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凤山龙山寺

凤山龙山寺
*
凤山龙山寺的平面布局属于两落带拜亭、护龙之建筑格局。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高雄市凤山区和德里中山路7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13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初年
经 纬 度: 120.36206,22.62107
指定/登录机关: 文化部
公告文号: 文建壹字第4499号
资产保存者: 管理人:财政部国有财产局南区办事处管理人:龙山寺管理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备注:西元1998年5月14日以前由内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主题导览

凤山龙山寺创建於清乾隆初年,相传发迹於当年一泉州人士路过现址,为取井水,将随身携带的香火袋挂在井旁石榴树上,香火袋夜晚发出异光,於是人们将石榴树砍下供奉为观世音菩萨,并在井上建佛寺。

凤山龙山寺现址位於清代凤山县新城大东门旁,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属於两落带拜亭、护龙之建筑格局,中轴线建筑保存清代建筑格局,护龙并在民国76年(西元1987年)进行改建。三川门与正殿之间设置拜亭,这种空间组构为正殿紧落於三川殿之後,两建筑之间藉由拜亭作联系,形成连贯性的空间,三川门面宽三开间,明间凹入、左右次间设对看门,这种作法称为「凹寿式」,立面采用木作与石作并用,立面作法保存清初寺庙建筑立面作法,成为一大特色。

发展源流

关於凤山龙山寺的源起,庙方与信徒咸信是起源自清朝,一位泉州籍人士路经凤山龙山寺现址时,为了取井水,而将随身携带的香火袋悬挂在井旁石榴树上,离去时忘了将香火袋带走,此後每到入夜香火袋即发出异光。当地街民视为异象,便将石榴树砍下奉为开基观音佛祖神像,神像供奉於古井上直到今日。

清朝光绪20年(西元1894年)卢德嘉纂辑的《凤山县采访册》记载凤山龙山寺在清乾隆30年(西元1765年)创建,但是从悬挂在正殿神龛上的「南云东照」匾额,年款「乾隆岁次庚辰」,显示凤山龙山寺在清朝乾隆25年(西元1760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而且从信徒捐匾的行为来看,当时凤山龙山寺的建筑已具规模。

凤山龙山寺在清朝乾隆之後,分别在清朝嘉庆12年(西元1807年)、清朝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清朝同治10年(西元1871年)进行重修,这几次重修经过被刻成碑文立在寺中,为凤山龙山寺重要历史资产。检视碑文内容 ,清朝嘉庆12年(西元1807年)是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基本格局大致有前殿、後殿和护龙,奠定今日凤山龙山寺的建筑格局,之後的几次重修也维持格局而不作调整。

日昭和8年(西元1933年)将两侧的护龙改建成洗石子的西洋式建筑,民国47年(西元1958年)进行三川门与正殿的整修,从台南聘请知名艺师陈玉峰(西元1900-1964年)施作门神彩绘,聘请叶鬃(生卒年不详)施作剪黏。民国76年(西元1987年)凤山龙山寺进行古蹟修复工程,聘请台南知名彩绘艺师潘岳雄(西元1943-)重绘门神,这次工程同时将护龙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两层楼仿古楼房,并增建钟鼓楼,成为今日所见的凤山龙山寺建筑型式。民国94年(西元2005年)凤山龙山寺再次展开古蹟修复工程,这次工程保存叶鬃在井壁的剪黏。

主要特色

凤山龙山寺坐南朝北,平面布局属於两落带拜亭、护龙之建筑格局,两落即三川门与正殿,拜亭位於三川门与正殿之间,拜亭的两侧附有龙、虎天井,这种空间组构为正殿紧落於三川殿之後,两建筑之间藉由拜亭作联系,形成连贯性的空间。

结构墙体均采砖石造,建筑构造为抬梁式构造及硬山搁檩承重墙系统混合,三川门面宽三开间,立面采用木作与石作并用,腰板以下为石雕槛墙,腰板以上装设木雕槛窗,三川门的板门门神是彩绘艺师潘岳雄(西元1943-)所绘,明间门扇绘韦驮与伽蓝护法,次间门扇绘四大天王。前後用三柱,只留前部口,明间凹入、左右次间设对看门,这种作法称为「凹寿式」,三川门後方因为设置拜亭的关系而不设後步口,点金柱栋架架内采三通五瓜叠斗式,全部进深共八架,屋顶采双坡水硬山单檐翘脊式屋顶,形式为三川脊,屋顶前後坡铺设素烧砖红筒板瓦。

三川门、拜亭、正殿的栋架为各自独立的系统,但之间以劄牵梁相互连系,拜亭为四柱,屋架为二通四叠斗卷棚式屋顶,全部进深共六架,屋顶采四垂顶,屋顶铺设素烧仰合瓦,拜亭的後屋坡与正殿的前屋坡之间设置天沟。龙、虎天井的井壁保留叶鬃以泥塑剪黏的方式制作的虎与龙。

正殿作不装设门扇之敞厅式,前後用四柱,前面二柱构成部口,中央点金柱栋架架内采三通五瓜叠斗式,全部进深共十三架,屋顶采双坡水硬山单檐翘脊式屋顶,屋顶铺设素烧筒板瓦。

凤山龙山寺的祀神配置在三川门室内,於两侧墙前供奉四大天王神将,四尊神将的表情生动。正殿明间於後点金柱之间设置木隔屏作为神房,神房内於洗石子台座上设置神龛,龛内供奉泥塑镇殿观音佛祖像,胁侍木雕善财与龙女像,镇殿神像前方供奉两尊开基观音佛祖像,这两尊神像即是传说中悬挂香火袋的石榴树,人们将石榴树砍下,未经雕凿而在树干外戴上头冠与披上神衣。左次间神龛供奉护法韦驮尊天菩萨等神像、右次间神龛供奉伽蓝护法等神像,两侧墙前供奉十八罗汉。
三川门、拜亭、正殿形成连贯性的空间,拜亭两旁为天井。
三川门、拜亭、正殿形成连贯性的空间,拜亭两旁为天井。
三川门采取明间凹入、左右次间设对看门的「凹寿式」作法。
三川门采取明间凹入、左右次间设对看门的「凹寿式」作法。
清朝乾隆25年 (公元1770年)之「南云东照」匾,为凤山龙山寺所存最古之匾额。
清朝乾隆25年 (公元1770年)之「南云东照」匾,为凤山龙山寺所存最古之匾额。
观音与善财、龙女神像作工精细,是庐山轩陈禄官所做的泥塑神像,陈禄官为台湾知名福州派妆佛艺师。
观音与善财、龙女神像作工精细,是庐山轩陈禄官所做的泥塑神像,陈禄官为台湾知名福州派妆佛艺师。
凤山龙山寺在民国76年(公元1987年)改建护龙,左厢房供奉华严三圣,右厢房供奉地藏王菩萨。
凤山龙山寺在民国76年(公元1987年)改建护龙,左厢房供奉华严三圣,右厢房供奉地藏王菩萨。
三川门的板门门神是彩绘艺师潘岳雄所绘,明间门扇绘韦驮与伽蓝护法。
三川门的板门门神是彩绘艺师潘岳雄所绘,明间门扇绘韦驮与伽蓝护法。
虎天井的井壁保留叶鬃,以泥塑剪黏的方式制作的虎。
虎天井的井壁保留叶鬃,以泥塑剪黏的方式制作的虎。
凤山龙山寺保存数块清代修建之碑记,其中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年)之「重修龙山寺碑记」为泥塑,材质作法特殊。
凤山龙山寺保存数块清代修建之碑记,其中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年)之「重修龙山寺碑记」为泥塑,材质作法特殊。
凤山龙山寺的祀神配置在三川门室内,于两侧墙前供奉四大天王神将,神将的表情生动。
凤山龙山寺的祀神配置在三川门室内,于两侧墙前供奉四大天王神将,神将的表情生动。

文献资料

  • 1.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2.李乾朗(1986)。鳳山龍山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 3.李奕興(2006)。臺灣的龍山寺。臺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4.王瑛曾編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2006)。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