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北斗街繁荣发展,成为彰南平原上的商业中心,素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之称。其中来自中国福建泉州的惠安移民,自故乡的泉州晋江南门富美渡头之富美宫迎来萧府王爷的分灵,於清光绪3年(西元1877年)在北斗街的北境建立富美舘。
萧太傅信仰在台湾沿海很普遍,多以「富美」为名。北斗富美舘主祀萧府王爷,另祀赵府元帅、康府元帅、萧府夫人、五营旗与虎爷等。一般认为萧太傅即为萧何(西元前106-168年)的子孙,为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萧望之。正殿神龛对联书有:「富我邦家千岁威灵镇北斗/美斯乡土三王神庇遍螺阳」螺阳即指称北斗与惠安;而「富」字也可解读为萧府王爷所代称之财神意味。
明郑时期,台湾中部地区已有汉人开发的足迹,但是真正打下基础,出现大规模的开拓工作,则肇基於清代。清代康熙年间,海禁渐渐松弛,加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激增,谋生不易,大量闽、粤地区的移民前往台湾。
北斗镇位於彰化平原的东南部,是彰化平原及云嘉南平原两地间的交通辐辏要地,很早就已经是中部地区的内陆山区与海岸间的交通枢纽。泉州三邑人包括晋江、南安、惠安等移民前来北斗发展。
三邑移民到台湾後,自然将故乡的信仰一起带来台湾。台湾的王爷信仰多渊源於福建泉州,其中泉州的富美宫更被称为是王爷庙中的王爷庙,地位不凡,素有「王爷总馆」之称,公认为萧府王爷的祖庙。当年惠安移民从此分香,抵达北斗即创建富美舘奉祀萧府王爷。
富美舘一开始为角头庙、社群庙,庙地不大,像是普通的土地公庙,与其他角头间也很少往来,历年来的记载并不多。目前所见最早的第一笔记载为日昭和6年(西元1931年)的《北斗乡土调查》。历年来本庙从清光绪年间创建以来,曾经历过多次的暴风雨摧毁,例如︰日明治38年(西元1905年)严重受损,隔年修建;日明治43年(西元1910年)又整建,同年亦毁於台风。目前所见庙貌则是在民国65年(西元1976年),因为室内渗水严重而重修得来。
清嘉庆年间,泉州人迁街,以北斗妈祖庙奠安宫为中心,建立市街。除了奠安宫为北斗之中心信仰,其余的市街都有各自之角头庙,富美舘即为所在的北门境之角头庙。早年富美舘的维持经费主要来自「丁口钱」,意即祭祀圈内的成年人都要按人头奉献香油钱。这是富美舘与神明的互动结果,神明保佑北门境内的住民;而住民则回馈丁钱给富美舘,是一种由神明领头的社会参与活动。
台湾多数的王爷信仰与瘟神传说有关,然而富美舘的主神萧府王爷并不是瘟神,而是西汉宣帝时期的太子太傅萧望之,当地人称为「阿爷公」,而泉州富美宫当地信徒亦是如此称呼。富美舘的祭祀圈包括北斗镇北门一带,扩及新政里5至9邻与光复里,萧府王爷的诞辰为农历5月17日,从5月15日开始,连续3天祭典。
在北斗镇当地的角头庙,若面宽较大的庙宇,多在北斗建街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北斗发展尚未饱和,可以有较大的土地供选择。但是富美舘在日本时代重建时,当时的北门已经发展到饱和之阶段,而且庙地为地主默认捐地、信徒捐钱,所以土地不容易取得,盖庙的时候也迁就当地已经存在之建物,所以富美舘的庙地不大,但仍有庙埕与管理人住在附近。
富美舘属於单进正殿,其构造类似传统街屋,是很典型的小型庙宇。正殿大略分为神龛与祭祀空间,神龛的配置依照阶格,由中间往外摆设:正中间为萧府王爷与王爷妈;在王爷左侧副祀由奠安宫分灵的妈祖;左右两旁则为赵、康王爷;神龛下则为虎爷;神龛外侧为五营头。
富美馆外墙最底下为卵石堆栈,上方闽南砖当基础,墙面则是土埆壁砌成箱形砌,最外层在重修时涂布砖红色的防水材料。
富美馆主祀萧府王爷,为西汉宣帝时期的太子太傅萧望之。当地信徒也称为「阿爷公」、「萧阿爷」。
神龛中间主祀萧府王爷与王爷妈;在王爷左侧副祀由奠安宫分灵的妈祖;左右两旁则为赵、康王爷。
富美馆的空间格局为单进,正殿分为神龛与祭祀空间,整体风格类似传统街屋建筑。
在神龛旁的对联里,有「螺阳」字样,阳即北面,故为北斗(东螺溪北侧)的代称,也指泉州惠安(螺山之阳)。
富美馆山墙右侧的砖造香炉,前方并有一具早期的汲水帮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