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虎山岩

虎山岩
*
虎山岩位于彰化县花坛乡,创建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因其山形恰似卧虎得名。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花坛乡岩竹村虎山街1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12年(西元1747年)
经 纬 度: 120.55963,24.04315
指定/登录机关: 彰化县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建筑所有人︰虎山岩管理委员会土地所有人︰虎山岩

指定/登录理由

虎山岩创建於清乾隆12年(西元1747年),初期只建本殿及左右两室,为木构造、土埆墙、红瓦。至清道光年间(西元1821-1850年)增建拜亭及外护龙,其构造具有道光年代风格,至民国40年(西元1951年)全部修建改为砖砌水泥瓦(红色),但仍保持原来风貌。有其必要为虎山岩扩大保存空间以维护古蹟风貌。

主题导览

虎山岩位於彰化县花坛乡,创建於清乾隆12年(西元1747年),因其背山形似卧虎得名,在清代即为彰化八景之一,有「虎岩听竹」之称,与碧山岩、清水岩同为彰化三大岩寺。虽然虎山岩有陆续整修,但整体构造皆保有道光年代风格,极具特色。

庙宇保留道光23年(西元1843年)「虎山岩充业配祀碑记」记录信徒捐置田业以为佛祖香火、日明治37年(西元1904年)由信徒所立的「虎山岩」木匾及日昭和2年(西元1927年)彰化名书画家王兰生(西元1891-1971年)所题之「虚无世界」木匾等珍贵文物,足以见证两百多年来的在地发展史。

发展源流

虎山岩位於彰化县花坛乡白沙坑,因其背山形恰似卧虎而得名,四周依山傍水、竹林环抱,环境优美,在清代即成为彰化八景之一,有「虎岩听竹」之称,与碧山岩、清水岩同为彰化三大岩寺。相传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花坛口庄牧童每天於岩後山放牛,并盖草庵供奉土塑观音佛像,祈求牛只不逃走,至年末休牧後牧童移除草庵,但归家後开始心神不宁,父母查悉原委,开始祈求观音佛祖庇佑,皆获平安,於是民众有建寺之议。

清乾隆12年(西元1747年)由信徒倡议兴建佛寺,又遇慧进大师(西元?- 1823年)云游到此,认为此地风水天成,遂与地主赖凤高(生卒年不详)详谈後献地兴建,原本建正殿及左右两室,竣工後赖凤高将岩後山林、岩前田园献为庙产。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慧进大师圆寂,由宽让大师(生卒年不详)继持,又宽让大师挚交的陈大高(生卒年不详)来台发迹後老而无嗣,便将溪湖镇巫厝蓄置的田地献为庙产。後来育地大师(生卒年不详)继持後,施善士(生卒年不详)亦捐献山林,命名「观音仔山」,亦有阮家捐献最多,并献挂「虚无世界」匾额。

释一修师(生卒年不详)时期,因庙产收入丰富、香火鼎盛,释一开始有传後的想法,於是收养3位僧儿,且年老时与养子释图禅师(生卒年不详)企图垄断寺产,信徒不满,适逢皇民化运动,庄长丸山喜一郎(生卒年不详)利用信徒控诉释图,导致其被扣押拘禁并失去永久经营权,尔後寺产登记於丸山管理,并派受过日式训练的僧侣林大棋(生卒年不详)为住持,期间无任何伟业,且参拜改成日式,与原信仰习惯不合,致香火不盛,後来由乡民成立委员会并重修,将原土埆造的佛寺改为砖造,於民国40年(西元1951年)完成修护。民国87年(西元1998年)由内政部规划修复工程,并於民国91年(西元2002年)11月25日完成,重现山林佛寺清静的风貌。

主要特色

虎山岩寺庙的建筑属三合院单殿式,清乾隆12年(西元1747年)创建,初期为木构造、土埆墙本殿及左右两室,至道光年间(西1821-1850年)增建拜亭及外护龙。正殿前带拜亭,是单进三开间四护龙格局,其屋顶为传统歇山式,以燕尾翘脊型态铺上素烧筒板瓦为主,并且屋脊装饰剪黏,前檐柱则是水泥蟠龙柱,正殿门楣上彩绘八仙庆寿。

内部木栋架为四架卷棚式,前檐及侧檐的挑檐桁都是方形断面,前檐出垂柱,下接垂花,由通梁延伸接於垂柱,正栱则由通随延伸,通随位於较短的梁架下方的物件,作用为固定梁柱,使梁柱不易变形。拜亭内架为「一通二瓜」形式,龙柱为民国39年(西元1950年)所作,以洗石子及磨石子工法塑造,反映当时代背景,立面水车堵留着民国40年(西元1951年)林刘藤(生卒年不详)师傅精致的交趾陶,主建物前有院墙,将庙埕与外埕隔开。

庙宇中主祀观世音菩萨,配祀有十八罗汉、注生娘娘、谷王、城隍爷、福德正神,以及当初捐地的赖凤高(生卒年不详)、陈大高(生卒年不详)的长生禄位。拜亭前檐下挂着日明治37年(西元1904年)由信徒所立的「虎山岩」木匾。正殿悬挂彰化名书画家王兰生(西元1891-1971年)所题的「虚无世界」匾额,此匾是日昭和2年(西元1927年)张清泉(生卒年不详)所献;左右前次间正面分别有民国40年(西元1951年)的「献岩地序」,以及清道光23年(西元1843年)的「虎山岩充业配祀碑记」,上有「佛祖香灯」四个字,详述信徒陈大高捐置田业,并载香田与租纳情形,寺方为感念其善心,遂於庙旁敬立碑,碑文曾收录於「中碑集成」、「明清碑碣选集」。
寺庙建物前院墙,将庙埕与外埕隔开。
寺庙建物前院墙,将庙埕与外埕隔开。
屋顶为传统歇山式,燕尾翘脊筒瓦的四垂亭形式,四垂亭屋脊上有「双龙护塔」剪黏装饰。
屋顶为传统歇山式,燕尾翘脊筒瓦的四垂亭形式,四垂亭屋脊上有「双龙护塔」剪黏装饰。
拜亭内架为「一通二瓜」设计,瓜筒的爪纤细,瓜上迭置三斗,底斗桃弯幅度比较大,二、三出正栱、三斗出鸡舌。
拜亭内架为「一通二瓜」设计,瓜筒的爪纤细,瓜上迭置三斗,底斗桃弯幅度比较大,二、三出正栱、三斗出鸡舌。
立面水车堵留有民国40年(公元1951年)林刘藤师傅精致的交趾陶
立面水车堵留有民国40年(公元1951年)林刘藤师傅精致的交趾陶
庙中配祀有十八罗汉、注生娘娘、五谷王、城隍爷、福德正神。
庙中配祀有十八罗汉、注生娘娘、五谷王、城隍爷、福德正神。
正殿悬有彰化名书画家王兰生(公元1891-1971年),于日昭和2年(公元1927年)所题的「虚无世界」匾额。
正殿悬有彰化名书画家王兰生(公元1891-1971年),于日昭和2年(公元1927年)所题的「虚无世界」匾额。
拜亭前檐下悬有日明治37年(公元1904年)信徒张清泉所立的「虎山岩」木匾。
拜亭前檐下悬有日明治37年(公元1904年)信徒张清泉所立的「虎山岩」木匾。
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虎山岩充业配祀碑记」记录信徒捐置田业,以为佛祖香火。
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虎山岩充业配祀碑记」记录信徒捐置田业,以为佛祖香火。
民国39年(公元1950年)制作的水泥蟠龙柱为前檐柱
民国39年(公元1950年)制作的水泥蟠龙柱为前檐柱

文献资料

  • 1.虎山巖(198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19
  • 2.許惠雯、曾淑惠(2012)。虎山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檢自︰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huatan/0708012-HSY
  • 3.花壇虎山巖官方網站(不著年代)。彰化縣虎山巖管理委員會。檢自︰http://ag060.598.com.tw/html/front/bin/home.phtml
  • 4.虎山巖(不著年代)。臺灣好廟網。檢自︰https://miao.temple01.com/about.php?tpl=7e79c87
  • 5.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不著年代)。虎山巖充業配祀碑記。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檢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2_0000007416(館藏編號rbm72)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