。

主题导览

美国《时代杂志》、《生活》杂志的创办人亨利?鲁斯(Henry R. Luce, 西元1898-1967年)为了宣扬基督教福音,并纪念他的父亲宣教士亨利?温特斯?路思义(Henry W. Luce, 西元1868-1941年)捐款与建造路思义教堂,建筑於民国52年(西元1963年)完工。
由着名建筑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 西元1917-2019年)主持、陈其宽(西元1921-2007年)建筑师担负教堂设计与发展、张肇康(西元1922-1992年)建筑师协助监造第二期工程,为台湾在地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之经典作品,也是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标志。
路思义教堂与周边的东海大学校园巧妙融合,低调地展现其建筑技巧,其结构与手法非常杰出,也同时顾及当年台湾营造业界物资匮乏的施工条件,在台湾战後第一代建筑立下难以超越的标竿。

发展源流

民国42年(西元1953年),美国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UBCCC,西元1956年改名「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简称联董会)在台湾中部的大肚山购地,加上台中市政府所捐之地共约140公顷,供东海大学创校所用。同年1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森(Richard Nixon, 西元1913-1994年)访台,并至大肚山主持东海大学动土典礼,此後由贝聿铭(西元1917-2019年)、陈其宽(西元1921-2007年)、张肇康(西元1922-1992年)负责校园设计。

民国43年(西元1954年)5月,陈其宽在未造访东海大学之前,先照贝聿铭先生带回的东海大学校园资料与初步规划进行设计,绘制出东海大学校园全景的水墨画,并在当年8月以此画向联董会简报,说明校园里有一个角锥形的教堂,并用这个元素来代表东海大学是基督教学校。

贝聿铭先前获得哈佛大学的资助,前往法国参观哥德式样的沙特尔教堂,所以东海大学教堂以砖砌的哥德式角椎体教堂为出发点,重新构思更新颖的设计,以非正规六角底座的帐篷式教堂为模型,首先由张肇康负责,後续交由陈其宽接续设计,皆以6角形的平面为出发点,考量室内基督教祭坛(讲台)的庄严与座席间的协调性,采用无梁柱的设计,非常具特色。

原本教堂想以木结构建造,但是因为考量到台湾本土亚热带型的湿热气候,加上台风频繁,木结构容易损坏,所以最後以混凝土为主,民国51年(西元1962年)11月1日正式动工,隔年11月2日落成。

主要特色

民国38年(西元1949年)後,基督新教会在中国推广高等教育的政策被迫中断,曾襄助创立燕京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13所基督教大学之联董会,希望本着过去在中国推广高等教育的初衷,能在台湾也设立一所崭新的大学,为创立东海大学的起源。

路思义教堂由留法的结构工程师凤後三(西元1919-1983年)进行结构设计,原本木造建筑设计的双曲抛物面墙,让很薄的结构可以均匀分散建物的重量,但是混凝土建造後,本身的重量太重,所以凤後三改用薄壳建筑工法,并用大量的箍筋完成结构,降低混凝土之使用,让整体的厚度与重量降低,而且在物资匮乏的民国50年代,如此也达成人工与物料之平衡。

设计上以两对四面曲面墙组成教堂结构,因为顾及采光与表现结构,所以曲面墙组合往上收束後并没有屋脊,而是设计了天窗,有「一线天」的景致,并让祭坛(讲台)有神秘的光线投射。内部空间则是加大跨距,抛物面墙的内面则以格子梁结构组成,梁、柱、墙结合一体,并让室内呈现格子状凹陷,成为一幅美丽规律的图案,也可以去除声音的回响,这些设计让路思义教堂拥有三无特点︰无梁、无柱、无脊,有赖於当时合作的光源营造厂吴艮宗(西元1923-2006年)之施工,吴艮宗延揽东海大学校内许多建物工程,作品中以路思义教堂最具代表,它是东海的地标,更是台湾伟大建筑物之一。
由远方的中轴线眺望路思义教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路思义教堂在东海大学建筑群里拥有自己的天空。
由远方的中轴线眺望路思义教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路思义教堂在东海大学建筑群里拥有自己的天空。
祭坛(讲台)中央有一个金黄色十字架,每当星期日上午主日崇拜时,阳光在早上10点左右透过中间边窗照射在十字架上。
祭坛(讲台)中央有一个金黄色十字架,每当星期日上午主日崇拜时,阳光在早上10点左右透过中间边窗照射在十字架上。
路思义教堂内部无梁、无柱无脊,用大跨距彰显宗教建筑的庄严,曲面相连处无脊以天窗取代,陈其宽称为「一线天」。
路思义教堂内部无梁、无柱无脊,用大跨距彰显宗教建筑的庄严,曲面相连处无脊以天窗取代,陈其宽称为「一线天」。
结构工程师凤后三(公元1919-1983年)挖空了曲面墙的内侧,利用格子梁结构大量省下混凝土,减低重量维持住四片曲面墙。
结构工程师凤后三(公元1919-1983年)挖空了曲面墙的内侧,利用格子梁结构大量省下混凝土,减低重量维持住四片曲面墙。
路思义教堂的入口,座席走道的终点即为祭坛(讲台),前后各有大开面的玻璃对称,光线优美。
路思义教堂的入口,座席走道的终点即为祭坛(讲台),前后各有大开面的玻璃对称,光线优美。
外观贴覆黄色菱形琉璃瓦,与天地的蓝、绿形成反差,而菱形也呼应内部格子梁结构。
外观贴覆黄色菱形琉璃瓦,与天地的蓝、绿形成反差,而菱形也呼应内部格子梁结构。
路思义教堂由两面四片曲面墙所组成,往上收束成漂亮之拋物线。
路思义教堂由两面四片曲面墙所组成,往上收束成漂亮之拋物线。
教堂的后部二曲面高于前方呈重迭之狀,后部高出部分也是内部祭坛的位置,在外观也可以表达其重要地位。
教堂的后部二曲面高于前方呈重迭之狀,后部高出部分也是内部祭坛的位置,在外观也可以表达其重要地位。
毕律斯钟楼位于路思义教堂正前方,铜钟铸于公元1883年,刻字「LET HIM THAT HEARETH SAY,COME」,中文含义是「凡听到的人都说来」,为台中市定古迹。
毕律斯钟楼位于路思义教堂正前方,铜钟铸于公元1883年,刻字「LET HIM THAT HEARETH SAY,COME」,中文含义是「凡听到的人都说来」,为台中市定古迹。

文献资料

  • 1.特刊編輯委員會編(1995)。東海風:東海大學創校四十週年特刊。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 2.東海大學建築系編(2003)。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 3.東海大學建築系(2003)。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The Mind of Architecture田園城市
  • 4.王俊雄、徐明松(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臺北:木馬文化。
  • 5.Th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in Keene.(2014). HISTORY OF THE UCC IN KEENE. Retrieved from http://ucckeene.org/about/history-of-the-ucc/
  • 6.梁碧峯(2016)。細說東海早年風華。臺中市:東海大學圖書館。
  • 7.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19)。路思義教堂。檢自︰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building?uid=33&pid=168
  • 8.梁碧峯(2019)。鳳後三與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建造的故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37期,頁70-88。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